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關顧者的一份「理解」——同理心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關顧者的一份「理解」——同理心

理解受關顧者的生命經驗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愛和關顧,期盼自己生命路途上的遭遇、經驗被視為真實的,能得到別人的接納與重視。這是人的天性和基本需要。

  我們該如何關顧別人,去滿足對方受關顧的基本需要?

  在關顧別人時,我們必須尊重和理解對方的生命經驗。這要求關顧者進入別人的生命世界,進入其經驗的最深層領域,對別人的陌生經驗有一份同理心(empathy)的「理解」。

  同理心的理解,是指關顧者跨步進入別人的經驗之中,有一份聆聽、理解和傳達的能力。它不是一種技術(technique),而是一種取向和學習得來的藝術能力(artful skill),更是生活的德性。它能叫我們理解別人和他的世界,而焦點在於對經驗的理解(understanding),而不在於對經驗的解釋(explanation)。它是一個入口——進入別人生命的經驗世界。

以同理心去感覺和回應

  我們如何進入別人的經驗世界?

  同理心的理解方式,是嘗試透過一連串有條理、有結構的問題去理解,對受關顧者的處境感同身受。若然有需要,關顧者可重複發問或改用另一種方式發問,直至他能夠明白對方所描述的生命經驗和處境。那就是:關顧者透過仔細的發問,去「感覺」別人內裡的、主觀性的生命經驗。

  此「感覺」是一種具有意向的情感的回應,以回應別人的感覺。要回應別人的感覺,關顧者須透過想像(imagination)進入別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理解對方身體的異常表現,以及他的觀感(perception)、感受(feeling)和思想。

  心理學大師羅傑斯(Carl Rogers)是最早將「同理心」一詞納入心理學辭庫的學者。他描述同理心是輔導者對別人內在的「指涉框架」(frame of reference)的採納,並指出要以同理心去感受別人的私人世界,「好像」(as if)這世界是輔導者自己的世界。他的意思是:輔導者須「以受輔導者的眼界觀看(perceive)世界」。換言之,輔導者專注地理解對方,如同對方理解自身一樣。輔導者進入對方的經驗世界,感受對方的憤怒、驚懼、困擾、煩亂、傷痛、快樂、興奮、滿足等經驗。羅傑斯指出,這種專注地進入別人的態度、情緒、意念的做法,要求人必須放棄自我(self-abandonment)。這是心理治療重要的一環。

暫時的自我放棄

  可是,眾所周知,各人的觀感和經驗是有差異的。關顧者的生命世界及信念,會有別於受關顧者。觀感和經驗的分歧,意味著感受別人的處境是非常困難的。關顧者要進入別人的經驗世界,就像跨越不同的文化,進入陌生、奇異的地域,遇上溝通的重重困難與隔閡。假如關顧者不認識受關顧者經驗世界中的信念和語言,奇異、陌生的感受會尤其強烈。不過,同理心卻能衝破這些障礙,幫助我們在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與地域中,去克服各種各樣的阻隔,去與他者「一同」思想和感覺。在其中,人要學習他者的語言,進行文化的協商,有意向地認知及感受對方的思想和感覺。

  那麼,若要認知、感受他者的思想和感覺,關顧者就得暫時放下自己的想法,暫時相信對方所相信的,看見對方所看見的,珍重對方所珍重的。那就是:人嘗試建基於陌生的假設,學習陌生的信念,採用陌生的角度,從而感受別人的感覺,思想別人的思想,真誠地進入別人的世界觀,看此為唯一理解世界的方式。

  不過,這樣的同理心卻不要求關顧者「摒棄」自身的假設、信念和價值,它不是全然地朝向別人(other directed),放棄自己的獨特性(distinctiveness),也不是忘記那組成和界定自身(self)的邊界,只沉迷於別人的世界中。「同理心」所涉及的自我放棄,只是一種暫時做法,是某一時限內的做法,以求真實地體會別人的觀點。

意義改變帶來回應和行為的改變

  換言之,輔導者暫時放下他的價值判斷,改從別人的觀點去看世界。他不是期望自己跟對方混在一起,而是要跨越鴻溝——越過自己生命的清澈,跨到對方生命的混亂。輔導者進入別人的混亂之中,去感受別人的世界。然後,他要走出這個世界去傳達他的理解,並且重構(reframe)對方的問題,從而改變事件的意義。要重構一個情景或某些經驗,是要轉換觀看事件的框架,將事情放於另一框架之內。這框架能夠重新組合同一具體情景的「事實」(facts),以致能改變整體的意義。當意義改變,人的回應和行為也會相應改變。

  總括來說,既然同理心能啟動生命的改變,同理心的培養對關顧工作也就舉足輕重。可是,以同理心去服侍受關顧者畢竟是艱辛的工作。同理心是一種經學習而得的藝術能力,要善於運用這份能力就得下苦功。同理心要經過經年累月的鍛鍊才能「鍊成」,才能成為關顧者的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

教牧與受關顧者一同經歷生命更新的恩惠

  因此,教牧若要在關顧工作上有美好的服侍,就必須具有同理心。因著同理心,教牧將他們先入為主的意念暫時放在一旁,全然地投進別人的地域。教牧透過專注的想像和感同身受去理解別人的經驗,與受關顧者一同經歷生命更新的恩惠。

  教牧可與受關顧者一同感受和思想,在禱告中把事情和需要交託,將哀傷、懼怕、懷疑、遺憾、哀悼、喜樂、感謝等放於神的面前,一同信靠耶穌基督的引導和幫助。他們一同等待神聖的話語,以神的話語去重構當下的情景和經驗,重組具體情景的「事實」,以期改變整體的意義。當意義改變,人的回應和行為也能隨之改變。如此,他們得以看見神在這個滿有挑戰的處境中顯出祂的能力,知道祂如何透過處境幫助人前進;他們得以經歷神的信實,知道祂的應許如何在困厄的日子中給人安慰與盼望。

下苦功鍛鍊同理心

  縱然要下苦功,教牧卻必須鍛鍊這樣的同理心,以致能切實地幫助受關顧者。教牧也該明白:同理心是德性,它必須經過鍛鍊、培養而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

  深願「浸神」的師生亦能培育這美善的第二天性。那麼,無論在神學院或教會,因著同理心的學習和鍛鍊,我們都能進一步體現殷切款待的聖經教導和屬靈生命的實踐。這樣,我們就可以跟那些與我們截然不同的人一起禱告和歌唱,一起走路和談話,一起相信和質疑,一起理解和不能理解,一起殷切地經歷神奧祕的恩典。求神賜給學院這樣的恩惠!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