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站在耶穌基督那邊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站在耶穌基督那邊

自由.衝突.選擇

  這半年,我在教會跟弟兄姊妹思想「自由」這個題目。這是我喜歡的課題,也是自己博士論文的主題。聖經談論的「自由」有別於世人所追求的。這自由是要叫人脫離(free from)那些使人生命枯乾的狀況,最終叫人認識、愛慕、敬拜、享受神(freedom for God),並且是為要他人得著益處(freedom for others)。

  弔詭的是,自由的人卻無可避免要面對人際衝突。對於衝突的處境,約書亞記五章13至15節可給我們一點啟迪。經文記述,預備攻打耶利哥之際,約書亞遇見一個人,手裏拿著拔出來的刀。約書亞問他是屬於我方,還是敵方。那人回答:「不是的,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14-15節)意思是:「我不是在你這邊,也不是在你敵人那邊!我是在神那邊。你所站在的地方是聖地。」面對衝突,我們不能要求神站在哪邊,反而自己要勇敢地站在神那邊,跟從祂,在祂那裏得自由,在自由中締造和平。

三幕劇:衝突的故事

  路加福音九章46至56節也是關於人際矛盾衝突的故事,亦可應用於教會的情景。這段經文可以看成一部三幕劇。第一幕,我們看見門徒聚在一起,爭論誰最偉大,為地位而起紛爭。這叫人驚訝嗎?他們不該是屬靈領袖,不該是溫柔謙卑嗎?或許,這也不難明白。其中一個起因可能是自負(egos),也就是自戀。無論是耶穌的門徒,還是我們,人往往喜愛被人尊為偉大。只要有幾個自負的人共處一室,或一同開會,便容易觸發衝突,產生惡事。

  耶穌看見這樣的人性狀況,想必搖搖頭,告誡我們:事工不是要讓人自我膨脹,叫人驕傲,而是叫人謙卑。門徒做的是世人不看重的工作。如果你渴望的是演講時人山人海的場面、有萬千群眾跟隨你、受弟兄姊妹膜拜,那麼,跟隨耶穌基督就不該是你的選擇。這個世界,最不受尊重的人可以就是那些遵行神的話、效法耶穌基督榜樣的人。耶穌基督把一個孩子拉到身邊,說「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48節),顛倒了人們對地位的傳統觀念。

權力與黨派

  第二幕,約翰隨即回應。他似乎很擔心耶穌的領袖標準,並且想知道聖工的明確界限,於是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與我們一同跟從你。」(49節)約翰的意思是:這是個外人,不屬於他們的門徒群體,沒有資格以耶穌的名義趕鬼。這個人竟然做他們的工作——釋放人的工作。聖工豈不要有界線嗎?

  這裏,我們看見人的心靈衝突和人與人的衝突。我們都想行善,行公義,卻在過程中經常發現自己跟自己鬥爭,跟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鬥爭,甚至變得不仁不義。為甚麼?這可能因為心裏狂傲的欲望作祟,貪圖地位、權力、名譽。因此,有些人認為衝突的原因歸根結底是權力的問題。門徒想運用權力,舞弄他人。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人結黨結派的傾向。我們往往喜歡「埋堆」,自己圈子以外的人即使與邪惡鬥爭,我們也不樂見,也不為他們的善行而慶賀;甚至對不擁護自己黨派立場的人,欺凌、批評、污衊。

  看見這樣的人性現實,耶穌對約翰說,其實也是對我們說:「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50節)這是神的工作。神聖的工作比門徒更偉大。神在哪裏工作,人都不應該抗拒,而應該感恩。

救命與滅命

  第三幕,耶穌「定意」前往耶路撒冷。即使面對群眾的壓力,祂也不偏離神設定的道路。耶路撒冷是祂的目標地,祂將要在那裏受死、被釘十字架,其後復活、升天,完成救贖計劃。

  耶穌派遣門徒先到撒瑪利亞一個村莊做準備。可是,那裏的人拒絕門徒,不歡迎耶穌。這叫門徒生氣,特別是雅各和約翰。他們問耶穌,要否命令火從天上降下,燒掉他們。耶穌轉身責備他們:「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55-56節)

  耶穌沒有道出責備他們的原因,但從上下文推敲,或可知一二。門徒可能被權力的欲望和黨派之見蒙蔽了雙眼,只是看見被撒瑪利亞人拒絕,看不見當下的挑戰和真正的敵人,也看不見耶穌到耶路撒冷的目的:「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

今天的衝突故事

  現在,我們思想今天的衝突故事。一般來說,我們要避免衝突,可是我不認為要不惜一切代價來避免。畢竟,初期教會裏,使徒彼得和保羅都要處理混亂的情況。與世人相同,耶穌的追隨者有時也發現彼此之間存在矛盾和衝突,但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以獨特的方式來處理,就以信仰耶穌基督的方式去面對。我們要反思自己的信仰和生命狀況。我們的衝突是否由於自我自大、有人愛好權力而弄權,或門戶之見、黨同伐異?

  我看見基督徒群體有時因彼此鬥爭而臭名昭著,甚至導致群體分裂,使人質疑他們的信仰。我們從哪裏學會如此卑鄙的戰鬥方式?或許,基督徒是從某些政客的權力鬥爭,學習應對衝突的方法,於是為要取勝,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玩弄手段。他們拋棄美德,認為美德是軟弱的表現。他們拋棄了主耶穌基督身體力行的教導,認為跟從耶穌基督的做法,是軟弱無力,是曲高和寡的神話。他們尋找更強大、更有效的工具來實現目標。

  諷刺的是,這卻是叫人走向失敗的道路。顯然,僅靠激烈的鬥爭、高明的手段並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實際上,採用基督良善 / 德性的方式,才是解決衝突最有效的途徑,帶來持久的變革。

站在耶穌基督那邊

  甚麼是基督良善的方式?

  馬太福音第五章說出了耶穌基督的立場。我們要選擇祂的立場,站在祂那邊。這立場跟祂所說的八福(3-11節)息息相關。八福提及八種美德和美善(虛心、哀慟、溫柔、饑渴慕義、憐恤、清心、使人和睦、為義受逼迫)。第五章結束時(38-48節),耶穌挑戰追隨者要愛仇敵,不要以牙還牙,因為這只會使仇恨倍增。黑暗無法驅逐黑暗,只有光才能。仇恨不能驅除仇恨,只有愛才能。

溫柔謙和

  我們站在耶穌基督那邊,又該如何面對衝突?我們可按聖經的亮光行事,我從八福抽取了其中三個重點:謙和、仁愛、公義。

  首先談談謙和。八福中「溫柔」的人,就是謙和的人。在困境中,他們尋求神,倚靠祂,並且對人柔和。即使被驕傲的人苦待或看扁,他們也不被激怒。「謙和」不是向現實低頭,而是認識自己的限制和處境。謙和的人不會因此怨天尤人,叫苦連天,反而視現況是人向神效忠的舞台。他們祈求神賜下恩典和智慧,使自己在其中繼續成長,並且相信神的信實和公義。因此,「謙和」是對神的信心,是信靠的行動,是成熟生命的表現。

  相反,謙和的人也不去管控他人的生命,因為這是神的工作。他們不扮演世界中的主人,不會喧嚷不休要求自己成為家庭、教會、社會的中心點,因為他們清楚了解自己的角色,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優點缺點。他們知道自己所有的力量都是從神而來,明白神並不需要我們,只是出於恩典才使用我們。

  謙和的人願意虛心接納他人的觀點。他們努力明白別人的論點,並且提出批評時是小心翼翼的,因為知道大家都是有缺陷的人,所以在追求美好的過程中必須保持謙卑,效法基督的謙卑。謙和的人也是清心和誠實的。對於爭論的事情,他們會做好功課,了解事實,並且就相關問題與對方進行對話,努力建立共同事實,在真理的基礎上解決衝突。因為正如耶穌所說,真理使人自由(約八32)。

  無論甚麼景況,謙和的人都信靠神,遵守耶穌基督的訓誨,以良善的方式應對問題。

仁愛公義

  其次,談談仁愛和公義。仁愛的表現是「哀慟」和「憐恤」。面對衝突,我們往往只看見對手的缺點,很想指出對方的不是,但仁愛的人卻仰望神的幫助,嘗試尋找對方的優點,以同理心了解對方的看法,竭力促進彼此的諒解,化解矛盾,締造和平

  仁愛也與公義、正直息息相關。這使我想起使一對欺哄自己、又欺哄神的夫婦。使徒行傳五章1至11節記載,亞拿尼亞和妻子撒非喇賣了田產,把價銀捐給教會,卻向彼得詐稱那是全部價銀,其實私自留下了幾分。彼得先後當面指斥亞拿尼亞及他妻子,他們不但欺哄人,更是欺哄神。聽見彼得的話,兩人先後仆倒斷氣了。

  對現代人而言,彼得與這對夫婦的對質是「不識做」(不識相)。「識做」(識相)之道是減少彼此的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識做」就是要安撫和幫助教會中的「亞拿尼亞」和「撒非喇」,減少他們的不安。「識做」是要「合乎人情」。「合乎人情」的牧養是運用當代心理學的成果,視這對夫婦跟所有人一樣,總有人性的問題。人人說謊、貪心、偷竊,基督徒也如是。然而,彼得在亞拿尼亞夫婦面前拿出真理的鏡子,叫他們不得不對神誠實,對人誠實,對己誠實。

  其實,彼得的做法才展示出真正的牧養,因為真正的牧養包括對付罪惡。若罪惡存在,人就沒有生命,教會也沒有生命。坦誠的對質是愛,是要使人知罪而悔悟,獲得救贖。

  有位神學家講述了這個故事:有個小男孩堅持坐在一個蛇群出沒的地方。有兩個成年人知道了這事,卻有不同的反應。其中一人說:「不可讓男孩坐在那裏。假如他不聽,就嚴厲教導他,強行拉走他,甚至打他,總要使他離開那個有致命危險的地方。」另一人卻說:「不,由他吧!不要打他,不可傷害他!」後來,小孩繼續坐在那個地方,最終被蛇咬死。究竟哪人才是有真正的恩慈?那指斥孩子的人才是真正關心他,以他的福祉為首要的考慮。真正愛心的對質帶來真正的悔改和救贖。這也是「飢渴慕義」的實踐。「義」是神眼中正確的操守。

  深願我們靠主學習謙和、仁愛、公義這些美德。無論今天或將來,面對種種矛盾衝突,我們都要站在耶穌基督那邊。求聖靈保守我們的心,增長我們的智慧,使我們常常懷著信心和盼望,堅持做美善的事,不以惡報惡,尊重所有人,又幫助弱者和受苦者。阿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改寫自筆者在本院開學禮(2024年8月27日)之演講稿。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