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不配」?

羅潔盈

實踐神學科助理教授(崇拜與聖樂)

  攻讀神學期間,發現很多神學家都很著重「信仰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我進深研究崇拜與實踐神學時,看見教授崇拜神學的老師,如維特弗利特(John Witvliet),1 還進一步應用這個格言於教會傳統、音樂和崇拜牧養的層面。於是我加倍留意禱告的內容,看看它們是否能夠表達聖經所啟示的真理,以及我們對主的信心; 並且,探究信心在當下的處境如何能夠把我們的禱告與教會群體的生活見證,結連起來(Lex Orandi, Lex Credendi, and thus Lex Vivandi)。2

  福音派堂會雖然較少把公共崇拜的禱文寫下來,但是崇拜領導者禱告時,總會無意間採用一些常見的禱詞。有些信徒習慣在禱告結束時,加上「禱告不配」一語。如此一次又一次地說「禱告不配」,會否削弱我們對主祈求的信心呢?教牧不是應該鼓勵信徒,肯定自己是上主兒女的身分,放膽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向天父祈求嗎?究竟這麼說「不配」的禱告,是源自哪些聖經解釋或教會歷史傳統?3

「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對觀福音裏,馬太和馬可都記載了一件事:耶穌退到泰爾、西頓的境內時,應允了一位迦南婦人「不配」的祈求,而且還盛讚她的信心大。這位名不經傳的婦人多次懇求耶穌,因為她女兒被鬼附得甚苦。耶穌起初沒有回應這外邦婦人的請求,直至她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參太十五21-28)這個婦人對主的再三懇求,可能是人對主最謙卑的例子。她沒有因為被說是「狗」而憤怒。出於母愛而求救心切的她,即使遭受門徒阻撓,以及耶穌看似冷酷無情的回應,仍然很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一次又一次謙卑地祈求耶穌:「主啊,幫助我!」

打破「安全距離」:俯伏在主腳前

  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上文講述耶穌因為洗手的問題,與法利賽人和文士起了爭執,其後祂對眾人說:「出口的乃能污穢人」。耶穌作為彌賽亞,當時仍未能使自己本族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得著從內而外的改變。接著就是記載耶穌離開以色列境界,遇見這位外邦婦人鍥而不捨哀求的故事。對比耶穌在「以色列家」看見的那些迷失或小信的羊,這位迦南婦人卻全然相信耶穌是「大衛的子孫」,即救主彌賽亞。聖經描述她不用帶女兒來摸耶穌的衣裳,耶穌只是說話,那一刻她女兒就好了。這不僅預表外邦人也必得救,也表明舊約有關彌賽亞的預言要在耶穌身上應驗。

  一直以來,猶太人很重視自己的民族身分及各項潔淨條例,所以跟那被視為不潔的外邦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更不用說是跟那拜別神的迦南人交往了。回顧舊約歷史,約書亞昔日征服了迦南,但歷代以來,以色列仍有人與迦南人通婚,還拜他們的神明,以致民族內部產生張力。

  昔日約書亞攻陷迦南,取得應許之地時,聲勢浩大;相反,道成肉身的基督卻低調地退到泰爾、西頓的境內,馬可福音七章24節形容耶穌「進了一家,他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然而,這位婦人聽見耶穌的事,相信這是她的盼望,於是來到耶穌那裏,並俯伏在祂腳前。「俯伏」一詞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敬拜。由於這婦人迫切懇求,耶穌停下來,最終回應她:「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耶穌還稱讚她的信心大。我們來到主面前,是否有同樣的信心?是否有如此虛己的態度?這迦南婦人跪拜主,顯示她心悅誠服地降服於主,全然仰賴基督的權柄和能力。

誰「配」領受主的身體和寶血?

  接下來,我們從這段經文來理解一段名為「謙恭近主」的禱文,4 這是基督教各宗派的主餐禮文經常採用的;這禱文首見於1548年英格蘭改革領袖克藍麥(Thomas Cranmer)的主餐禮文。盼藉此幫助弟兄姊妹在禱告和應用的層面,理解「不配」的禱告是表達甚麼意思。

  首先,禱文的中心是:「我們即使拾取聖桌下的零碎也是不配的。」單純看這一句禱文,是否與這位迦南婦人信心的回應有分別?按禮儀程序,此禱告之前有認信、認罪和羔羊頌,之後有主餐的邀請,那麼這句禱文是否有點「反禮儀」?難道不怕會眾按照字面意思來解讀,感到「不配」而不前來領主餐嗎?

  若從文學角度來看,經文採用了「誇張法」,婦人自喻為家中的小狗拾取桌下的零碎,是「虛己」及謙卑的表達。與禱文一樣,兩者皆是以謙卑的態度來到主面前,乞求主開恩憐憫我們這些罪人。其實禱文的上一句也表達了這個意思:「慈悲的主,我們來到主的聖桌前,不敢靠自己的義,惟靠主的大恩典。」

  正如耶穌在山上的宣告:「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若從神學和崇拜學的角度來看,其實這禱文一點也不誇張:因為我們本是靈裏破產的(poor in spirit),在主面前是個乞丐。這禱文幫助我們開口承認,我們極度需要上主,須投靠祂恩典的懷抱。正如保羅所說,不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在聖潔的主面前都是罪人(羅三9),沒有一個「配」來到主面前,惟靠上主的恩典和憐憫。

啟示錄的敬拜給信徒的啟示

  聖經中的啟示文學講論救恩時,往往是正邪對立,黑白分明。在啟示錄五章1至10節,約翰提醒我們,不要為屬地的事情太難過或被它們纏繞,卻該為自己當下看不見耶穌而悲哀。為甚麼這麼說?按經文的描述,約翰看見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許多異象,但起初卻看不見基督,沒有人能展開那書卷和那七印,所以大哭。然而,當他看見羔羊站在寶座、四活物和眾長老當中,悲哀隨即轉變成喜悅和敬拜。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各拿著琴和盛滿了香(即眾聖徒的禱告)的金爐,俯伏在羊羔面前唱新歌:「你配取得那書卷,拆開它的封印,因為你曾被殺,用你的血,從所有的部落、語言群體、人民、國家買贖了人來歸於神,使他們成為我們神的王國和祭司,他們將會在地上為王。」(啟五9-10,環球聖經譯本)

  當我們強調「信徒皆祭司」的身分(priesthood),經文也強調我們要承受天國,在地上掌權作王。然而,要在地上學習和唱這首充滿信心和盼望的終末頌歌,過程仍然充滿張力。特別是人面對極端的困境或親友離世時,我們「會」唱這歌嗎?有甚麼歌可以陪伴那些仍在世上、陷於困難和哀痛中的家人和親友呢?

  排練今年的聖樂培靈會「天啟視野‧得勝羔羊」時,學院詩班嘗試以戲劇讀經的方式,演繹啟示錄第十四章所描述的終極敬拜。故事要從啟示錄第十二章開始,當中涉及不同的角色和場景,包括紅龍與婦人之爭,以及海獸和地獸迫害那些不願折服的信徒。獸模仿基督,軟硬兼施,要引誘信徒歸順牠。然而信徒勝過牠,是因羔羊的血,也因為自己所見證的道(啟十二11)。

  神愛世人,上主的恩典和憐憫是白白賜給人的,但是終極敬拜所獻上的這首「羔羊之歌」大合唱,卻不是所有世人都會唱。經文啟示這屬天敬拜的天國詩班,只有(exclusively)跟隨基督的人才能唱這歌。「除了從地上買來的那十四萬四千人以外,沒有人能學這歌。」(啟十四3下)這是一首關於救恩的歌,宣告羔羊終必得勝。信徒得勝是靠羔羊的血;這血能發揮救贖的功效,這不只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靠著基督,與祂復活的身體聯合,教會也成為屬天敬拜的群體,等待天國完全降臨。

謙恭近前的「善」與「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看見主的臨在嗎?神學和詩歌都告訴我們,這世界非我家!「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張力仍在,因為我們還沒有看到神的國度完全彰顯。

  每逢週一回學院,舉目所見,可以用「無所不在」(誇張的文學表達)來形容那些週末假日來學院附近的石灘「鬥風箏」的遊人遺留下來的痕跡。我們不時被飄到飯堂、禮堂門口的風箏線纏住腳步。即使我們願意做好鄰舍,常常清理散落在校園內的風箏殘骸,但西澳校舍的玻璃窗外,以及沿路的樹上,仍然經常掛著很多斷了線的風箏。路過的人步步為營,恐防被風箏線刮面。不論眾同工多麼努力,戴上手套清除那些風箏和線,甚至設法築起高台來替他們收拾殘局,一週復一週,仍需要努力不懈持續去做清理的工作。然而,主讓我從中看見最感恩的事情:我們有同路人,一路上彼此提醒並同行,共同築夢,互相守望。

  在這天路歷程裏,相信你我也曾經有自感「不配」的時候。這內省與悔改的經歷,讓我們體會在生活和事奉中,面對挑戰和機遇時,只能乞求主的恩典。當每個人都以謙卑虛己的心近前來,運用天父賜給我們各樣的恩賜一同敬拜上主,好像昔日神的子民唱著上行之詩來到耶路撒冷,一同邁向錫安,我們就能瞥見這屬天敬拜的景象——「神的帳幕在人間」(啟二十一3)。

  很感恩每年8月的屬靈操練營裏,能與眾師長和同學同領主餐。自從2019年疫情爆發,學院已多年沒有租借外面的營地舉辦營會。記得2023年8月底舉辦的那一次,很多同學都表示他們是第一次親嘗「看哪,弟兄和睦同居」(詩一三三1)的體驗。同學放下暑期的實習和事奉,來到營地,騰出空間要聆聽主的話語,並且學習彼此聆聽和團契生活。

  主餐不單單提醒我們記念祂一直以來賜予的恩惠,更是激發我們渴望在主裏合一:一同專心仰望主,連於基督,發現神與我們同在的善與美。我們在主餐所領受的,從來都不是剩餘的、次等的桌下零碎,而是最寶貴的——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和寶血。縱然我們或許感到自己的禱告「不完全」,或不能即時看清主的心意;但主是慈愛的,常施憐憫的,我們只管憑著信心謙卑地前來就近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哈利路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John D. Witvliet, Worship Seeking Understanding: Windows into Christian Practice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3).
2 「禱告的律,信仰的律」(Lex Orandi, Lex Credendi)結合信仰於生活實踐,意指禱告指向信仰實踐的律(Lex Vivendi)。
3 文章部分內容筆者曾於2023年9月14日在本院早會上發表。本文乃修訂自筆者文章〈拾取桌下零碎——也是「不配」?〉,該文刊載於本院校友會刊物《牧靈專訊》(第51期,2023年11月)。
4 本文依據中華基督教會慣用的「謙恭近主文」(Prayer of Humble Access)的中譯,參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二零二二年基督設立聖餐日聯合聖餐崇拜」的程序表。

相關文章

「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小檔案

中心內的資源室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多年來開辦教會音樂科目,一直致力優化教會崇拜素質。自「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下稱「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成立以來,我們更進一步推展多項音樂及藝術培訓課程,提升眾教會於崇拜、信徒生活、事工、信徒生命事奉等方面的屬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