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教導:建立基督的群體
思考「教導」和「關係」的重要性
在新學年的開學禮上,我邀請師生一起投入新的學習課題。過去六年,我們的學習重點包括宣講、宣教、教牧學等。在今學年,我們將在教會教育的領域有更多思考和探索。
今年8月初,老師團隊在「教授退修會」有三天甜蜜的相交。退修會的主題是「享受神學」。第一天的分題是「享受教學」,由盧允晞老師帶領。在其中一個環節,盧老師提到他所敬重的費依教授(Prof. Gordon Fee)。盧老師昔日在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學習時,費依教授不單教他聖經知識,幫助他認清信仰,也教他如何認真地教學和重視人與人的關係。盧老師亦提及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赫塔多教授(Prof. Larry Hurtado)。赫塔多教授是他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也是他的生命師傅。在盧老師經歷信仰的掙扎時,這位老師為他禱告,給他忠告。赫塔多教授每天都戴著十架項鍊,到晚上才解下,早上又重新戴上,表明自己要天天背著主的十架。這位教授的學問修為和敬虔心靈,深深影響著盧老師。
第二天的分題是「享受研究寫作」,由鄧紹光老師負責。認識鄧老師多年,我以為他必定以他慣常的方式演講,於是我帶備電腦和筆記簿,預備一面聽課,一面寫下筆記。怎料出人意表,鄧老師這次竟然透過遊戲與我們一起討論和分享,他的教與學叫人耳目一新!
接著叫我印象深刻的,是8月18至20日舉行的「屬靈操練營」。在19日下午,陳展鳴老師帶領一個示範環節,名為「奉獻生命的整合:生命教練模式示範」。一位畢業班同學願意一起進行示範,回答陳老師這位生命教練的提問。
首條問題是:作為高年級學生,她覺得一年級學生最須要留意甚麼事情?第二條問題是:讀神學最難之處在哪?第三條問題分為兩部分:甚麼是她最須要改變的三件事?在這三件事中,哪一項最須要改變?對於最後一條問題,這位同學的回答是「人際關係」。
這些是開學前三個禮拜的生活剪影,當中的經歷叫人回味。一年前,我開始為新學年的方向而思考。我的直觀感覺是,神學院須要在學院自身和教會的教育方面多作深入的討論和教研。我很希望老師在教學上更精進,也希望香港的教會更著重不同年齡層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沒想到這般恰巧,老師在「教授退修會」裡自發地交流教學的經驗和心得;而在「屬靈操練營」的其中一個環節,同學亦提到在神學院的學習過程中,「關係」尤為重要。
我不得不讚美神奇妙的恩領,讓我們在新學年同心合意地思想「教導」和「關係」的重要性。
教導是在愛中建立基督的身體
甚麼是教導呢?教導的英文字是edification,意思取自oikos和domeo。Oikos的意思是「屋」或「住所」;domeo則有「建立」之意。歐斯孟(Richard Osmer)指出,edification最簡單的意思是「建立基督的群體作為神的靈的居所」。教導事工幫助信徒操練他們的屬靈恩賜,並且在事奉中成長。教導的任務是幫助信徒認知、領受和操練他們的恩賜,並認知「愛」是最重要的規範,而教導事工必須被愛的規範所指引。
歐斯孟對哥林多前書兩段經文作出詮釋,指出教會的教導事工一個重要的義涵:教導是在愛中建立基督的身體。歐斯孟解釋,保羅面對一個決裂的群體,信徒效忠不同的領袖(林前三4)。面對教會的分裂問題,保羅教導他們要在愛中建立基督的身體。
在哥林多前書第三章,保羅描繪了三幅圖像(images)。保羅首先用田地的圖像說明生命的「栽種」和「澆灌」(三6-8),他說:「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三7)他指出栽種和澆灌都是「一樣」的工作(one in the work),他的栽種和亞波羅的澆灌彼此配合,帶來了生命的成長。因為他們都是與神同工的工人(synergoi),都是基督的工人(fellow laborers),都屬乎神,在神以下同心合意地作工(三9上)。他們須彼此倚賴、合作,同心同工。彼此倚賴、合作互助是基督群體的一個標誌。
保羅接續用房屋的圖像重申以上要點,談到教會是神的房屋(三9)。首先,房屋必須有根基,而耶穌基督就是根基(三11)。這顯示教會的管家要謹慎地在基督的根基上建造房屋(三10);教會若非建造在基督的根基上,就不是教會(三11)。沒有耶穌基督,教會只是社團。第二,房屋的不同部分必須互相依賴,彼此接合,方能牢固。這隱喻排除教會中的個人主義,不縱容「各自為政」。
保羅在三章10至15節論及房屋的工匠。他將自己比作基督群體中的工頭,形容自己立下了根基,其他人要小心翼翼地在這根基上建造房屋(三10)。工匠可以使用不同的建築材料,或用草木、禾稭,或用金、銀、寶石。工匠的工作將被試驗,最後面對審判的火。惟有材料堅固、建造在基督的根基上的,方能承受審判的火。因此保羅發出警告︰「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三10);「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三15)。
第三個圖像是神的殿︰惟有神的靈能叫教會成為聖潔,成為神的殿(三17)。這圖像預示了第十二章所談及的「身體」的隱喻。聖殿的角色是神的居所,保羅卻指出教會是聖殿,這是相當驚人的說法,意味基督的群體代表了耶路撒冷的殿。「因為上帝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三17下)「豈不知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三16)保羅的意思是:教會是否聖殿,是否分別為聖,就在於神的靈是否內住。人若傷害教會,就是敵擋聖靈;若玷污教會的聖潔,就是拆毀神的殿。任何爭競式的敵對或吹噓的抬舉,都構成毀壞聖殿的罪行(三16-17)。因此,這種敵對、抬舉不僅是一種連於人際關係的罪,也是干犯神的罪。
在基督的愛中培養與神、與人的關係
在此基礎上,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至十四章講述屬靈恩賜在愛中的使用。他在三章、十二至十四章非常強調聖靈,並指出聖靈居住於基督的群體之中。事實上,聖靈首先的行動是建立基督的群體;聖靈將不同恩賜分給教會的成員(十二4-11),目的是叫基督的群體得益處。在第十三章,保羅指出愛是所有屬靈恩賜的規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十三4上),就如神的愛是長久地忍耐,充滿恩慈。愛的標記是多樣性中的合一,是黨派主義和驕傲的解藥。
這樣的愛是靈性的,意味愛是聖靈的工作;我們整個生命、整個存有,都被聖靈的工作所轉化,以致我們能在愛中行動。我們都被聖靈呼喚去行動。我們的行動與聖靈的能力聯合起來,這聯合不是我們所能拆開的。透過聖靈的權能,那不能愛的舊有能力被治死,以致新的存有、新的生命方式能在我們裡面形成。當舊有的生命方式被治死,我們便開始在以愛為標記的新生命中成長。
因此,教會的教導不單要注重聖經、神學、歷史的知識,更要著重關係的培育,幫助信徒更愛神、更愛人。這意味老師的教導不僅是知識和信念的傳遞,不僅幫助弟兄姊妹認知、領受、操練他們的恩賜,更要幫助他們在基督的愛中培養與神、與人的關係。愛能建立弟兄姊妹,叫人重視自己跟神、跟別人的關係。
按照聖經的教導,人與神的關係必然跟人與人的關係息息相關。我們不能靠自己成為基督徒;其他基督徒擁有一些我們沒有的恩賜。別人能幫助我們更認識神,看見自己對神的理解如何貧乏;別人能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生命的不足和限制,並且挑戰我們一同成長。換言之,我們若渴望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是需要其他基督徒的扶持和支持,需要他們跟我們分享他們的生命和智慧。不然的話,教導很容易變為冰冷的信念或道德職責的持守,造成了教條式或道德主義的宗教信仰。
成為上帝建立基督群體的好同工
因此,在教會的教導事工上,老師的一個重要職事,是在課堂中鼓勵弟兄姊妹在基督裡分享學問和生命,深化他們與神、與人的關係,建立基督的群體。老師要不斷反思:假如學生不能在課堂中深化他們與神、與人的關係,他們可以從哪裡得到幫助?可否在其他教會生活得到靈性成長的機會?然而,若他們不願與別人分享和交流,正顯示了他們跟神的關係沒有成長。故此,老師要教導學生相交、分享學問和生命,讓各人不單接收知識,也樂於在群體中分享恩賜、智慧和生命。
要教導弟兄姊妹相交和分享,老師也要操練一些推動分享的教學技藝,而其中一樣技藝是透過討論去分享。討論是一種推動分享的教學方法,透過討論,學生能夠從一個較被動的接收者,轉為學習群體中一個主動的貢獻者。成員可在相互交談時,分享他們的思想和生命,並且聆聽別人的思想和生命。真誠的分享能幫助人與神的關係更成長。
那麼,老師須學習如何培養課堂中的真誠交談和分享。這意味他們要有帶領討論的技巧,能夠提出好問題,並且跟進問題,從而作出教導。可是,老師也要明白他們不能「自製」或強求美好的討論。要促成美好的討論,老師要倚靠聖靈的引導,幫助弟兄姊妹進入一種深度的分享,叫他們成為一個基督的群體。那麼,老師的任務不是控制聖靈的工作,而是成為聖靈的器皿,讓神決定祂創造基督群體的時間和地方。老師的任務是在人的限制裡盡力教導和服侍,成為上帝建立基督群體的一個好同工,從而建立關係——建立基督的群體。
在新學年,深願我們的老師團隊也有上述的教學理念和實踐,一同在教導上更精益求精,不僅教導知識,也教導學生在聖靈之下一同「建立基督的群體」,以此作為神的靈的居所。換言之,老師不僅教導知識,也教導關係,教導人與神、與人建立關係。如此,我們在課室、飯堂、祈禱會裡,在等車、在同行時,都可多討論,多交流學問和生命,多談論神,分享神的恩賜和恩惠。
同樣,我們的同學在教會事奉時,也要學習不僅著重宣講,也著重教導;不僅教導知識,也教導關係,建立人與神、與人的關係。深願同學在教會的教導更精益求精,不僅教導知識,也教導弟兄姊妹在聖靈之下一同「建立基督的群體」,以此作為神的靈的居所。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