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談「宣講」與「畢業講道」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談「宣講」與「畢業講道」

培育「宣講的靈性」

  自宗教改革以來,宣講在崇拜中就佔有重要的位置。「浸神」強調學生要在聖經和神學知識上穩扎根基,教導學生要忠實地詮釋聖經的信息,而我們尤其重視的,是這群未來的傳道者必須有「宣講的靈性」,他們的宣講必須是「生命的宣講」。

  從2009-10學年開始,學院進一步加強宣講職事的訓練和實踐。我期望老師、同學每次宣講都是既忠心又美好的服侍,讓整個群體在講道和聽道中一同成長。我感到學院須要著力訓練學生成為一個宣講者,勉勵他們先要培育「宣講的靈性」,日後才能在講壇上呈獻「生命的宣講」。

  傳道者若要作忠心、無愧的工人,就必須抓緊傳道召命的核心,不去追逐世界的時尚,而是求神帶領我們返回最主要的職事──宣講十字架的福音。對世人而言,十字架代表極度羞辱的死亡,是愚拙可笑的標記。但宣講者卻要堅信:惟有在十字架上,我們才能夠找到生命,因為十字架是救恩的源頭,是神奇妙的奧祕。神透過耶穌基督的死賜人生命,將悲哀變為凱歌,將卑賤化為榮耀,將絕望轉為盼望,將死亡的標記轉為平安的印記。

  傳道者要抗衡世俗那種識時務、討人歡心的文化洪流,忠心地宣講十字架的道理。我們的宣講要忠於聖經。我們要祈求神的話進入我們的生命中;要忠誠地、謙卑地宣講聖經的真理;要只傳基督和祂的十字架,而不是用委婉、吸引的言詞來包裝;要用愛心、耐性去勸勉弟兄姊妹,相信神的靈會叫他們聽見並遵行祂的話語。

  這就是「宣講的靈性」。傳道者若有「宣講的靈性」,不但能餵養群羊,也能陶塑自己成為更好的牧人。因著這樣的靈性,傳道並不是一個重擔,而是滿有安息的喜樂;十字架的使命不是重擔,而是生命和力量的更新。

宣講者是福音使者、牧人、先知

  神學院所培育的傳道者,要在將來的事奉崗位上承擔宣講的職事。我在差遣禮上差遣畢業生進入工場時,一次又一次祈求恩主幫助他們成為忠信地傳遞福音的「福音使者」,成為聆聽和服侍弟兄姊妹的「牧人」,成為勇於說出真理、敢於以行動維護真理的「先知」。

  「福音使者」這觀念源於新約聖經用以描述「宣講」的希臘字kerussoKerusso是神透過人所發出的話語,就如一位君王透過使者的口說話。宣講者的任務,就是忠信地成為神話語的出口,去宣告福音的信息——關乎神對生與死的決定、神的審判和寬恕的福音信息。作為「福音使者」,我們要以信心聆聽神的聲音並領受祂的旨意;聽了神的聲音後,就須忠實地傳遞,不作更改;並要回應神的吩咐——不僅回應,也要順服。

  宣講者也要成為愛顧羊群、聆聽和服侍弟兄姊妹的「牧人」。「牧人」要回應人的生存實況,以神的話語餵養神的子民,解決他們的飢餓,滿足他們的屬靈需要。他要以真誠與人相交,讓對方的生命得著醫治和改變。講章若能傳遞一份忠誠——「我明白你所經歷的」,會眾就能聽見宣講者的話語。真誠的關顧能顯出牧者的人性。所以,愛顧羊群的宣講者也是關顧者、輔導者、醫治者,他須要有敏銳的聆聽能力、良好的判斷力、仁愛的同理心和可信的品格。

  宣講者亦要成為勇於說出真理、敢於以行動維護真理的「先知」。忠心的宣講是先知性的,而先知的宣講是敢於去宣佈神的主權高於一切君王和世上的權勢。先知既忠於神的話語,就不會去計算人的反應或代價是甚麼,只會勇敢地對質,揭露罪惡的深層,以及人如何被罪惡糾纏。對質往往是痛苦的,然而它的目的是要帶來醫治,是關顧牧養必不可少的部分。這樣的宣講者必須誠實無偽;他要對神誠實,對人誠實,對己誠實,能誠實地宣講。

恢復「畢業講道」

  回溯七年多前,為了加強學生在宣講職事上的操練,我和老師團隊經過了一段日子的探討和醞釀,決定在2010年的早會恢復「畢業講道」,安排畢業班的學生上台講道。我知道因著種種原因,有好幾所本地神學院已停止了「畢業講道」的安排。雖然如此,我們仍希望付上一分力,讓同學得著這個操練宣講的機會,也讓他們透過這深刻的經歷,緊記宣講是傳道者一個極其重要的職事。

  猶記得當初我向老師提出恢復「畢業講道」時,有些老師擔憂學院未必有足夠的早會,可以讓每位畢業班同學有機會參與。當時我想到可以編排兩位同學在同一個早會宣講,以解決早會次數不足以配合的問題。兩位同學若在同一個早會宣講,還可以嘗試在信息或經文上互相配合,讓兩篇講道彼此連接,有如雙翼齊飛。我稱這種方式為「雙飛」,並且向老師解釋,此編排方式其實不是沒有先例,例如布朗特(Brian K. Blount)及查爾斯(Gary W. Charles)這兩位資深的宣講者,就曾合著《馬可福音二重講》(Preaching Mark in Two Voices),嘗試從不同向度宣講馬可福音的信息,充分展現了神話語的豐富內涵。

  在剛恢復「畢業講道」的階段,應屆畢業生可以自由參加。後來三年的過渡期完結了,「畢業講道」才成為全時間同學畢業前必須闖過的一關。當初畢業班面對這樣一個新挑戰,許多同學都有點猶豫不決,接著報名的人數漸漸多起來,校園裡也加添了一份既緊張又帶著期待的氣氛。回想起來,第一年報名參加「畢業講道」的同學有六成多,第二年報名人數上升至八成多,可見同學不單認同宣講職事的重要,而且信心也確實加強了。

「浸神」一個叫人感恩、感動的傳統

  其後,由於畢業班的學生人數增多了,我們一般會編排兩位同學在同一個早會宣講。部分同學喜歡採用「雙飛」的方式,自行商談協定,或選擇一個類近的講題,或講解同一書卷兩段相連的經文,或講解不同書卷兩段互相呼應的經文。這樣,兩篇信息就彼此連貫,而「雙飛」也成了「畢業講道」其中一個特色。後來更有老師加入,夥拍畢業班同學在同一早會上,宣講兩段互有重疊的經文。師生的信息彼此呼應唱和,將「雙飛」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

  平日在「講道法」、「講道實習」的課堂上,同學已有一些實習機會,但畢竟站在早會的講壇上,在全院師生面前宣講信息,仍是會叫同學戰兢,甚至膽怯。為了鼓勵和幫助同學,同學預備了講章後,我們安排兩位老師為他擔任「把關人」,細察講章在釋經和神學上有沒有偏差。早會宣講以後,還會有老師特別走到台上,帶領大家為當日宣講的同學禱告,一起把他們的需要和前面的事奉交託給主。

  結果是叫我們雀躍和感恩的,因為七年多以來,同學的整體表現很不錯,各人都盡心盡力去宣講神的話,而學院整個群體也很支持他們。每次「畢業講道」完結後,出席者都會上前與宣講的同學握手,既為這位準傳道人打氣,送上祝福,也為他的信息分享表達謝意。沒想到這些來自整個群體的自發性握手及許多擁抱,從第一次「畢業講道」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成了「浸神」一個叫人感恩、感動的傳統。

老師的宣講:叫人驚歎的互動和默契

  近年老師團隊越趨成熟,產生了重要的「協合作用」(synergy)。我看到老師彼此的信任和情誼也日益加深,以致大家的精力、焦點得以集中在教學和研究上,也能同心協力關懷學生各方面的需要。我為神所配搭的老師團隊而感恩。尤其叫我驚歎的,是他們之間有著強烈的互動和默契。這份互動和默契甚至在他們的宣講中流露出來。

  今年春季學期剛開始的時候,禤智偉博士以”Just Praying”為講題,在屬靈操練日與校內師生一起探討「公義與祈禱」,牽動了其他老師在其後的早會中熱烈回應。例如黃福光博士、吳國傑教博士就分別以”Just Pray”及”Just Prayer”作為講章的題目。前者透過尼希米向神發出的禱告,教導我們當如何禱告;後者以彼得經歷人生不同的轉捩點而產生的生命轉化,幫助我們今日如何向神獻上禱告。此外,鄧紹光博士和鄺振華博士的信息,亦先後以「禱告」作為重心。

  沒想到奇妙的和應,也發生在我和盧允晞博士身上。我被編排在盧博士講道前一天講道,誰料我們兩人所選用的經文,竟然是同一段!奧妙地,在接連兩天的早會裡,神帶領我們引用同一段經文,與校內師生分享了兩篇信息。在「浸神」的老師之間,這種無聲無息的默契,原來已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匯聚起來。

  就是這樣,我們一同在早會的敬拜中學習宣講和聆聽神的話語。「浸神」的早會,是我們這個信仰群體集體敬拜的神聖時刻,也是屬靈操練、靈命建立的一部分。在早會中,我們一同敬拜,一同禱告,一同聆聽神的話語。我們將大家在辦公室的研究、在課室的學習,匯聚到早會這個大課室之中,一同透過聖經的宣講,去辨明耶穌基督的心腸。我盼望在講道與聽道當中,一群未來的傳道者能學習辨明神的心意,日後能回應教會的需要,迎對社會的種種挑戰,也與周遭的人一同面對這世代的艱困和苦痛。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