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浸神」實踐神學之路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浸神」實踐神學之路

自2009年,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便致力建構具有「神學智慧」(theologia)的實踐神學。具有「神學智慧」的傳道者能辨明耶穌基督的心腸,並且幫助人以祂的思想、感受和榜樣去踐行所信之道,對當下的處境作出正確的行動回應。實踐神學強調神學的實踐智慧,可以在牧養場景和社會現實的處境中切實應用,叫人在充滿挑戰的日子無懼艱難,乘著靈風,堅毅前行。

建構實踐神學培育僕人領袖

要建構這樣的實踐神學,「浸神」就首先要成為一個屬靈的學習群體,其中的老師和學生同蒙神的呼召,殷勤學習聖經和神學,要讓信心、理性和辨識能力得以成熟;師生和同工又彼此熱誠相待,連結於三一神的團契,建立真摯的友情,孕育門徒生命的素質,讓自省的心懷得以敞開,以致整個群體可以結滿信心、仁愛、正直、公義、盼望、謙卑、忠誠、誠實和喜樂的果子。

因此,「浸神」要致力培育的,不單單是學生在學術上卓越的成績表現,還有他們的屬靈品格,並且要他們能夠在教會和社會裏服侍主、服侍人,成為僕人領袖(servant-leader)。所以我們不但追求卓越的教學和研究,並且著重學生的靈性操練、堂會牧養、社會參與。換言之,我們要裝備學生成為肩負福音使命的僕人領袖,具有美好的屬靈生命和品格,又能運用思考力,發揮領導力,一生為主打美好的仗

教授實踐神學發揮協合作用

2010年,學院的教授團隊踏進了新階段──實踐「協合作用」(synergy)的階段。我曾逐一訪問老師,了解每位老師的主、副教研領域,以及他們對教會和社會的關注;然後把各老師的教學專長和研究領域綜合起來,拼合出一幅美麗的隊工圖畫。於是我們開始學習科際整合,互補不足,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及落實那具有「神學智慧」的實踐神學

要教授團隊發揮協合作用,是為了避免當代神學教育過於分門別類、支離破碎的毛病;更為重要的是,這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以迎接教會和社會所遇到的種種挑戰。因此,「浸神」有不少科目採用「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模式;其實,「協同教學」也是「浸神」實踐神學的另一種實踐形態。所謂「協同教學」,即兩位或以上的老師彼此合作策劃並教授同一科。老師們或輪流教授,或同場互動,或一位老師教授,其他老師觀察及補充,靈活多變。老師全心全意地教授及實踐,不拘泥於門戶之見,在課堂上聚合各人之長,互相交流學問。老師自己的學問因而得到提升;學生也可從不同老師的教學上,拓展視野,學習怎樣把各範疇的知識進行科際整合。

這十數年間,「浸神」努力建構具有「神學智慧」的實踐神學,並且嘗試具體地落實於教會的牧養工作和社會的現實場景,包括宣講、宣教、教牧關顧、社會關懷、青少年牧養、環境保育等範疇。

實踐中的神學:宣講

宣講是傳道者一個極其重要的職事,我們要忠信地、謙卑地宣告福音的信息,只傳基督和祂的十字架,而不是用委婉絢麗的話來包裝。

2010至2011、並2017至2019年間,我在《院訊》共撰寫了七篇有關宣講的文章,1 祈盼「浸神」成為一所宣講的學院,培育同學成為宣講十字架福音的福音使者、關顧會眾需要的牧人、敢於宣講真理的先知。過往一段日子,老師和同學在講道實踐上,無論是講道的技巧和信息、宣講的靈性,以至生活的見證,都一同進步,一同成長。

實踐中的神學:宣教

宣教是門徒群體面向教會、面向世界的必然實踐。2011至2013年間,我在《院訊》一連撰寫了七篇有關宣教的文章,2 祈盼「浸神」順著聖靈的引導,踐行神的宣教使命,以殷切款待的心靈,向陌生人主動分享基督的大愛和恩典。這是宣教的整全使命的實踐。

學院的師生學習殷切款待那些「最小」的陌生人,主動探訪貧乏和有需要的人,向他們分享福音的生命力和平安。陌生人不但生活在香港,也在內地、亞洲,以及世界的不同角落。師生每年前往不同的宣教工場,殷切款待當地的陌生人,向他們見證基督的愛。

實踐中的神學:教牧關顧

教牧關顧是傳道者經歷了神的款待及祂那份無條件的寬恕後,殷切地跟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一同經歷神奧祕的恩典。2013至2015年間,我在《院訊》撰寫了六篇有關教牧關顧的文章,3 祈盼我們的召命不單是款待那些我們喜歡的同路人,也款待陌生人及那些曾傷害我們的人,因深信那出於寬恕心靈的款待能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帶來教會合一、彼此休戚與共(solidarity)的關係。

除了具備寬恕的心靈,傳道者作為一個關顧者,也要有一份出自同理心(empathy)的「理解」,以致能夠重構(reframe)對方的問題,從而改變事件對當事人的意義。這份同理心必須經過鍛鍊、培養,才能成為關顧者的第二天性。另外,禱告也是教牧關顧一種很重要的實踐。禱告讓人與神、人與人得以團契相通(koinonia)。禱告能幫助我們體察神的心意,選擇最適切的方案。

實踐中的神學:社會關懷

2016至2020年間,我在《院訊》撰寫了六篇有關社會關懷的文章,4 祈盼「浸神」在破碎、割裂的世界中,成為一個作復和工作的群體,踐行仁愛和公義

要學習社會關懷,就必須明白彌迦書六章8節的信息。神要求我們遵行的聖約,是一個「三合一」(triad)的命令。這命令的前兩個部分,是以色列人熟悉的聖約的共同責任:「行公義」和「好憐憫」;第三部分則是「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真正的謙卑是容讓神的公義深深進入我們的心,叫我們的公義伏在神的公義之下,讓祂的恩惠幫助我們超越自己有限的邊界。

2018年1月16日,本院舉行屬靈操練日,主題為「走入社區」。學院師生百多人分成七組,進到五個地區(油麻地、土瓜灣、大角咀、石硤尾、深水埗)參與社區活動,從中進一步發現和看見身邊困苦無助的人。

實踐中的神學:青少年牧養

2021年9月18日,「浸神」舉辦了首屆「青年神學教育營」,有百多位青年人參加。自此以後,我們開始思想青少年牧養神學家路恩哲(Andrew Root)的牧養概念。5 路恩哲指出:長期以來,青少年工作者以為活動多了,青少年就會留在教會。可是,許多青少年卻最終離開教會。為甚麼有這種情況?路恩哲認為教會積極通過活動來建立叢林,或者也有一些教會著重門徒訓練,藉此栽種很多樹木,卻忽略了樹木扎根的神學土壤。因此,青少年事工不是單單問「我們怎麼吸引年輕人來教會?」,而是更要問「耶穌基督在哪裏?」。青少年事工的目的,是叫年輕人與神同在,並且與他人同在。

實踐中的神學:環境保育

環境保育是將實踐神學的關注,延伸到神所創造的大自然。2017至2023年間,我在《院訊》撰寫了四篇有關生態神學的文章,6 祈盼「浸神」這個門徒群體,活出創造主的心意,就是與萬物一同慶賀神的復和福音,並且過簡樸、知足、自制的生活,不縱情恣欲,貪得無厭,以致傷害鄰舍和地球。

「浸神」將環境保育的研究和關注,進一步落實在校園生活。學院在2018年成立「校舍環保研究小組」,負責研究及推動有關學院的能源效益、減廢回收、綠化校舍等事宜,並成功落實各環保方案,在西澳校舍各幢大樓的天台安裝了太陽能發電設施,又收集本院的廚餘製造成有機堆肥。

實踐神學的理念

「浸神」十數年來在實踐神學的路上勉力學習,不斷前行;我們從「宣講」、「宣教」、「教牧關顧」等課題,進入「社會關懷」及「青少年牧養」,再朝向「環境保育」,一同建立了一代僕人領袖。

這些細水長流的努力背後的理念是甚麼?一直以來,「浸神」竭力培養教會領袖,希望他們能在教會中裝備弟兄姊妹,一同迎接當下的挑戰,並展望將來。十數年間,「浸神」正逐步建構教會的實踐神學

話說回來,「實踐神學」究竟是甚麼?有些人認為實踐神學只是聖經和神學信念的實際應用。他們認為神學(例如系統神學)趨向建構抽象的理論,如鷹展翅翱翔,高高飛翔在生活之上,為人提供壯闊的視野,叫人把這宏偉的願景應用於生活。相對來說,實踐神學則可以說是「一次性」的神學,要不斷重新發掘其任務和方法。因此,這必須是靈活和臨時的。

然而,這種說法把實踐神學看得過分簡單了。實踐神學不僅關乎實踐的領域,也不是思想體系建立之後的工作,它本身就是一門神學。實踐神學工作者佛雷斯特(Duncan Forrester)指出,實踐神學關注的包括:人要辨別神在世上的作為;從神學角度考慮人類行為和時事;關注教會的存在和活動;關注基督徒的實踐。7 迪恩(Kenda Dean)將實踐神學描述為神學的一個分支;實踐神學不僅解釋神聖文本和傳統,而且指導「忠誠的踐行」(the faithful walk)。8 布朗寧(Don Browning)提出,所有神學都是實踐性的(practical):神學是一種實踐智慧(phronesis)。實踐神學是「真正地做神學」,以闡明基督教信仰的實踐,好面對和解決生活的具體問題。9 這關乎忠誠生活的基督徒的神學洞察力和行動。是故,實踐神學不僅是理論的應用,必須以某種方式深地參與神學,在多種脈絡下思想和實踐神學,好讓神學通過行動向世界說話。歐斯孟(Richard Osmer)指出:實踐神學是神學的一種;它使用神學的概念、方法和資源來建構神學,並且跟其他領域對話,包括藝術和科學。10

在「浸神」,我們有不少時候批判地談論歐斯孟的想法。佘枝鳳博士、林國彬牧師及本人都曾教授他的思想。歐斯孟的實踐神學方法由四個相互依存的部分組成:「描述性─經驗性任務」(the descriptive-empirical task)、「解釋性任務」(the interpretive task)、「規範性任務」(the normative task)和「務實性任務」(the pragmatic task)。第一,「描述性─經驗性任務」提出的問題是:「發生了甚麼事?」11 務求確定特定情況的事實。12 第二,「解釋性任務」提問:「為何這樣發生?」13 務求通過各種理論、模型或反思來理解實情。14 第三,「規範性任務」提出:「應該是怎樣?」15 務求通過反思聖經文本、教義傳統、道德標準、良好實踐模式來確定規範。這是一種「先知性辨別力」。第四,「務實性任務」提出:「我們可以如何回應?」16 這不僅是要解決問題或實施一些糾正程序,還需要開展一個整體的、變革性的過程,以改變教會事工。

實踐神學:不停實踐的神學

這十四年間,「浸神」逐步建立具有「神學智慧」的實踐神學。近三年,我越來越相信實踐神學尤其能夠恰切地、徹底地幫助教會對當下的特殊時空。一個實踐神學的模型,像歐斯孟提出的模型,能讓教會領袖展現神學的實踐智慧。它邀請領袖們反思聖經、神學和當前的社會脈絡,讓各領域互相對話,並著眼於良好的實踐。事實上,「實踐神學」更像是個動詞,而不是個名詞,是指向「正在實踐神學」(practicing theology)。實踐神學從描述的分析任務開始,必然體現實踐(praxis)中的神學。實踐神學其實現任務(performative task)的高潮是人見證神在當下的工作,更新我們的信心和理解,又更新我們的實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宣講的學院.宣講的靈性〉(2010年7月)、〈福音使者的宣講〉(2010年10月)、〈牧人關顧的宣講〉(2011年1月)、〈先知的宣講〉(2011年7月)、〈談「宣講」與「畢業講道」〉(2017年4月)、〈神學智慧的鍛鍊:宣講〉(2018年4月)、〈朝宣講的方向再邁進〉(2019年1月)。
2〈門徒群體的宣教使命〉(2011年10月)、〈作門徒的宣教使命〉(2012年1月)、〈宣教使命與聖靈〉(2012年4月)、〈殷切款待──踐行宣教的整全使命〉(2012年7月)、〈整全的宣教使命──貧窮人的福音?〉(2012年10月)、〈「非貧窮人」的貧窮〉(2013年1月)及〈從「站在窮人那邊」到「生命的醫治」〉(2013年4月)。
3〈「寬恕」的教牧學〉(2013年10月)、〈由殷切款待到寬恕的教牧神學〉(2014年1月)、〈靈性關顧與精神健康〉(2014年4月)、〈關顧者的一份「理解」──同理心〉(2014年7月)、〈同理心的聆聽〉(2014年10月)、〈關顧與禱告〉(2015年4月)。
4 〈教會的辨識〉(2016年4月)、〈我們的心尊主為大〉(2016年7月)、〈教導公義〉(2016年10月)、〈再談行公義:尊主為大.與神同行〉(2017年1月)、〈悲傷的季節〉(2019年10月)、〈悲傷季節中的思考和相信〉(2020年1月)。
5〈展翅騰揚.跨界傳承信望愛〉(2022年1月);參〈從青年神學教育營說起……〉,《院訊》2022年4月號。
6〈談生態和平〉(2017年10月)、〈綠油油的福音〉(2020年4月)、〈活在其中〉(2022年10月)、〈神看一切所造的······都非常好〉(2023年4月)。
7 D. B. Forrester, “Can Theology Be Practical?” in Practical Theolog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d. F. Schweitzer and J. A. ven der Ven (Frankfurt: Peter Lang, 1999), 22.
8 Kenda Creasy Dean, “We Will Find the Answers as We Go: A Response to Chap Clark’s Youth Ministry as Practical Theology,” Journal of Youth Ministry 7.1 (2008): 39.
9 D. S. Browning, A Fundamental Practical Theology: Descriptive and Strategic Proposals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6), 15.
10 R.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8), 163.
11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12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24.
13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14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85.
15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16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