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神學智慧的鍛鍊:宣講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神學智慧的鍛鍊:宣講

具有「神學智慧」的「實踐神學」

  出任院長這九年間,我一直在「浸神」從事實踐神學的培育工作。由於我師承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亦吸納了耶魯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精髓,所以希望發展出一套能夠面向教會、迎對社會的實踐神學。所謂「實踐神學」,就是辨明耶穌基督心腸的「神學智慧」(theologia)。它具體落實於宣講、宣教、教牧關顧、基督教教育等不同領域,幫助我們以耶穌基督的思想、感受和榜樣去踐行、生活、見證、教導。

同心協作:跨科際研究

  從2009年開始,「浸神」致力建構具有神學智慧的實踐神學,開展了教授團隊「同心協作」(synergy;或說「協合作用」)的新階段。老師不單埋首於自己的專科研究領域,還涉獵其專科以外的範疇,朝向更具創意的跨科際研究和對話。「浸神」教授團隊同心協作的實踐例子包括:

  • 在聖經科方面,兩位新約老師本是保羅研究和希臘文的專家,但他們還跨科際地研究政教關係及猶太傳統。兩位舊約老師原本主要從事摩西五經、歷史書、詩歌、先知文學的教學及研究,但他們現在也跨越到倫理學、領袖學、聖經翻譯、牧養職事的聖經教導等領域。
  • 至於基督教思想科,我們的老師包括了系統神學、神學與文化、神學與哲學、教會歷史等研究領域的專家,他們也同時分別從事倫理學、聖經研究、靈修學和領袖學的跨科際研究。
  • 在實踐神學科方面,我們的老師分別有基督教倫理、宣教和世界宗教、宣講等研究領域的專家,他們也同時分別投身於浸信會歷史與信仰、生態神學、宣教神學、領袖學、靈修學和生命教練的研究領域。
  • 最後,在宗教教育和教會音樂方面,我們的老師分別專於基督教教育、兒童教育、教育評估方法及設計、聖詩學、合唱學,他們亦跨越到實踐神學、殘障神學、邊緣群體的牧養、社會事工、發展心理學、智商理論、靈命塑造、以音樂為載體之神學表述等研究領域。

  教授團隊所產生的協合作用,不但能避免當代神學教育過於分門別類、支離破碎的現象,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推動學院不斷向前發展,以耶穌基督的心腸和智慧,迎對教會和社會所遇到的種種挑戰。

同心協作:老師合教

  教授團隊經過近十年同心同行,彼此的信任和情誼與日俱增,自然而然產生緊密的互動關係和良好默契。這一方面可見於近年早會裡老師的宣講。他們經常以學院當下的學習方向,作為其宣講的重心和主題。另一方面,這亦可見於老師的教學。他們願意摒除門戶之見,與其他老師一起合教同一科目。

  「合教」(team teaching)是「浸神」實踐神學的另一種實踐形態。在神的恩領下,聖經研究科及基督教思想科的教授團隊漸漸強大。至於實踐神學科方面,我想可以任用一些在某個專業領域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優秀基督徒學者,與本院專職老師合教有關教牧關顧與輔導的科目,務求理論與實踐並重,讓學生得著最大的學習效益。我也安排一些老師一同合教某些科目,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同一學科的不同層面。譬如學院為了加強「教會敬拜學」一科的神學意涵及聖經基礎,除了安排教會音樂科老師任教外,還安排了舊約科、新約科及基督教思想科的老師組成五人教學團隊,合教該科目。

  此外,有老師甚至主動邀約其他老師一同合教一些新開設的選修科目。其中包括2015-16年度春學季的「教會論神學觀」(Ecclesiology),由鄧紹光教授、黃福光教授、盧允晞博士、禤智偉博士、劉振鵬博士及林國彬牧師六位老師任教;以及今學季開設的「韋利蒙:崇拜、倫理、宣講」(William Willimon on Worship, Ethics and Preaching),由鄧紹光教授、禤智偉博士及林國彬牧師三位老師任教。

  幾年下來,我看見老師們一心一意將自己的教研專長及實踐經驗貢獻出來,不糾纏於面子之爭,不拘泥於門戶之見,在課堂上聚合各人之長,互相交流學問。一方面,各人的學問因此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學生亦可從不同老師身上,學得更多,學得更好。這是我喜悅看見的景象。相信神看見這一群謙卑地互相學習的老師,也必心滿意足。

同心協作:「雙飛」與講道

  「浸神」這個門徒群體致力實踐同心協作的層面,並不局限在教授團隊,也延伸至學生的畢業講道安排。2010年,學院恢復「畢業講道」。但學院早會次數不足以讓所有畢業班同學都有機會在早會宣講;為解決這問題,我提出「雙飛」的概念,就是編排兩位同學在同一個早會宣講。兩位同學可以自行協商,或兩人選擇一個彼此相近的講題,或兩人講解同一書卷兩段相連的經文,或講解不同書卷兩段相關的經文,從而使兩篇信息彼此連貫,互相呼應,發揮「雙翼齊飛」之效。及至2017年,更有老師夥拍畢業班同學,在同一早會宣講兩段互有重疊的經文。師生在台上宣講的信息,前呼後應,彼此唱和,將「雙飛」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叫人津津樂道,感動難忘。

  近來我體會到,每位老師的講道風格和內容都在不斷蛻變進步。這一方面固然是出於人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出於神在人生命中進行更新塑造的工作,使整所神學院降服在神的權能之下,一同辨明耶穌基督的心意,宣講天國和平的福音。

同心協作:「助教」講道學

  2017-18年度春學季,由於有一位客席老師未能回港任教道學碩士課程的「宣講學」,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惟有硬著頭皮「粉墨登場」,頂替那位老師,承擔這科目的教學工作。對於出身自系統神學科的我而言,起初接下任教宣講學的差事後,實在沒有多大信心能夠勝任。後來靈機一觸,想到可以邀請宣講學的「老手」林國彬牧師作我的合教夥伴。他欣然答允的一刻,我喜上眉梢。

  從開始構思課程編排,到現在已臨課程的中段,我和林牧師不但合作無間,毫無爭拗,而且他更讓我享受到弟兄相交之愛、合教之樂。一方面,我從中吸取了林牧師教授宣講學的經驗;另一方面,我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將我和林牧師的一些神學思考匯聚整合。再者,今次合教宣講學,讓我有機會重新細讀宣講學理論。我和林牧師一同仔細研讀一本宣講學名著。相信我們不單學習到優秀的宣講學理論,而且在我們的宣講中,也會把這些理論實踐出來。

  猶記得開學初期跟同學講解這課程的要求時,有些同學表現得非常緊張。對於要閱讀該本宣講學名著,有些同學更顯得有點膽怯卻步。感謝神,我看見同學非常認真地吸收那本經典宣講學著作的睿智,我和林牧師都深感欣慰。進入第一次試講階段,從同學的宣講表現,我看到過往聖經科老師對他們用心教導的痕跡。同學的宣講十分忠於經文的意思。他們實踐了院訓所言:「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其實,同學這種忠於聖經的宣講,不但展現在課堂上,也展現在畢業講道中。現時第三部分尚未開始,我期望同學能把講章的形式和結構拿捏得好,好讓受眾能夠參與整個宣講事件,聽到神的話語。我和林牧師以禱告的心拭目以待。

  今次任教宣講學,讓我再次聽到從上而來的聲音:整所學院要聚焦於傳道者最重要的職事──宣講十字架的福音,以宣講學作為「浸神」實踐神學的特色。師生一同在講道和聽道中辨明神的心意,以致我們可以對應教會的需要,迎對社會的變遷。期望「浸神」將來能夠舉辦更多有關宣講學的工作坊和講座,讓教牧同工和信徒領袖能與我們一同在神的話語中長進。

神學智慧的鍛鍊

  擔任院長至今這九年,我不斷推動學院發展實踐神學,感覺自己好像在重讀道學碩士課程,希望自己對宣教學、宣講學、基督教倫理、教牧關顧、基督教教育等不同學科有更深、更廣的認識。為了進入實踐神學的領域,我重新閱讀一些著作。甚至撰寫《院訊》「院長的話」這類文章,我也要求自己起碼要達到道學碩士課程優異生的寫作水準。

  經過九年深耕細作,從畢業校友身上流露的質素,我們看見學院鍛鍊學生的神學智慧,初有成果。最近,本院出版處將我過去原刊於《院訊》的三十多篇「院長的話」結集成書,取名為《神學智慧的鍛鍊》,獻給帶領「浸神」走過成長蹊徑的三一神。回望過去,不能不向神獻上由衷的感謝!祂教導我如何思考帶領學院前面的方向,又賜予學院一個同心同行的老師團隊,讓我們能夠跨越界限,實踐一些在人看來不可能的事情。展望未來,期望學院能夠靠著神的恩典,朝向「學術更卓越,神學更到位,教會更蒙福」的目標奮力前行。神是「浸神」的元首,祂帶領我們往哪個方向,我們便努力向著標竿直跑,將榮耀歸給祂。阿們。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