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約更新

鄧紹光 書三3-4,四19-24,五2-7   今年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創校六十週年,而香港浸信會聯會舉辦的培靈研經大會,今年剛巧已是第三十屆。香港浸信會整個信仰群體已走了好一段路,今後我們要怎樣走下去,怎樣經歷不一樣的歷史?讓我們透過聖經的見證,從約書亞記思想浸信會群體往前走時,甚麼才是最重要的。...
閱讀更多

回到聖經.走進教會.走到各區

南區聖經研討會   一個由本院主辦、南區教牧同工團契協辦的聖經研討會,已於五月一日起,連續五個主日下午在香港仔浸信會舉行。這個由南區多家教會合作、鼓勵區內各教會肢體參加的研經聚會,每次均有接近四百人參加。本院五位聖經科老師先後前去教會,與弟兄姊妹分享了五天的屬靈筵席。這是學院對南區教會的一次探訪和服侍,當中叫我們珍惜的,不僅是參加者的踴躍,更是區內教會的友誼和同工,以及弟兄姊妹心靈裡對神話語的渴慕和躍動!...
閱讀更多

大使命門徒群體的特質

陸倫泉 宣教動力資源中心主任 陸牧師與師母子婷、兒子智暉和智明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是一個門徒群體,不論任何學生和老師,或在不同崗位事奉的同工,都要有門徒的樣式。所以,作主的門徒就是我們「浸神」這個群體最基本的特質,亦即是說,我們要活出一個以基督的心為心的生命,這樣的群體就是一個充滿智慧又有神恩典的群體,更是一個以天父的事為念的群體。...
閱讀更多

全是恩典

陳綺華 教牧學文學士 綺華與丈夫家安、兒子祉康、女兒康盈 停下來數算自己的日子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九十10-12)...
閱讀更多

揮之不去的感動

張婷 道學碩士一年級 在愛麗斯泉死裡逃生   信主已二十年了,我一直熱心事奉。或許別人見我積極投入福音事工,常會問我有否考慮當傳道人。我一概堅決否定,因為不覺得神對我有這樣的呼召。再者,我一心想當「女強人」,只覺在職場上奮發向上,在業餘時間盡心事奉,已是很理想了。因此,我從沒想過當傳道人,直到「神蹟」出現,我才第一次聽到神的呼召。...
閱讀更多

立刻捨網是何等困難

張偉淳 道學碩士一年級 壓下十一年的念頭重新浮現   1997年我到美國西雅圖求學,與大姊同住。同年10月,我跟大姊及教會詩班前去温哥華探訪其他教會。回程當晚,大姊、我及兩位弟兄姊妹駕車回西雅圖。弟兄駕車,姊妹在旁邊笑說:「弟兄,你的駕駛技術還可以嗎?」弟兄回答:「你少擔心,我們有永生!」不一會,他又說:「不行,坐在後面的小弟弟還未信主,小弟弟,想不想信主?」我點著頭回應:「想。」回到家中,他們帶領我作了決志禱告,這樣我便成為基督徒。...
閱讀更多

公共神學,(不)是甚麼?

鄧紹光 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一   西方神學界近二十年興起的「公共神學」究竟是甚麼?我們真有一種叫「公共神學」的東西嗎?在英語中有public theology與theology of the public。當然,西方神學界的「公共神學」,不能單單由其英文字眼的使用,就可以決定其意義。但是,筆者這篇短文,並不準備檢視西方神學界的「公共神學」,而旨在提出個人的反思。下文將首先從這兩個英文詞語開始,透過其傳統用法來展示筆者個人所認為的:「公共神學,(不)是甚麼」,好能對「公共神學」作出一種負面、否定的界定,同時反顯出其正面、肯定的意義。...
閱讀更多

校園生活片段

今期《院訊》透過本院十多位神學生的分享,邀請讀者進入「浸神」校園,來到我們當中,體會一下同學多面向的校園生活。 上課 同學每學期修讀六至七科,每週上課約十六至十八小時。「上課」是校園生活的重要部分,到底課堂上的學習、師生間的相處是怎樣的?...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