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工程里程碑:新教研大樓

  新教研大樓是「信望愛工程」的一部分。2011年2月20日,曹偉彤院長在「六十週年鑽禧院慶」感恩崇拜上,提出學院的「信望愛工程」。曹院長強調要在「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基礎上,建立一個以「信望愛」為標記的門徒群體。當中具體事工的落實,包括擴大教授團隊、發展研究院課程、改革和發展信徒裝備課程、開設神學研究中心。...
閱讀更多

教研資源寶庫:梁根紀念圖書館

  梁根紀念圖書館是「浸神」的教研資源寶庫,是本院一個強勁的學術支援後盾,默默支援師生校友的學習及研究;它與學院教研的長遠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回顧歷史,1951年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成立之初,從士他令道遷入九龍城博愛村的時候,院舍就設有圖書館,並且自1953年起命名為「梁根紀念圖書館」,以紀念致力於中國佈道的美南浸信會聯會海外傳道會的執行幹事梁根博士(Dr....
閱讀更多
,

浸神教研後盾:圖書館與新教研大樓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在推動基督教神學教育及學術研究,不遺餘力。老師們著書立說,出版不同程度的學術書籍;學院又出版學術期刊《山道期刊》,為華文學術界作出貢獻;並且開辦各類神學課程,為教會培育屬靈品格與學術知識兼備的人才;學院不時舉辦各類型的講座,推廣學術研究的成果,並教導信徒應用在生活上。...
閱讀更多

傳奇中的平常禱告

藍志揚 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 Lam Chi-yeu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ristian Education 以利亞的傳奇人生   我們閱讀列王紀上第十七和第十八章有關以利亞的事蹟,就會發覺以利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以利亞的名字最初出現在列王紀上十七章1節:「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以利亞的出場和他的第一句話,顯出非常鮮明的先知形象,「氣場」十足,深入每個讀者的心。...
閱讀更多

順服上帝的計劃

馮泳梅 神學學士 Fung Wing-mui (B.Th.) 泳梅與丈夫憬仁及兒子活言   回想這六年的時光,發現很多事情並非如我所想地進行。猶記得2016年,我跟丈夫一同進入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接受神學裝備。我的神學課程本應四年完成,卻因期間誕下孩子,由二年級開始,我以緩慢的節奏修讀科目,最後花了六年時間才取得這學位。一年又一年,眼看身旁的同學陸續畢業,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我只能說上帝的計劃遠超過我們所預計的。...
閱讀更多

學習與實踐並重

黃兆基 道學碩士 Richard Wong (M.Div.) 兆基與太太、母親及姊姊 面對學習難關   入讀「浸神」第一個學期,心裏泛起不少疑問,例如:需要知道聖經的成書過程嗎?為何要了解這麼多教義發展史?加上自己沒看書的習慣,對撰寫學術文章更是新手一名,望著圖書館的豐富藏書,面對測不透的功課要求,心中只能說:盡力而為吧!...
閱讀更多

作屬祢的器皿

吳慧盈 道學碩士 Ng Wai-ying (M.Div.)   入讀神學院以前,神學家的名字及其著作、教會歷史、各種不同的神學進路、宗派之間的異同、正典以外的次經和偽經等,我一概前所未聞。我只是一位在教會熱心服侍、蒙上主呼召又獲牧者推薦入讀「浸神」的平信徒。因此這三年的神學裝備,實在讓我更深地經歷上主的偉大,祂是多麼叫人驚歎不已!...
閱讀更多

畢業生感想感言

  弟兄姊妹蒙召進入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就是進入基督的一個門徒群體,接受神學教育。他們在群體的團契關係中一同學習作主門徒,裝備聖經及神學知識,學習實踐信仰及牧養技巧,培育屬靈品格。即使環境變幻,風風雨雨,大家依然共同面對人生和學習上的挑戰,經歷生命的破碎和更新、拓寬屬靈的視野、學習順服上主出乎意料的計劃。祝願今屆畢業同學繼續蒙主恩待和使用,成為祂無愧的僕人,傳揚福音,建立教會,擴展神國。現在,讓我們細聽其中校本部神學課程畢業生的感想感言。...
閱讀更多

雅歌與《詩經》中愛情詩的詮釋:以雅歌八章5至7節和〈關雎〉為例

璩理 基督教思想助理教授 Curie Qu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ristian Thought 雅歌的詮釋   雅歌因其對男女情愛直白露骨的表述,是敬拜講台上較少宣講的一卷書,但在以色列社會的婚禮、慶典、宴樂等場合上卻廣泛使用吟唱,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對雅歌的詮釋自古以來就存在「寓意釋經」與「自然釋經」兩種對立的解讀。過去和當代的註釋者提出的解讀對策孰是孰非,則可謂見仁見智,非本文可盡論。下面僅就雅歌最高潮部分八章5至7節上來討論一些詮釋問題。...
閱讀更多

從神學學術交流會說起……

  「浸神」首屆「神學學術交流會」談論甚麼?   「浸神」為何推動研究巴特神學?   巴特研究與「浸神」推展的「實踐神學」有何關係?   新教研大樓在2023年全面啟用以後,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在該處舉辦了形形色色的學術活動,先有學術交流會,後來又不定時舉行「微講座」。去年3月,我們舉行了首屆「聖經學術交流會」,成果豐碩,故又於今年3月25日續辦第二屆。另外,我們又於今年2月5日舉辦了本院首屆「神學學術交流會」,反應熱烈,取得理想結果。下文將報導當日的盛況,讀者可從中了解「浸神」推動巴特神學研究的原因,以及巴特研究與「浸神」推展的「實踐神學」之間的關係。...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