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展翅騰揚,跨界傳承信望愛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展翅騰揚,跨界傳承信望愛

感謝神的恩領,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在香港履行神學教育的使命已經七十個年頭,並且蒙神眷顧,「浸神」在其中不斷成長蛻變。2021年是「浸神」在香港的七十歲生日;若果把其前身「兩廣浸信會神道學校」在廣州的八十年歲月算進去,那就是一百五十歲,可說是「雙重生日」。我在此想與讀者一同回想、一同數算上主對「浸神」的恩典,與大家分享祂的道,並且一同展望「浸神」的將來。

浸神的四頁

  當代的宣講學中,其中一個主要的宣講方式,就是歸納式宣講。甚麼是歸納式宣講?簡單來說,講章是按著「創意發現的方式」來編寫。宣講者並不預先知道經文的意思;他們將線索放在一起,直至意義最終浮現出來。同樣,聽眾在聽道中,不斷將線索串連起來,直至發現講章的主要宣稱和呼籲。這種歸納式講章的樣貌是怎樣的呢?其中包含了一連串細小的「移動」(movements),朝向一個叫人「啊哈」(aha)驚歎的高潮。因此,講章的佈局是重要的。

  其中一個佈局方式是威爾森(Paul Scott Wilson)的四頁宣講法。威爾森的宣講學是基於律法和福音的區分:律法,是神對人類的罪的審判;福音,是神的救贖。威爾森建議講章可分為四頁。「四頁」是四個基本的「移動」。一般來說,第四頁是恩典的凱歌,可以培養信心。

  我在這裏要談談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四頁」。這四頁的篇幅不是均勻的,前三頁篇幅較短;第四頁則較長,是有待發展的一頁。四頁整體述說一個大故事,一個十至十二年的長故事。

第一頁:立於傳統‧生於憂患‧看見未來

  第一頁是2009年本院新院長就職。當日我就職禮演講辭的題目是「立於傳統,生於憂患:我所看見的一個開始、一個未來」。背景經文是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耶穌從聖殿裏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老師,請看,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石頭!多麼了不起的建築!」耶穌對他說:「你看見這些宏偉的建築嗎?這裏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

(可十三1-2)

然而,耶穌基督卻應許:信祂的人「要看見人子帶著大能力和榮耀駕雲來臨」(可十三26)。

  2009年,當我讀到耶穌基督談論聖殿被毀的景況,就想起當時神學院的景況。不過,我們也相信基督的應許,祂將要在榮耀之中降臨。因此,當日我仍敢盼望。我說:「我們須要重新思想神學教育的卓越。」

第一, 卓越的神學教育能建立卓越的僕人領袖。卓越的僕人領袖具有那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的品格
第二, 卓越的僕人領袖具有神學智慧。卓越的神學智慧是「以基督的心為心」,那就是:讓耶穌基督的思想、感情和行動成為我們的思想、感情和行動。
第三, 具有神學智慧的僕人領袖能夠回應教會和社會。他們能夠用眼看見、用耳聽見四周發生的新事,並且能夠回應和行動。

 

  期望這卓越的神學教育的心情,就如詩人所描繪的:「當耶和華使錫安被擄的人歸回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那時,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詩一二六1-3)我們期待重建聖殿,真的「好像做夢的人」在繼續做夢。我們簡直無計可施的時候,事情竟然成就了。因此,我祈求神叫我們有如屹立不搖的磐石般堅定,並且被喜樂澆灌。

  是的,我們立於傳統,生於憂患,我們看見開始和未來。

第二頁:展翅騰揚信望愛

  第二頁是本院六十週年的感恩崇拜。院慶的主題和我當日感恩崇拜的講道題目,都是「展翅騰揚信望愛」。講道的經文是腓立比書三章13至14節: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2011年,我談及:保羅是一位老師傅,已經跟隨耶穌基督好一段日子,相當認識祂,但仍盼望更多認識祂,所以繼續向著標竿直跑,盼望在耶穌基督的痛苦中,經歷祂復活的大能。同樣,我也聽見保羅叫本院的老師、同學要更多認識神,經歷耶穌基督的復活大能。

  因著相信基督復活的大能,我盼望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是一個門徒群體。這個門徒群體以基督的心為心,終身「在學」(schooling)。在門徒群體中,學生蒙神和老師指導,老師也蒙神指導,一同學習耶穌基督的心思和智慧。換言之,神學教育最佳的方式就是學徒式教育。意思是:老師必須切實地作耶穌基督的門徒,被神所塑造,有美好的生命;學生獲得老師的啟發,學習聖經、教會歷史、系統神學、倫理、宣講、宣教、教育、聖樂、輔導等。

  這樣的門徒群體的神學教育,其標誌就是信、望、愛。信心、盼望和愛心是聖靈的禮物。信心,是對神的信任;盼望,是等待神的救贖;愛,是接待罪人、貧窮人、陌生人和敵人。

  那次感恩崇拜後,有一位董事跟我說:「你的講道,好像是在眾人面前對著老師說的。」我說:「對的。我在眾人面前向著老師說話,是表明我們的志向,表明我們是言出必行,不說空話。」我們是門徒群體。

  是的,我們要一同「展翅騰揚信望愛」。

第三頁:尊主為大‧跨界傳承

  第三頁是六十五週年院慶感恩音樂崇拜。院慶的主題和我當日感恩崇拜的講道題目,都是「尊主為大‧跨界傳承」。我講道的經文是路加福音一章46至55節:

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因為那有權能的為我做了大事;他的名是聖的。……他用膀臂施展大能;他趕散心裏妄想的狂傲人。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他叫飢餓的飽餐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他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不忘記施憐憫……。」

2016年,我們頌唱〈尊主頌〉,因為我們看見學院生於憂患,卻成長於神的恩典中。另一個原因是:〈尊主頌〉教我們如何回應社會的挑戰。

  我們從馬利亞得著啟迪,馬利亞知道神看顧她的卑微,透過她帶來神所應許的彌賽亞。馬利亞知道神倒轉了世界的運作方式,去實現祂的國度。這樣倒轉的關鍵在於〈尊主頌〉的主角,就是主耶穌基督。祂沒有走到社會的右端(凱撒或彼拉多那裏),亦沒有跑到社會的左端(奮銳黨這群人當中)。祂卻跑到貧窮人和罪人當中,讓他們獲得救贖,呼喚他們進入一個體現神心意的群體──教會。祂透過十字架的苦難和愛,勝過罪惡的權勢。

  〈尊主頌〉是「浸神」師生直至今天仍在詠唱的詩歌。這可見於「浸神」對社會的反應。跟馬利亞一樣,在艱難的年代,我們尊主為大,跨界傳承。我們跨越時間、空間、種種差異和困難的界限,傳承耶穌基督的福音。

  是的,我們「尊主為大,跨界傳承」。

第四頁:恩澤七十載‧傳承信望愛

  第四頁是七十週年白金禧院慶感恩崇拜暨新教研大樓奉獻禮。院慶的主題是「恩澤七十載‧傳承信望愛」,而經文是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至13節。我們建築新大樓,並繼續進行愛的教導。我們喜愛深耕細作、細水長流式教導。

  甚麼是「教導」?「教導」的英文詞語是edification,意思取自希臘文oikosdomeoOikos的意思是「房屋」或「住所」;domeo則有「建立」之意。歐斯孟(Richard Osmer)詮釋哥林多前書的經文時,指出教導(edification)的意思是「建立基督的群體作為神的靈的居所」。在哥林多前書第三章,保羅描繪了三幅圖像(images):

第一, 教會是神的田地(三9)。在神的主權之下,保羅的栽種和亞波羅的澆灌(三6),帶來教會的成長。
第二, 教會是神的房屋(三9)。教會的根基是耶穌基督(三11)。
第三, 教會是神的殿(三17)。聖殿是聖靈的居所(三16)。

這三幅圖畫叫我看見神學院是神的田地,要在神之下「深耕細作」;神學院是神的房屋,要「堅定」立在基督上;神學院是神的殿,有聖靈「內住」,分別為聖。

  在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一基礎上,保羅指出愛是所有屬靈恩賜的規範,是最妙的道。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林前十三4-13)

因此,在三一神的基礎上,神學院的教導也必須以愛為規範,以愛為最妙之道。神學教育不單要注重聖經和神學知識,更要著重關係的培育,叫人更愛神,更愛人。我們盼望畢業生都是有心思的(thoughtful),具備有愛心的學問。

  因此,一直以來,我們喜歡深耕細作,以「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的態度來教導,進行「只喜歡真理」的教育。我們「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林前十三4-8)。我們也以這樣的心靈面對當下,做深耕細作的工夫。

以愛與真理 深耕細作

  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本院舉辦了十一場「神學沙龍」及「專題講座」。除了「神學沙龍」之外,自2020年6月,本院亦開始了迷你的「院長教室」,以研討會形式先後與一百位牧者及教會領袖,交流學問及事奉經驗,以面對當下的景況。

  此外,院牧林國彬牧師分別跟二十多位年輕傳道牧者交流,舉行了四次「焦點小組」(focus groups),又開了三次網上會議,為要匯聚眾人的心思,準備籌辦本院首屆「青年神學教育營」。2021年9月18日,神學院終於舉行了首屆「青年神學教育營」,有百多位青年人參加。老師們細聽他們的問題,跟他們坦誠對談!

年輕人,怎麼愛?

  自從此次「青年神學教育營」取得理想結果,我們「愛的教育」的焦點就具體地轉向年輕一代。因此,我自己最近在不同的場合均談論青少年牧養的課題。去年8月、9月、10月,我分別在九龍城浸信會、尖沙嘴浸信會、荃灣浸信會的崇拜,以「年輕人,怎麼愛?」為講道主題。我不斷重複這個信息,並不是在「炒冷飯」,而是我有很多「飯」,可以推陳出新地「炒出熱飯」,給更多人享用,讓大家一同領受、進深思考,一同受感動和行動。

  去年10月24日本院聯合畢業典禮和10月31日鑽石山浸信會主日崇拜上,我開始講論「等候室」(waiting room)的信息。我也在去年11月7日「明義週年聚會」上,再次以「等候室」的信息,與幾所神學院的院長和學生思想青少年的牧養。接著,11月21日,我在九龍城浸信會的主日崇拜上,以「年輕人,講真?!」為宣講的題目,作為「年輕人,怎麼愛?」的續篇。

等候室

  路恩哲教授(Prof. Andrew Root)以虛擬的故事來談論現今的青年事工,而我那一個月在講道中提及的「等候室」,就是來自這個故事。路恩哲談及一位年輕的女傳道J。她從事青年牧養的工作,卻不如意,差點兒被解僱。人事委員會認為她沒有為教會帶來更多年輕人,沒有叫年輕人在教會玩得開心。於是,他們把她送到青年事工會議,接受更多訓練。這些會議叫她籌辦更多活動,這使J傳道更加筋疲力盡,更迷失。

  後來,奇妙的事發生了。一位年輕的姊妹洛雷娜(Lorena)突然病發入院,J傳道邀請教會的年輕人為她祈禱。不少年輕人和家長來到醫院的等候室,坐下來一起祈禱。第二天下午,教會的工友伯納德(Bernard)也來到等候室,在那裏傾聽孩子們的談話和祈禱。後來,一名讀大學四年級的學生來到醫院。他看見自己認識的朋友伯納德,就問:「你怎麼在這裏?」伯納德說:「二十年前,我的女兒去世。那時我不在她身旁。我在醉酒。」他講完他的故事,一些在等候室的成年人,也逐一分享了他們的故事,是在場大多數的年輕人未曾聽過的。

  其中一位女士,名叫凱茜(Kathy),談及自己曾經在醫院流產,並且認定自己將永遠不育。那時,她在醫院的等候室等候丈夫,心灰意冷。等候室出現了一位陌生的年長女士,名叫妮科爾(Nicole)。妮科爾竟用了凱茜外祖母常說的聖經金句來安慰她:「你們將要憂愁,然而你們的憂愁要變成喜樂。」(約十六20)其實,凱茜的外祖母同樣有不孕的問題。凱茜問妮科爾,何解她竟知道自己外祖母常用的金句。妮科爾說:「我不知道。我是因血栓的問題來醫院的,但看來是耶穌希望我和你在一起。」後來,凱茜再次懷孕。凱茜整個懷孕期間,妮科爾每週都跟她一起祈禱。凱茜說:「在這樣的等候室裏,神派妮科爾來為我祈禱,祝福我們。」

  J傳道表示,自此之後,她開始用另一個角度看待青年事工。青年事工是一個「等候室」,是一個分享生命故事和行動的地方。每當弟兄姊妹在等候室,就想起洛雷娜,並自然地作出行動,幫助她一家。J傳道又說:「後來,我邀請成年人講述他們的故事。等候室是一個多代的人講故事的地方。」在等候室,年輕人或成年人都分享故事。有的述說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有的反思有關基督教傳統的故事,比如奧古斯丁的故事。他們解釋故事,一同認識神拯救的故事和作為。他們以聖經的鏡片,查看所聽見的和別人解釋的故事。他們堅定地分辨聖經故事的意思,弄清楚甚麼是生命中真實的東西,辨識神在哪裏。

  很明顯,人可以在等候室遇見神;人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找到神。關係是我們進入救恩的方式。當我們投進耶穌基督的生命關係,救恩就臨到我們。耶穌基督要啟示神的愛,並且帶來審判和寬恕。耶穌出生於拿撒勒,祂的尊稱是「基督」。耶穌基督是真的人,是真的神。當然,神是以神聖的自由,選擇在關係中出現。

青少年牧養:等候室中的同在

  這種對神臨在的理解,改變了我們對青少年事工的理解,叫我們再思如何看當下青少年工作的實況。我們所面對的實況是:長期以來,青少年工作者以為活動多了,青少年就會留在教會。可是,許多青少年卻抵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吸引,最終離開教會。教會感到無力。

  為甚麼有這種情況?路恩哲認為:教會積極通過活動來建立叢林,或者也有一些教會著重門徒訓練,藉此栽種了很多樹木,卻忽略了樹木所扎根的神學土壤。教會只注重外在的活動,卻忘記了內在的信仰核心價值,忽略了神學。因此,我們不僅要考慮活動的安排,也要明白心思教導的重要。我們需要轉而關注「神學性的心思」、「神學性的實踐智慧」。神學是必需的;神學智慧必須是來自聖經。青少年事工不是單單問「我們怎麼吸引年輕人來教會?」,而是更要問「耶穌基督在哪裏?」。青少年事工,是讓青少年在生命中經歷耶穌基督的同在。青年教牧同工要有心思,記得所要做的,是與年輕人一同經歷「神的同在」。青少年事工的目的,是叫年輕人與神同在,並且與他人同在。

  去年11月11日「全院祈禱會」中,年輕的同學帶領老師和同工一同禱告。學生帶領我們聚焦於「與人同在」的神,宣告主耶穌「與人同在」的應許:「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哪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接著,學生借用韋爾斯(Samuel Wells)的「同在」(being with)觀念,帶領我們一同思想,一同禱告。同學向我們宣佈:因著耶穌基督的呼召,我們得以與其他「人」和「物」同在,成為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門徒群體」。

  我很喜歡同學的帶領。是的,神起初已經決定,要與我們同在!人經歷信望愛的方式,就是不斷尋求與神同在、彼此同在,並與受造的萬物同在。正如我們在敬拜中,與神同在,而我們宣教使命的核心,就是與陌生人同在,期待他人遇見基督,一同享受基督的同在,經歷神所賜予的信望愛關係。這正正是「等候室」中「同在」的禱告。這正正是我們期盼以「等候室」來重新開始青少年牧養工作的願景,就是以信、望、愛來引導年輕人,使他們認明神的臨在和生命,經歷神的同在和拯救。

  上述的故事和思考,揭示了神學海洋中一個更深的水域,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這一切均直接繫於一種始於實踐又終於實踐的神學。這將帶來更多關於青少年事工的新思考。

等候室式青少年神學教育

  讀了「浸神」的這四頁,尤其是第四頁,你們歸納得出甚麼呢?你們聽見甚麼呢?

  我聽見:「浸神」或多或少要擔起教導年輕人神學思考的任務。我們將會繼續「細水長流,深耕細作」,進行「愛的教育」,進行「等候室式」的年輕人神學教育工作。我盼望「浸神」首先在香港一百五十多所浸信會教會中,開始年輕人的教育工作。我相信這種神學教育的持續發展,是教會性的,也是社會性的,可以為教會和社會帶來改變。

新教研大樓:信望愛工程的里程碑

  另一方面,在這十年建立的基礎上,新教研大樓的落成,正標誌著本院朝上述的教研方向以及更大的方向,邁進一個新的階段。這座大樓標誌著心思和情誼,標誌著神和人之間的信、望、愛。其實,最初構思這座大樓的名稱時,就給了它另一個名字:「信望愛大樓」。記得當初我剛任院長,陳世英執事太太陳羅耀嫦執事打算捐獻一百萬美金來興建這座大樓。那時候,我才開始院長的工作,是個新手。所以我對她說,待神學院成長之後,我們才請她幫助我們。我希望這擴建工程是一項屬靈的工作,能夠榮耀神的名字,且是大家歡歡喜喜地完成的。如今,這真的是一個快樂的工程,大家都因為愛神、愛學院的緣故,全情投入,竭力付出,從頭到尾快樂非常。大樓終告落成了。

  現在大家看見這座大樓的底層是「陳世英執事紀念中心」,這可說是整座大樓的基礎,是「信望愛大樓」的基礎。陳世英執事本人很喜歡信望愛的真理。我們從這層開始構思,在其上的樓層就用於教研方面。後來,有很多具有心思、才智、愛慕信望愛的人陸續捐獻,成就了這座「信望愛大樓」。有關的故事,日後可以另撰文章縷述,好細數人間恩情,見證神無盡的恩典,一同讚美感謝神。所以,每當看見這座大樓,我就想到它標誌著美好的靈性和教研工作的結合,是卓越的成果。十二年前,我談論要培育卓越的僕人領袖,如今我大膽說,要獲取卓越的研究成果,就是信望愛的教研和學問。

  我們真的「好像做夢的人」在繼續做夢。昔日,我們簡直無計可施,事情最終竟然成就了。神叫我們有如屹立不搖的磐石般堅定,並且以喜樂澆灌我們。

  因此,這大樓建築期間,我們在準備以下的心靈及教研工程。

第一, 這兩個月,我們開始集結國際學者,不斷擴充人脈網絡,希望加強彼此互動,推動本院的教研。
第二, 教授團隊將進入年輕化和群體化的階段。我們要提升教授團隊的教研能力。他們必須態度謙卑,群策群力,一同教學和研究。他們要集體研究,不再單槍匹馬,也不只是獨自進步。
第三, 教授團隊將要增加本地培訓的老師。過往,我們倚重外國培訓的老師。如今,我們的策略是既集合世界級的名師,繼續聘請名校畢業的老師,也「自家製造」,培養本土精英。
第四, 發展實踐神學。我們先從青少年研究開始,然後轉而開展宣教、傳福音等範疇。我們計劃跟教會一同去發展。過往,我們跟年輕的校友一同去辦青少年的神學營,教導下一代,將來我們仍要繼續與他們一起辦下去。至於差傳方面,我們也會與一些教會合作,一同服侍。新教研大樓設有一個房間,正是關乎實踐神學的。
第五至第九,就有待老師們一同構想吧。……
第十, 希望下一代團隊能夠繼承這十年累積的經驗,跨界傳承,更具心思和創意地走前面的路。

展翅騰揚,跨界傳承信望愛!

  深願下一代立於傳統,雖生於憂患,仍看見新的開始,看見未來,且具備品德和神學智慧。

  深願下一代繼續「展翅騰揚信望愛」,且終身「在學」(schooling),成為以信、望、愛為標記的「浸神」門徒群體。

  深願下一代「尊主為大,跨界傳承」,且像主耶穌基督一樣,透過十字架的苦難和愛,勝過罪惡的權勢。

  深願下一代蒙受「恩澤一百載(或一百八十載),傳承信望愛」。

  感謝神,讓我們建成新教研大樓,整裝待發。我們將加強教研,我必親自大力推動,眾同工也必樂意一起推動。我們要繼續進行愛的教育,進行教導(edification),深耕細作。我們要在愛中建立教會,就是耶穌基督的身體。

  盼望「浸神」與其他神學院、教會及學術群體有更多合作;盼望我們跟其他院校彼此相愛,在聖靈裏合一。深願「浸神」七十週歲後,繼續年輕,滿有年輕人的熱情活力。深願我們在神的靈風中,「展翅騰揚,跨界傳承信望愛」。阿們。

* 本文改寫自筆者在本院白金禧院慶感恩崇拜(2021年11月28日)之演講稿。經文均採用和合本修訂版。。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