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同理心的聆聽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同理心的聆聽

透過聆聽去感受別人的內在世界

  在上一期《院訊》中,我指出:在關顧別人時,關顧者必須尊重和理解對方的生命經驗。關顧者要進入對方的經驗的最深層領域,對別人的陌生經驗有一份同理心(empathy)的「理解」。那就是指關顧者進入別人的經驗之中,以一種聆聽、理解和傳達的能力服侍對方

  那麼,我們如何進入別人的經驗世界?

  同理心的「理解」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和實踐,它要求我們除了透過一連串有條理、有結構的問題去理解,還須透過「聆聽」(listening)和發問去辨識及感受——對受關顧者的處境感同身受。

  甚麼是聆聽?按甘東農(Donald Capps)的定義,聆聽是一種刻意細聽(hear)的努力;我們刻意地專注(attend),以致能聽見。因此,聆聽是一種專注、有意識的努力,是帶有目的或意向的。那麼,甚麼是同理心的聆聽?同理心的聆聽是聽見別人內裡的心聲(好像這心聲是自己的),去感受別人的喜樂、興奮、憤怒、驚懼(好像這都是自己所經歷的)。以同理心去聆聽的人,能將自己的感情調校,去感受別人的內在世界,以致對方感到被了解和受尊重。

  因此,同理心的聆聽是關係性的(relational),能叫不同的人在情感上彼此連結。它是約定的交流,是相互的回應。它包括自我的開放和受關顧者的回饋。它是以尊重和關懷的心腸去探求,以認識他者的生命和明白他者的經驗。

專心聆聽在感覺背後的需要

  如此,同理心的聆聽是專心的聆聽,是一種真心誠意的「專注」(attention)。真心誠意的專注意味我們在聆聽對方時,既能接觸自己的心靈,聽見自己聆聽的動機,亦能專注於屬乎對方的經驗世界。聆聽者所給予對方的,是一種全面的專注(full attentiveness):全然站在別人身旁,專心地聆聽。他專注於別人的故事,用心聆聽別人的感覺,聆聽在感覺背後一些清楚表達的需要,或一些尚未說得清楚的需要。聆聽者既要了解對方的需要,也要幫助對方了解自身的需要。

  要聆聽受關顧者在感覺背後的需要,關顧者必須準確地「接收」對方說話的具體內容。他要識別在對方的說話中重複出現的主題、意義的模式和圖案,識別一些主要用字的可能意義,留心特別的細節,默想整個故事的梗概。他盡力準確地傳遞對方的意念(ideas),以具體的方式去描述感覺背後的需要。

  那麼,關顧者須暫時放下自己的前設,逗留在他者的世界,敏銳地感覺他者的他性(otherness),嘗試從他者的觀點去理解他者。關顧者也透過辨識(discernment),留意說話以外的一些行為(例如呼吸、聲線、說話的節奏、面部表情、身體的姿態),從中尋找線索。然後,他使用自己的言語去重述所聽見的,總結談話的內容和相關的感受,從而推斷對方的情感狀態。這樣去「接收」信息,主要是向對方確認自己所聽見的,確認自己理解對方的感覺背後的需要。

透過發問去辨識

  要進一步確定感覺背後的需要,關顧者要提出「開放性」和「封閉性」的問題。「開放性」的問題能夠引發對方分享更多故事;「封閉性」的問題則主要是澄清意義。開放性的問題邀請對方決定交談的內容,並讓關顧者可從對方的說話理解其感受和需要。封閉性的問題則可澄清說話中一些含糊的地方,藉此幫助關顧者更深入了解對方一些具體經驗的特殊性(particularity)。這意味關顧者嘗試對別人的經驗作出一些想像和分析,進而提出「澄清性」和「引申性」的問題。同時,這兩類問題亦會幫助受關顧者從本身的說話看見自己一些「不一致」的地方(discrepancies),以致他能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經驗世界。透過發問,關顧者可進一步明白對方言詞所表達的需要的意義。

  總括而言,從他者的表述,聆聽者綜合複雜的材料,專注於主要的細節和整體的關係,並聽見當中的特殊性和情感的重要性(significance)。他們辨識對方的語言世界,嘗試從這語言世界的框架去理解對方的需要。透過觀察及整體的思考,聆聽者可發現隱藏於不同層面的意義。

生命的熱情叫生命得以連結

  因著聆聽技巧的掌握,具有同理心的聆聽者能夠培養與他者之間的感情,建立彼此的信任。當聆聽者能以同理心聚焦於別人的感受和需要,對方就會感到受關顧,也對聆聽者更為信任,願意進一步分享。

  這種同理心的聆聽,會產生生命的「熱情」(zest),叫生命得以連結和接駁。受助者若有這樣一種「被聽見」的經歷,就有機會得著生命的能量,可以熱情地生活。這讓雙方對日後的見面和交往更為期待。此份熱情不是叫人成為別人關心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也不是企圖追求別人的肯定,而是主動地關心別人、珍愛他者,而且希望跟更多人有更多聯繫和交談。由此可見,同理心的聆聽至終可使關顧產生果效,帶來生命的更新。

聆聽是可鍛鍊的技巧

  在教牧關顧的服侍上,我們應當學習這種聆聽方式,讓自己可以對受關顧者的處境感同身受。我們要專注於別人的故事,留心故事所顯露的需要;要用心用力以同理心去聆聽,才能聽見在別人的需要或感覺背後,還有尚未說清楚的期待。同理心的聆聽能力即使可以是天賦的,也必須經過後天的培養。它包括很多必須學習的技巧,是一種經學習而得的藝術能力(artful skill),要透過經年累月的鍛鍊才能「鍊成」。同理心的聆聽是德性,而聆聽的鍛鍊乃是德性的踐行。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他們永遠不可能成為更佳的聆聽者。但我的經驗是:人若願意學習、願意成為更佳的聆聽者,往往可以有所進步。不少學習者都能改善自己的聆聽技巧,可以從別人身上學習聆聽的功夫。聆聽是可學習的技巧,只有那些不願意學習的人才是難以成功的。另一方面,即使我們平日並非擔當關顧者的角色,也一樣可以操練聆聽的技巧。因為我們每天都要跟許多人溝通,而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不同網絡中學習聆聽,在不同場合的受眾和組別中操練聆聽的技巧。

依賴那位垂聽人心靈呼求的神

  可是,我也必須強調:這樣的聆聽不僅是一種可學習得來的藝術能力,更是一種在基督裡的呈獻。作為關顧者的教牧,應當明白所參與的事工不是屬於自己的,而是基督的事工。教牧那份美好的聆聽能力是聖靈的禮物,而禮物是指向那位賜下恩典的神。因此,教牧必須向神敞開自己的心靈,以信心領受來自神的禮物和經歷神的同在。

  由此可見,關顧者是在神同在的恩光下,聆聽他者所說的每個故事,察看故事背後的神聖戲劇,見證耶穌基督如何在這樣的處境中作工並與人同在。如此,透過專注於他者,教牧可超越自己而彰顯那位聆聽人的神。教牧專注地聆聽神,投入基督的事工,知道他們所作成的,不是依賴自己的能力,不是在於他們自身,而是在於耶穌基督。他們所依賴的,是基督在父神面前的代求。當教牧這樣依賴基督,便能聽見他者在絕望中的需要,能夠跟他者一起面對他生命中最艱難和沉重的時刻。他們能夠為這些有需要的人代求,並相信耶穌基督在父面前代求的權能,懇求神加添信心、愛心和盼望。

  當教牧透過聆聽去服侍別人,他們是在表達一個重要的信仰立場:神是那位垂聽人心靈呼求的神。他們是透過神的恩典去關顧和聆聽——他們的呼求蒙神垂聽,他們是在神的愛中去聆聽他者。他們在愛中叫別人跟基督結連。

  聆聽的鍛鍊是德性的踐行,我深願「浸神」的師生能在神的恩惠中培育聆聽的德性,能在神學院和教會裡,因著同理心的學習,因著同理心的聆聽的鍛鍊,能進一步體現殷切款待的生命實踐,可以跟那些與我們截然不同的人一起熱切地經歷神奧祕的恩典。求神賜給我們這樣的恩惠!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