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綠油油的福音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綠油油的福音

「浸神」環保之路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在探索和實踐環保的道路上,蒙神奇妙的引導和帶領。

  2009年我出任「浸神」院長,在就職典禮上,早已提出環保是我其中一項關注的課題。在2010年1月號《院訊》〈教授團的協合作用(Synergy)〉一文,我再次提及環境保護是我的研究興趣之一。可是,上任之初,百廢待舉,未有機會在環境保育方面深度研究,加以實踐,但我對這課題總是念念不忘。及至2016年初,董事會敲定西澳校舍第三期擴建工程。草擬新大樓各樓層的地方使用分配時,校內有聲音建議在新大樓的天台添置環保設施,藉以推動學院的環保教育。因此,學院在2018年6月成立「校舍環保研究小組」,負責研究及推動有關學院的能源效益、減廢回收、綠化校舍等事宜。

  小組成立初期,有成員提議在西澳校舍各幢大樓的天台安裝太陽能發電設施。此舉既可充分利用天台的空間,運用自然資源來產生可再生能源,又可推動本院學生、教會以至社會的環保教育。所以,這建議很快獲得小組其他成員及學院董事一致採納。嚴謹甄選後,學院決定與「新能源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合作。安裝工程在2019年下半年展開。及至2020年1月,安裝於行政及教學大樓、學生活動大樓和單身學生宿舍的太陽能發電設施已開始投產;餘下設於已婚學生宿舍及教職員宿舍的發電設施,亦已於2月中開始供電。

  與此同時,「校舍環保研究小組」有見學院餐廳及宿舍每天產生不少廚餘,遂著手研究利用學院的廚餘製造有機堆肥的可能性。其時,學院餐廳承辦商覓得廚餘回收商,以付費方式定期回收餐廳及宿舍的廚餘。可是,到了2月,學院餐廳承辦商接獲廚餘回收商通知,受香港爆發疫症影響,神學院及附近食肆的廚餘銳減,已變得無利可圖,所以決定停止回收神學院的廚餘。這突如其來的轉變,反促成學院自購廚餘機的契機。我們的理念是:將原本視為無用的廢物,變成可改善土質的堆肥,一方面可以減少廢物,舒緩堆填區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生產環保肥料,代替化學肥料,避免對土地和環境造成污染。

生態神學的探索

  趁著這陣倡議環保之風在學院吹起,2017-18學年的開學典禮上,我指出神學院在新學年,將會開展一個新的學習課題,就是「生態神學」。這篇題為〈談生態和平〉的講章,刊登於2017年10月號《院訊》「院長的話」欄目。我指出論述「生態和平」的課題,是接續我前年(2016-17學年)開學典禮上談論的「以神為中心的教育」的思路。

  神學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培育學生邁向成熟,更是引導學生去「記得、留意、盼望」,那就是相信神,對這位過去、現在、將來的神有信心。神的行動是過去和將來的,也是現在的。因此,我們要「記得」神的創造和救贖(「創造的弧」和「救恩的弧」相符),要「留意」神的誡命,要「期待」神將會給予我們可以居住的土地。神的救贖、神的誡命和神所應許的土地,其內容是關乎「和平」shalom)。

  和平是關乎神與人、人與他人、人與大地的關係。首兩方面的和平,可見於以弗所書二章13至18節的記述。經文的主旨是:耶穌來到世上是要拆毀那些隔斷人與神、人與人的牆,叫人有真正和平的關係。此外,以賽亞書十一章6至8節則談及人與大地的和平。這段經文繪畫出一幅充滿和平景象的圖像:動物之間和諧共存、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這當然是描繪終末的狀況,但也是關乎現在的狀況。

  延續有關生態神學的探索,我在2017年11月19日舉行的畢業典禮上,以「我們熱愛自然」為題,勉勵畢業生要幫助教會弟兄姊妹「記得」神的創造和救贖,要「留意」神的誡命,要「期待」神將會給予我們可以居住的土地。這篇講章,刊載於2018年1月號《院訊》「院長的話」欄目。一方面,我引用羅馬書八章18至22節,指出大自然的命運不是純粹遭毀壞,而是轉化。另一方面,我引用歌羅西書一章19至20節,指出整個受造的宇宙已經在基督裏跟神和好了,所以自然世界也是基督復和的管治範圍。可見,「和好」除了包括人與神、人與人的關係復和,也包括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復和。因此,在神「和好福音」的大前提下,身為基督門徒的我們,要保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綠色的教會

  那麼,讓我們先反思一個重要的問題:身為基督門徒的我們,有沒有保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基督教教會仍然對環境保護課題(例如全球暧化、空氣污染、物種消失等)無動於衷。對大多數教會來說,這些環境保護課題只是「管家職事」的一個細小項目。一些較「前衛」的教會,每年安排一次「環保主日」。又有一些教會看環保為建築物的管理維護、有效的能源循環再用等。然而,這些有限的「環保實踐」卻顯示出他們誤以為環境保護是物業管理或物質的管理(material management)。他們未能將環境保護的課題置於教會生活的中央位置,例如崇拜、宣講、教導、禱告、團契、關顧、宣教使命等。

  那麼,教會如何面對全球的生態危機?從神學的角度來說,人類毀壞大自然,這不僅是差勁的管家表現,是愚蠢的經濟計算,更是不尊重神的創造和救贖的心意。神的創造和救贖的心意是要叫整個受造的宇宙跟祂在基督裏和好。因此,教會要悔改,全心全意投入神復和的工作(羅八19-23)。要參與這復和的職事,教會也必須關心環境的保護。換言之,教會要穿上綠色的衣裳。青綠也是福音故事的一種顔色。

  具體來說,我們須要把「今天的環境」和「教會的生活」兩者真正地聯繫起來。這樣的聯繫,可構建於教會的崇拜、教導和生活之中。

  (1)對大多數的教會來說,敬拜是最神聖的空間。在敬拜中,我們述說救恩的福音故事,宣告神在世界的作為。但我們必須終止那「以人為本」的人類中心論。不要以為神只是關心人類。要知道:在崇拜中,我們也跟人類以外其他的受造物(例如雀鳥、花草樹木等)一同慶賀神的工作,一起讚美神。萬物(無論是動物或非動物)敬拜神的主題廣泛地見於詩篇(六十五12-13,六十九34,八十九12,九十六11-12,九十七7-8,一○三22,一四五10,一五○6),也見於聖經其他部分(代上十六31-33;賽三十五1-2,四十三20,五十五12;腓二10;啟五13)。

  (2)教導也是關乎救恩的故事。除了在崇拜宣講,教會透過主日學的教導和團契的分享,繼續陳述救恩的故事。教會同樣在社會中述說和見證神救贖的故事。教會在其日常秩序中,重複展現並慶祝那跟救恩故事相關的優先次序和價值。這可見於教會如何面對政治和社會爭議(例如戰爭、瘟疫、奴隸制度、投票權、公民權利等)的掙扎。

  如此,教會要重新詮釋大自然生態在神的創造中的位置和目的。教會也要詮釋人跟自然生態的關係。換句話說,教會要指斥那毀壞生命和和自然環境的權勢,疊合「救恩的弧」和「創造的弧」。教會所鑄造的,是一種「恩典的生態學」,肯定所有受造物的價值,把萬有組成一個敬拜神的受苦群體,一同仰望神的救恩。

  以賽亞書三十五章1至2節說:「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如玫瑰綻放,朵朵繁茂,其樂融融,而且歡呼。黎巴嫩的榮耀,並迦密與沙崙的華美,必賜給它。人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看見我們神的榮美。」(另參三十二15-20,五十一3;摩九13-14;珥三18;和合本修訂版,下同)羅馬書八章20至21節又說:「因為受造之物屈服在虛空之下……仍然指望從敗壞的轄制下得釋放……」在這些經文中,我們看見神的子民得救贖,自然界也同時再生,一同更新。假如人類給其他受造物帶來破壞,也應該為它們帶來盼望。人類和人類以外之受造物的盼望和命運,是脣齒相依,彼此相連。事實上,神的子民受審判,是因為他們給自然界帶來破壞。因此,假如人類有盼望,人類以外的受造物也同樣有盼望。先知期待人類以外的受造物在將來被神更新。這也是羅馬書八章19至21節所談論的事情。

  (3)這種恩典的生態學,呼喚人以「正確生活」來回應。它促使教會體現「簡樸」和「知足」的聖經的價值觀。簡樸和知足是基督徒的正確生活態度。如此,教會也要挑戰社會上對科技力量的濫用及狂妄的消費主義,提醒人不要在利益競爭的「老鼠追逐遊戲」(the rat race)中消蝕生命,並且指示出更具深度、更平安的生活方式。那更具深度、更平安的生活方式,就是堅定地委身於神;這可以體現於人對他人和環境的愛和關注。因此,教會可提出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提醒,就是讓人看見我們都活在神的聖殿和花園裏。所有東西都是神聖的,是神所賜予的。神也可以選擇透過世界的物質東西來啟示自己。那麼,我們就應該敬重大自然。其實,當我們看見四周環境的美麗,就不禁要崇敬上主,感謝創造主賜給我們的恩惠,正如詩人在詩篇第六十五篇發出讚美:「你眷顧地……你這樣澆灌了地……你澆透地的犁溝,潤澤犁脊,降甘霖,使地鬆軟;其中生長的,蒙你賜福。你以恩惠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油脂,滴在曠野的草場上。小山以歡樂束腰……這一切都歡呼歌唱。」(9-13節)

綠油油的信心

  這是教會在環保方面一些主要的神學教導。教會要打開人的眼睛,讓人看見我們跟大自然的正確關係。教會不單要叫人看見全球暖化、人類以外的物種滅絕等實況,還要呼喚人敬重和愛惜大地。教會的天職是要活出創造主的意向,就是與萬物一同慶賀神的復和福音。神的創造性的愛延伸到所有受造物;神的拯救的愛叫教會參與祂救贖的愛。這是一種具深度的信心,植根於神對受造界的愛和關顧。這真正的信心能堅固我們,叫我們承擔對大自然的責任,叫我們見證宇宙的復和與和平。綠油油的顏色正好象徵這樣信心的顏色。

  最終,我們不僅是尊重自然生態,也是關心自身的存活。不僅地球需要拯救,我們也需要拯救。不僅我們所處身的大自然需要救贖,我們也需要救贖。大自然遭損壞是一首哀歌。大自然可以反映神的榮耀,也可以反映人類對神榮耀的虧損。人類虧損大自然,也虧損了神的榮耀。大自然的生態危機其實是我們靈性危機的鏡子。

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