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一個大課室—— 一同鍛鍊辨明「耶穌心腸」的智慧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一個大課室—— 一同鍛鍊辨明「耶穌心腸」的智慧

「……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箴二6)

  回顧我擔任院長這六年的歲月,除了肩負學院繁重的行政工作之外,有一件重要的工作是我從沒放棄的,那就是學術研寫。作為一個神學工作者,我很喜歡研究和寫作,因為透過不同學術領域的鑽研,我能夠辨明耶穌基督的心意,然後按這心意去踐行、教導、生活和見證,歡樂地與神同工,並且更有力地迎對生活和事奉上的各樣困難及挑戰。這種辨明「耶穌心腸」的能力,就是「神學智慧」(theologia)。它讓我們能夠明白耶穌的思想、感受和做法,並以此作為我們的思想、感受和做法的模式。過去幾年,我有機會與校內師生一同探討殷切款待、宣講、宣教、教牧關顧等課題,一同向耶穌基督這位生命師傅學習,以辨明祂的心腸,成為一群「在神以下」(under God)謙卑受教、願意將神學知識與生命實踐結合的門徒群體。

學習殷切款待:一所具有靈性的神學院的表現

  「殷切款待」(hospitality)是傳道者必須具備的生命素質,是一種合一的表現和見證。2009-2010學年開始時,我在開學典禮上以「殷切款待的合一」為講題,指出新約philoxenia 一詞有熱情款待之意,它不僅指對陌生人的愛,也指歡樂地享受主人與客人彼此間的熱情。神臨在這些熱情款待的交往,祂在當中為我們「加油」,叫我們嘗到合一的甘甜。

  我期望「浸神」的師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起學習以愛踐行殷切款待。縱然我們有著不同的性格、氣質、背景和經驗,卻願意透過彼此款待而聚焦於相互的理解和召命上,成為一個合一、仁愛的屬靈群體,一同在這撕裂的世界服侍神。

學習宣講:操練生命宣講的靈性

  「宣講」是傳道者一個極其重要的職事,我們要忠信地、謙卑地宣告福音的信息,只傳基督和祂的十字架,而不是用委婉絢麗的說話來包裝。在2010-2011學年的開學典禮上,我以「愚拙:生命的宣講」為講題,勉勵眾師生要活出與十架福音相稱的生命,要返回傳道者的核心召命——不追逐世界的智慧和風氣,只全心倚賴神的靈,宣講「愚拙」的十架福音。當我們這樣忠心地宣講,就不會跌進瑣碎的人際關係的桎梏,不是希望叫別人「感覺美好」,而是邀請他們進入生命的改變;這就是生命宣講的靈性。

  我勉勵同學要在每次宣講中有佳美的服侍,若以廚藝為喻,我的期望是:即使他們未達至五星級廚師的技藝,也能烹調營養豐富的家庭小菜。學院著力訓練學生作一個言行一致(walk the talk)、身體力行(walk the walk)的宣講者,勉勵他們要有生命的宣講,各人要在將來的事奉崗位上,成為忠信地傳遞神話語的「福音使者」;成為聆聽和關顧羊群的「牧人」;成為勇於說出真理、敢於以行動維護真理的「先知」。

  從2009-2010學年開始,學院在早會恢復「畢業講道」,給應屆畢業同學宣講的機會和操練。老師也著重身教言教,在早會、主日講道、培靈會、奮興會中用心宣講信息。除了舉辦釋經講道週,以及與宣講有關的研討會、專題講座,我們還在2011年8月舉行了鑽禧白箴士講座,邀請美國聖經宣講學的翹楚朗基教授(Professor Thomas Long)前來講解和示範從準備到宣講的過程。我們從他的分享得著不少啟發,也有機會在聚會中一同熱烈討論。

學習宣教:跨到教會、跨到世界的神學智慧

  「宣教」是門徒群體面向教會、面向世界的必然實踐。在2011-2012學年的開學典禮上,我以「門徒群體的宣教使命」為題,強調神學教育的宣教面向——門徒群體並非追求聚居式的生活,而是要不斷向外拓展;我們的神學並非私有性,而是公共性;我們是領受了宣教使命的門徒群體,要向世界宣告神的權能,並且相信神會帶領我們進入祂的管治當中。

  「浸神」所培育的傳道者,不一定每個都當宣教士,但他們每個都會有宣教的心靈,深知教會的本質就是宣教。事實上,「殷切款待」也是一種宣教的心靈。我們不單在門徒群體中殷切款待,亦知道我們的召命是款待陌生人,主動地與他們分享基督的大愛和恩典。耶穌曾這樣教導門徒:「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35、40)可見,殷切款待那些微小的陌生人,是宣教的整全使命的實踐。殷切款待是打開教會的門去接待陌生人,歡迎他們進入神的家,關懷他們的需要和分擔他們的痛苦。

  學院的師生學習殷切款待那些「最小」的陌生人,主動去探訪露宿者、「邊青」、新移民及被囚者,向他們見證福音的生命力和喜樂。陌生人不但生活在香港,也在內地、亞洲,以及世界的不同角落。師生每年前去不同的宣教工場,殷切款待當地的陌生人,向他們見證基督的愛。當殷切款待成為「浸神」這個門徒群體的生活習慣時,眾人就認出我們是基督的門徒。

學習教牧關顧:一種「由殷切款待到寬恕」的教牧神學

  「教牧關顧」是傳道者在經歷了神的款待,經歷了神那份無限、無條件的寬恕後,殷切地跟那些不相同的人一同經歷神奧祕的恩典。在2013-2014學年的開學典禮上,我以「寬恕的群體」為題,與眾師生一同思考:在「寬恕」與「公義」孰先孰後這問題上,我們當如何選擇?馬太福音第十八章記載基督教導祂的子民要寬恕別人七十個七次。祂自己留下的榜樣,是在外邦人和稅吏回應以先,已親切地與他們相交。可見,雅量的寬恕是先於犯過者的逐步改變。它能帶來真正的公義、關係的轉化,也帶來人心的改變、和平的群體。

  帶有寬恕心靈的款待,是透徹的殷切款待。這樣的款待是我們五年多以來所共同學習的方向:我們要成為一個具寬恕心靈的款待群體。我們的召命是不單款待那些我們喜歡的同路人,也款待陌生人及那些曾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學習七十個七次的寬恕,因深信那具有寬恕心靈的款待能帶來更寬廣的行動,帶來學院的團結一致和休戚與共(solidarity),帶來教會的合一和休戚與共。

  除了具備寬恕的心靈,傳道者作為一個關顧者,也要有一份同理心(empathy)的「理解」,以致他能進入別人生命的經驗世界。同理心要求我們暫時放下自己的想法,真誠地進入別人的世界觀。這並非期望自己跟對方混在一起,而是要跨越自己生命的清澈,跨到對方生命的混亂,去認知和感受別人的世界。然後,我們要走出這個世界去傳達我們的理解,並且重構(reframe)對方的問題,從而改變事件的意義。這份同理心必須經過鍛鍊、培養而成為關顧者的第二天性。

  禱告是教牧關顧一種很重要的實踐,讓人與神、人與人得以團契相通(koinonia)。在福音的亮光下,我們的禱告全心全意地以神為中心,將人的需要帶到神那裡。這是我們的天職一個重要的部分。倫理的思考也連於禱告,它必須具備神學智慧,必須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必須對脈絡有所掌握和理解。在一切思考的背後,最重要的仍是禱告。禱告幫助我們體察神的心意,選擇一個最適切的方案。快將於今年3月10至12日舉行的白箴士講座,主題為「與上帝同在」。我們邀請了有豐富牧會經驗的歐美著名神學家韋爾斯教授(Professor Samuel Wells)擔任講員,他將幫助我們一同學習深化禱告。

一個大課室:一同鍛鍊辨明「耶穌心腸」的智慧

  學院五年多以來所走過的學習之路,見證了神如何牽領著我們成長和前進,使我們從「殷切款待」進入「宣講」、「宣教」,再朝向「教牧關顧」進發。在這段日子,感謝神引導我將所學所思結合於領導和服侍的職事,也感謝祂為學院預備了一群與我同行的好老師。老師團隊更在2009年中開展了一個「同心協作」(synergy)的新階段,彼此的共識是:每位老師不單在自己的專科研究領域中有所貢獻,而且也涉獵其專科以外的範疇,朝向更有創意的跨科際研究和對話。這種跨科際整合的實踐,不但能除去教學的分門別類,更能使老師團隊的同心協作產生巨大力量,推動學院前進,讓神學教育能幫助未來的教牧去理解社會的文化和處境,以致教會可以有力地迎對社會,在一個充滿挑戰的世代承擔召命。

  學院有許多不同的課室,這些課室也同時連結為一個大課室。感謝神建立了我們的老師團隊,叫他們能同心協作,並且與我並肩同行,致力將「浸神」塑造為一個多元而合一的門徒群體。在「浸神」這個大課室裡,師生學習一同思考,學習一同讀書和研究,也一同鍛鍊辨明「耶穌心腸」的智慧。這樣的學習之路還會一直延伸下去。神是智慧的源頭,祂樂意將知識和聰明賜給敬畏祂的人。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