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浸神」的「神學沙龍」

曹偉彤 院長   去年9月3日,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在早會舉辦了本院首場的「神學沙龍」;我與鄧紹光教授打頭炮,一起談論潘霍華的倫理思想。之後,「浸神」陸陸續續在校內、校外,後來還在網上,舉行一連串形形色色的「神學沙龍」。有本院獨力主辦的,也有與校友會、教會或其他機構合辦或協辦的。主題內容廣泛,涵蓋聖經、教會歷史、神學、牧養、宣講等不同範圍(參附表)。...
閱讀更多

生命的宣講

曹偉彤 院長 林國彬 院牧、實習主任、實用神學科講師 曹: 我們知道楊牧谷重視宣講,他的講道有何特點,對我們有何啟迪? 林: 楊牧谷講道最吸引的地方,除了是解說經文精彩,還因為他博覽群書,在講道中總會引用某些書籍與經文對話。他可能不自知,他或許已經運用了歐斯孟(Richard...
閱讀更多

尋根問底:哪一所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浸信教會?

杜錦滿 基督教思想(浸信會歷史)助理教授   我在2019年加入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教授團隊,講授香港浸信會歷史。為了準備教學材料,我兩年前開始找尋相關的史料;搜索過程中,發現資料有許多矛盾之處。就以「香港第一所浸信教會何時出現?」為例,不同的資料卻記載了不同的日期。另外,哪一所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浸信教會?至今仍然存有爭議。三十年前,筆者在加拿大維真學院初次接觸「基督教歷史」這門學科,仍記得當時教授強調:對待歷史要態度嚴謹,因為我們如何準確地認識歷史,將會影響我們怎樣回應歷史;今天我們的回應,也在模造後人讀到的歷史。因此,我希望以嚴謹的態度,釐清自己所屬宗派在香港起源的歷史,又盼望藉此幫助香港浸信會的教牧和信徒,準確地認識浸信會在香港的起源。...
閱讀更多

神學是生命的重塑

陳志宏 神學學士 陳志宏與太太陳秀玲 高不可攀的神學   回想兒時到今天,不同階段的我對「神學」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起初,我覺得神學是高不可攀的,只可遠觀,充滿神祕感。我從兒時就在教會成長;少年時,在我眼中,傳道人、牧師是神聖的職分,他們都是蒙主呼召的。他們全職事奉,全人投入,成為牧者,矢志不渝。當時我看見那些奉獻自己攻讀神學的人,大都是態度嚴謹、認真靈修、滿有屬靈智慧的團契導師,我很佩服他們。那時,由於自己沒有清楚聽到神的呼召,也沒有他們那種犧牲受苦的心志,所以覺得自己不會成為神學生。當時神學給我一個深刻的印象──神學只是少數特別蒙召者的專利。...
閱讀更多

未完的神學旅程

陳錦榮 道學碩士 陳錦榮與太太岑樂詩及兒子陳純一 開展神學旅程:回應神的呼召   2001年,我受浸加入教會。藉聖靈的帶領,我看見人需要上帝,因此下定決心回應上帝的呼召,在2004年報讀了聖經研究學士課程,以兼讀方式裝備自己。到完成學士課程時,我也成家立室了。為了給太太一個安逸舒適的生活,我每天努力工作賺取金錢,逐漸把神給我的使命冷待了。雖然婚後太太也曾提醒我毋忘召命,但自己不願意離開這個安舒的環境,加上太太在2013年為我誕下孩子,自己把教養孩子放了在首位。...
閱讀更多

畢業生未完的神學旅程

  弟兄姊妹回應神的呼召,進入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展開一趟充滿奇異恩典的神學旅程。他們除了在門徒群體中接受神學裝備,遇上困難挑戰時,還要學習彼此守望同行,靠賴上主足夠的恩典共同渡過。期間,同學經歷神重塑自己的生命,好成為祂忠心無愧的僕人,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實踐信仰,繼續下一段神學旅程。...
閱讀更多

醫治人心、與人同行的神

袁天敏 道學碩士一年級 同行的天使   我是家中第二代信徒,卻一直沒有好好尋求信仰。當我遭遇困難,才發覺原來神悄悄介入了我的生命。我發覺總有些天使在自己身旁,教導我神是誰,又與我同行。學校的傳道人、母會的導師、牧者常常與我討論信仰。經過一段時間的信仰尋索,我在中四回轉決志,漸漸重拾團契生活,並且重新被信仰吸引。我發現,信仰漸漸改變了我,無論是待人處事,還是對世界的價值觀;這種新生活十分寶貴!...
閱讀更多

從一個「妄求」開始

梁智程 道學碩士一年級   蒙神賜福,我出生於基督徒家庭,是一個「信二代」。雖然自小認識神,但我一直跟祂的距離很遠,沒有很認真跟隨主。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先考慮自己先於神,更莫說要怎樣服侍回應祂。直到中六那年,面對公開考試,我對未來、前路毫無把握,感到無助,才驅使我抓住神。向上主禱告成為當時無助的我的出路。還記得自己曾經這樣跟神交易:「神啊,如果祢讓我考進大學,我就必定在那裏傳揚祢的福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