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心意更新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心意更新

先賢的屬靈操練

  不久之前,中國神學研究院的蘇慕瑜博士邀請我與該院學生分享浸信會的屬靈觀,這激發我進一步研究有關課題。其後,我就在尖沙嘴浸信會和粉嶺浸信會與弟兄姊妹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深感這個課題十分重要,我之後的講道總是或多或少談及浸信會的屬靈操練傳統,其中尤以禱告為核心。

  約翰‧本仁(John Bunyan, 1628-1688)在《豐盛的恩典》(Grace Abounding)指出,早期浸信會信徒大都一心一意要前往天上的耶路撒冷,在這旅途上難免遇上世界的罪惡。面對人間的罪惡,他們選擇以「自省」和「祈禱」來回應。本仁認為,惟有藉著恩典,才能使人悔改、信靠神,並走上救贖之路。聖經是幫助人自省的寶貴資源。本仁情緒起伏時曾說:「事實上,無論是閱讀還是默想,我從未偏離聖經,並且時常向神呼求,希望明白真理,找到通往天堂與榮耀的道路。」當時浸信會信徒各自實踐自己版本的靈閱(lectio divina)。其中許多人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讀一章經文,為要在一年內通讀聖經全書一遍,並默想其中的教導和啟示。從這種靈閱聖經的方式可見,祈禱是至關重要。

  而且,本仁強調,祈禱是藉著基督,在聖靈的能力和幫助下,按神的應許,為著教會的益處,真誠地、明智地、深情地向神傾心吐膽,並且憑著信心順服祂的旨意。他強調祈禱的自發性,不喜歡「固定的祈禱」(set prayers),認為這僅僅是「口頭勞動」(lip labor),流於表面,反而容易阻礙聖靈的工作。他堅信,祈禱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誠表達。

  受早期浸信會先賢激勵,我便決心要全心投入祈禱,在生活中更加專注於禱告。

以馬忤斯之路

  3月20日早晨,「浸神」群體經歷了一趟深刻的屬靈操練之旅。當天早會為「全院祈禱會」,由學生會靈修部的同學精心籌劃,他們帶領全院的老師、學生和同工一起操練靈修默想。此次聚會的主題為「以馬忤斯之路」。

  聚會的第一部分是幾位同學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誦讀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至27節兩遍,讓會眾有充裕的時間聆聽,細細品味、默想神的話語。這段經文記載耶穌和兩位門徒一同行走通往以馬忤斯的路,一路上門徒也未能認出祂。誦讀完了,主持人提出兩個問題,引導會眾反思:

  1. 作為耶穌的門徒,他們一直與耶穌生活,為甚麼這時卻認不出祂來?
  2. 最近有甚麼事情常出現在你的思緒,使你分心或阻礙你與主的關係?你的生活最近是甚麼顏色?

  第二部分再度以誦讀經文開始:路加福音二十四章28至35節。隨後,禮堂的銀幕顯示意大利畫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繪畫的名作《以馬忤斯的晚餐》(The Supper at Emmaus)。油畫生動地描繪耶穌與兩位門徒在以馬忤斯旅店一同用餐時,門徒認出耶穌的那刻,他們驚訝詫異的神情,叫人印象深刻。接著,主持人提出三個問題,使我們穿越兩千年的時空,回到當下自身的處境,正視刻下的挑戰,並作出反思:

  1. 是甚麼事使他們終於認出耶穌?此時此刻,你是否體認主與你同行?
  2. 「主真的復活了」,這對你來說有甚麼意義?
  3. 當你遇見復活的主親自就近你,你生活的顏色、視角有甚麼變化?

  聚會結束前,同學邀請我為全體會眾祝福禱告。當時,我仍沉浸在神的話語中,就懷著感恩的心,按當時心中的感動向神禱告,說:

  親愛的神,感謝祢讓眾弟兄姊妹今天早上匯聚於此,分別為聖,一同禱告。我們聽見、看見、領受了祢寶貴的經文,思想祢的話語。
  過去幾年,我們的生命陷入灰暗;即便在以馬忤斯的道路上遇見了祢,卻認不出祢。我們聽見祢講解律法書、先知書,以及關於祢受苦的話語,卻未能真正領受和明白。這是祢的教導,也是祢——親愛的主——對我們所說的話,可是我們竟然無法體會!主啊,求祢憐憫我們。
  然而,在這朝聖路上,當我們來到主的餐桌前,聽見祢說話並看見祢擘餅遞給我們時,祢打開了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認出了祢。主啊,求祢讓我們持續經歷這樣的恩惠,因為祢是我們的盼望,是復活的主;祢使瓦器裏充滿復活和盼望的能力。
  是的,主啊,過去我們的日子充滿灰暗;但當我們的眼睛認出祢——這並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由於祢在我們生命的作為——我們的心靈就自然得著滿足和喜樂,生命的顏色也因而被祢改變。
  主啊,求祢讓神學院的老師、同學及同工都能經歷這份生命的恩典,從而脫離灰暗,活在祢的光明中;讓我們樂於靠近祢的光明。
  求祢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成為祢的器皿。讓我們為祢努力奔跑,向世界宣揚祢的福音,使萬人成為祢的門徒,並將耶穌基督所吩咐的一切教導人;不僅教導他人,我們自己也要深刻體驗祢話語的真實。
  祈願今天早上由同學們為我們預備的屬靈筵席,成為我們生命被祢轉化的契機。感謝祢的同在,感謝祢打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認出了祢。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字祈求,阿們。

 

心意更新而變化

  全院祈禱會又使我不禁想起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1至2節的勸誡。保羅說:「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十二1a)。「活祭」是我們生活的方式,是關乎內心改變和對社會正義的委身(例如:撒上十五22;賽一10-20;耶六20;何八11-13;摩五21-27)。

  保羅說,這生命的「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聖潔」就是「神所喜悅的」。他還指出:「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b)。「理所當然的」(logikos)可以翻譯為「真實而正確」、「合情合理」、「理性和靈性兼具的」。

  保羅敦促教會成員將身體獻給神,作為「活祭」,並進一步補充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2a節)。這是從負面表述:拒絕接受這個(邪惡)時代的價值觀。從正面的角度來說,保羅乃呼籲人要「心意更新」(renewal of one’s mind)和「變化」(be transformed)。「心意」是指智力感知(intellectual perception)、思考方式(the way of thinking)或思考的結果(result of thinking)。簡言之,「心意」是人的辨識能力(discernment)。辨識,是在混亂和困難中持續尋求神的旨意,而非依照「世界」的規範或準則來判斷。

  這種「心意更新」是從聖靈而來,因此必須從人的內心開始。其結果是生命「被轉化」(be transformed)。這是生命的徹底改變(metamorphosis)。生命被轉化的人能夠「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2b節),這包括辨識神的旨意,甚至進行「集體辨識」的過程。基督徒辨識的結果是順服。

  深願「浸神」的老師和學生都能夠經歷這「心意更新而變化」的奇妙。

讀經與禱告

  我們知道,「心意更新」不是靠人的意志就能達成,此乃神的作為。具體來說,心意更新是人被神的話語塑造而改變。當我們晝夜思想神的話語,祂的心意便塑造並改變我們的心,如滴水穿石,潛移默化,使人的石心也變得柔軟。因此,神學院裏,我們不僅學習各種研讀聖經的方法(例如歷史評鑑、文學評鑑、編修評鑑、社會科學評鑑等),還恆常以靈閱方式禱讀聖經。懷著禱告的心靈閱讀經文,可以改變人心,使人自省,心意更新,帶來生命的轉變。總而言之,神的話語是人心意更新的泉源。人的「心意」(即思考和辨識能力),在聖經光照下得以更新。這種更新是從聖靈而來。

  除了讀經外,禱告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早期浸信會先賢真是恆切禱告的人,禱告是他們應對世上邪惡的方式。相比之下,我的禱告就遠遠不夠了。很多時候,我們在許多事情上——無論是個人、家庭、教會、還是社會的事上——沒有先禱告尋求神的心意,就急躁行事。因此,我們不常自省,也沒有常常在禱告中學會如何面對人間和自身的惡,遑論辨識「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辨識與順服

  眾所周知,要辨識神的旨意並不容易;當我們意識到尋求神的旨意並不能簡化為一套固定的規則,就明白挑戰更為艱鉅了。然而,關鍵乃在於我們是否依靠聖靈而活,是否熱切服從神,把了解祂的旨意作為首要目標。因為神必賜予力量,幫助我們完成艱難的任務。

  舉個例說,面對嚴重的人事鬥爭問題,當大多數人高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們是否也急於以同樣的方式報復?我們口中聲稱自己是耶穌基督的追隨者,但卻是否更青睞世界的手段,認為那是更有效的方法?然而,耶穌基督的教導與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祂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太五38-41)。耶穌呼籲我們心意更新,養成新的思想和心靈習慣。祂提醒我們不要依循「現今世界」的判斷,而要根據神的旨意來生活。

  我們還記得耶穌告訴門徒:「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八31)彼得卻反對:「主啊,萬不可這樣!這事一定不會發生在你身上的。」(太十六22,新譯本)耶穌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可八33)耶穌指出彼得的問題在於「沒有按神的方式思考,而是按人的方式思考」。耶穌選擇順服神的旨意,而非自己的願望;祂彰顯了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展現了正直的生命。

  總而言之,我們的心應該辨識並順服「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如此,我們的生命就不再停留在黑暗,得以進入神的光明。當我們不斷持續心意更新而改變,明白並順服神的旨意,不再被驕傲、貪婪、妄言或自戀所牽引,我們的生命就可以離開痛苦和絕望的死胡同,進入有神同在的豐盛之路。

  深願在這朝聖的天路上,我們的心靈不斷更新和轉化;我們要悔悟回轉,心靈誠實。讓我們著重靈裏的禱告、自由的禱告。這是我們的熱情所在,也是我們與世俗截然不同的根基。心靈誠實,心意更新而變化,辨識神的旨意,正是教會的根本,也是事奉的基石,更是人格和靈魂的核心。惟有如此,教會才得以更新,我們的生命才能煥然一新。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