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of Issue 51

Issue Editor's Page

Nathan Ng

近年,許多香港人受著種種負面情緒困擾。國際間,中美貿易戰帶來政治危機,俄烏戰事引發通貨膨脹,新冠疫症導致封關鎖城。在本地,反修例風波促使人際關係撕裂,政局改變衍生矛盾的情緒,香港移民潮下出現離愁別緒。凡此種種都直接間接影響港人的心情,城市彷彿被厚厚的陰霾籠罩。2023年的統計研究指出,香港人的快樂指數在亞太區排名倒數第一;當中尤其以年輕受訪者的快樂指數最低,普遍對生活感到悲觀。作為蒙神差遣在地上作鹽作光的教會群體,我們當如何回應時代,為黑暗的世界帶來亮光?今期《山道期刊》以「在盼望中活出信仰」為主題,期盼藉著眾學者對舊約聖經、新約聖經和靈修神學的研究,給身處困境的現代基督徒帶來啟迪。

  今期共有主題文章五篇。佘慶基的〈漆黑中的一點光──潛藏於撒母耳記的彌賽亞盼望〉反對諾夫(Martin Noth)的觀點,後者認為申典歷史的編寫目的是要說明以色列的歷史已走到絕望的終結。作者指出撒母耳記(即申典歷史中敍述王國誕生的部分)早已埋藏彌賽亞的永恆盼望,這盼望正可成為亡國百姓走上回轉之路的力量泉源。這彌賽亞的盼望主要隱藏在撒母耳記的三首詩歌(哈拿之歌、大衛之歌、大衛最後的話);作者對比詩歌的信息及其身處的故事脈絡,從兩者不吻合之處窺見這盼望。

  第二篇舊約研究的專文,是曹傑明的〈與植物有關的隱喻怎樣在十二先知書中喚起盼望〉。作者運用近年興起的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和概念合成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探討十二先知書中與植物有關的眾多隱喻,嘗試指出這些隱喻(特別是將人或神比喻為樹木的經文),實際上如何能給古代以色列人帶來提振作用,如何喚起他們聯想神賜予生命又保守供應、向上生長等意念,從而引發對將來的盼望。這種植物隱喻,其後的昆蘭古卷和新約聖經也有採用,同樣具喚起盼望的作用。

  新約研究方面,有陳合英的〈還我們應有的名譽——以腓立比書二章5至11節及四章4至9節為例〉。文章首先查考古代希臘、羅馬和猶太文獻中有關榮辱的論述,藉此介紹早期基督教文化以外的榮辱觀念;然後在這背景下,以腓立比書二章5至11節和四章4至9節為研究焦點,探索保羅如何延續或轉化當時代的文化傳統,試圖改變教會群體對榮辱的價值判斷,從而為耶穌基督和他本人所遭遇的「羞辱」提出辯解,並幫助信眾建立自身對基督徒身分的認同,以將來要得的榮耀作為堅忍持守信仰的盼望。

  本期另一篇新約研究專文,是張略撰寫的〈希伯來書中的盼望〉。此文重構希伯來書收信人的處境,解釋他們當時面對的困難和危機;指出希伯來書中的盼望,如何為讀者帶來安慰和動力。神子耶穌帶來盼望,祂不單成全了舊約的應許,還給世人開拓通往終極盼望的路。藉著神子這位遠升高天的大祭司,信徒可以進到神面前,成為神家裏的人。因此,信徒當與神子認同,因著將來的盼望而甘心忍耐現今的艱難;且要彼此相顧,團結友愛,藉此表明忠於神家。

  潘怡蓉的〈懷著盼望的行動中的默觀者〉,屬靈修神學進路的研究。文章回溯初期教父、中世紀修士,以及現代教會領袖和靈修學大師的屬靈追求進路,突顯歷代屬靈傳統的轉變和多元;並且加以整合,指出默觀場景有向內和向外的多方性,又提出十三項基本的靈修重點,鼓勵讀者群體各按自身的需要和處境加以調節。同時,文章提倡透過結合行動和默觀來反省及追求信仰,那就是:向外行動時,常常回歸本源,尋求神的引導,適時調整,如此才能有效回應時代處境。

  本期另有討論文章兩篇。何善斌的〈僑民,喬遷,橋樑──從使徒行傳看基督群體凝聚與分散的感染力〉,乃本刊上期「聚與散」主題的延伸。文章採用敍事評鑑的釋經進路,並根據對當時代猶太聖典和傳統的理解,且參考近代關於社會身分的研究理論,嘗試解讀使徒行傳中與聚散有關的故事,從中找出適切的信息應用在今天「被分散」或「被留下」的香港信徒群體身上。

  另一篇是陳顯宗的〈心窄問題如何演變成宗教強迫症〉。文章解釋「心窄」就是「在沒有罪的地方看出罪來」,因而產生懷疑、恐懼等負面情緒。文章探討教會處理心窄問題的歷史演變,又指出依納爵和馬丁路德克服有關困擾的不同進路,分別近乎現代行為治療和認知治療的模式,並建議將兩者整合,相信認知行為治療是現時應對心窄的最有效方法。

  一如既往,本期還有多篇書評,涉及近年出版的多本中、英文書籍。期望今期文章能給困苦中的廣大讀者帶來一點亮光,幫助教會群體確切懷著信心和盼望,活出信仰,在這世代裏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Related Posts

,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of Issue 49

Editor's Note Who is Deng Shaoguang? Christian belief holds that since man is not the creator, he must be a creature. From this perspective, man is a member of creation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discussed apart from his created character. The theory of man cannot be established independently of the theory of creation. So, what is this created man like? This is what the special article in this issue of "Sandow Journal" wants to expl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