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與藝術: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的探索與堅持
劉永生
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義務主任、客座講師

全人的崇拜
基督教會是上主設立來彰顯祂的真實、全善和至美。信徒在領受上主恩典、話語、拯救和呼召時,以禱告、讚頌、傳揚、見證來回應祂,這就是對上主的「崇拜」。奧古斯丁謂,美是真的彰顯。神既是真的本體、善的源泉、美的真相,我們崇拜祂,能否也在過程中發出光輝,反映祂的神性,陳述祂的作為,便是我們有否真正事奉祂的證據(聖經提到「事奉」是指人向神所作的崇拜、禮拜、禮儀、行動……)。
從聖經的記述,我們看見在舊約世界以至永恆裏的新天新地,人集合敬拜上主時,都是透過全感官、多元媒介式對話和啟應;我們稱之為藝術的表情達意形態,是最透徹的溝通途徑。
繽紛的藝術
美國費城當代館(Philadelphia Contemporary)藝術總監湯普森(Nato Thompson)指出,西方社會的文化藝術,自古以來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到了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人卻著眼於專門技法層面,於是有所謂「高藝術」(High Art)的出現。及至二十世紀中後期,前衛的藝術家重新強調藝術應融合於生活,每種日常行為,無不就是藝術行為,只在乎行動者本身的意願、意識和自我界定。*
這正好提醒我們,所有文化和藝術與人的關係極深,相互成就和影響。從思想、情緒、意識、行動、自我身分理解,到人際、社群、階級、族群之間的關係,以至社會制度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教育、家庭、宗教等),都有重要關連。
藝術的定義、來源和應用範疇,向來有不同的探討角度和依據例證,故形成不同的藝術理論。但大致而言,各種理論探討總離不開兩大方面:一是呈現效果,如和諧、美、崇高等概念的判斷;另一是呈現方式,即技法修習、技巧應用等的歸類。
上主創造、救贖萬有,是真、美、善之源,而終極的真美善狀態乃以馬內利——上主與人同在。人經歷上主的同在,是崇拜上主的實踐道路;基督教會透過傳情達意的生活行動,呈現人作為受造者所承傳的美善表達(Art),是崇拜活動的重要展現(Enactment)。
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
基督教會肩負使命,要見證上主的神性和作為,又要持守盼望,進入貫穿往昔、現在和永恆時空的崇拜上主的行列。這個由上主開啟、眾生回應的過程,我們採用了不同的名稱去描述(例如靈性成長、崇拜、教導與學習、牧養與輔導、傳道與服侍、團契與交誼等等),顯示我們在特定時空對上帝國度實現的進程有不同的強調。就神學教育而言,自然是側重於教學、傳授、研究、修習、推論、綜合、發現等活動形式,要全面培育信徒的靈命、心性、意念、知識、倫理踐行等各個層面。對於負責其中的藝術教育範疇的機構而言,設計、策劃和開展相關的課程,並推介予教會和廣大信眾,是其應有而獨特的配合角色。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就是扮演這個角色。本中心成立於2002年,宗旨是從聖經、神學及教會歷史的智慧,幫助信徒更新對崇拜的認識,又藉著多元化的綜合藝術訓練,擴闊學員事奉的領域和經驗,提昇信徒在教會的崇拜以至其他事奉上應用藝術的能力。
在此後現代世紀,人以全感官向度傳情達意的洪流已經形成。本中心的課程也是朝向以全感官敬拜上主的方向發展。二十多年來,我們開辦了音樂(聽覺向度)、美術(視覺向度)、舞蹈(觸感向度)、戲劇(多感官向度)、電子媒體(全感官向度)等課程,旨在為教會培育信徒,讓他們學習以各種藝術形式來豐富崇拜的內容,充實崇拜聚會的表達。
本中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籌劃與各種藝術形式相關、融合的課程,不但內容廣泛,題材又具深度,且貼近在地的需要。所提供的課程涵蓋超過十個各不相同卻又互相關涉的主要範疇:崇拜學、教會音樂事工(包括音樂藝術、聖詩學、鍵盤教學、歌藝訓練等)、舞蹈藝術、戲劇藝術、視覺藝術、電影藝術、電子媒體、建築空間理解、花藝、人文素養、本地戲曲藝術、曲詞研習等,同時也為信徒提供書刊教材資源和教學獻演場地。盼望讓教會發現藝術可以成為有力的媒介,在敬拜上主、傳揚福音、信徒團契、聖經教學、社區服務等多方面發揮效用。
窄路中前行
自本中心成立以來,綜觀這些年間教會的反應,似乎音樂課程普遍較受重視,歌唱、聲樂、電琴等科目最受信徒歡迎,其餘課程卻常被忽略。因此,我們不斷努力,協助教會更全面地應用各種藝術形式。
其實藝術形式本來就滲透在教會的崇拜聚會中。例如每項程序涉及的言詞、動作和事件,及其先後次序、各負責人的分工合作,跟戲劇裏的角色各有出場序、對白、走位、動靜等如出一轍;又如崇拜的主席在宣召、讀經、禱告、歡迎時,或牧者在證道時,都會留意聲調、語氣、聲線力度和速度等,這也跟戲劇的表達要求相似。另外,會眾或站或坐或跪,或仰首或低頭或舉手,種種肢體動作其實就是舞蹈的基本。再者,聚會環境的設置、空氣調節、燈光音響、顏色選擇、氣氛營造等,亦莫不是視覺藝術、建築藝術等的表達和延伸。本中心開辦不同學科的綜合目標,便是希望引起學員的興趣,甚至帶來覺醒。
另一方面,今天香港社會潮流強調功利、速成等效果導向或目標導向,有些教會似乎亦無可避免隨波漂流。但論到崇拜的藝術,藝術技巧本來就需要透過日積月累、反復操練而逐漸養成的;因此,我們一直努力把握並尋找適當的時機和可以培育的對象,期盼通過形形色色的教育課程,逐漸更新崇拜的文化。為抗衡當今「娛樂至上」和「速食文化」的大趨勢,本中心邀請學者、專家設計各式各樣的課程,希望在大眾文化價值觀衝擊之下,重新建構適當的詞彙,重塑思考和探討的進路,從而追尋合乎聖經和神學的世界觀,藉此可以判斷、界定、辨識和突破時下常常混淆視聽的藝術形式談論(例如「傳統」vs「現代」的偽命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湯普森:導論,《文化操控》,石武耕譯(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