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生命邊緣時……

成興榮

舊約助理教授

  在舊約先知當中,先知以利亞是一個獨特的人物。經文描述他沒有經歷肉身的死亡,其離去的方式更是事史無前例,與眾不同。這位先知的獨特之處,不單見於他在火車火馬伴隨下乘旋風升天,也見於他初期作先知的時候,正如列王紀上第十七章所記載的。本文先簡述列王紀上這卷書的由來、第十七章的脈絡和結構,然後從敍事角度探索這章經文的詮釋。

書卷由來

  關於列王紀上的由來,其中一個詮釋的進路是將成書時間定於被擄時期。當比倫攻陷耶路撒冷,猶大國滅亡了,被擄時期的以色列人不得不為這件事尋求解釋。對他們而言,被不敬虔的領袖管治已經苦不堪言,徹底失去國家就更是深層的身分危機。及至猶大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後,猶大這個名字從此在政治地圖上消失,以色列人——神的選民——也被剝奪了其世世代代居於神所應許之地的權利。國家覆亡,領土被奪,這種狀況亟需得到解答。被擄時期的讀者需要明白耶和華的選民為何竟蒙受如此徹底的損失。

經文脈絡

  列王紀上第十七章介紹以利亞登場,這章經文之前剛介紹了以色列王亞哈和王后耶洗別(十六29-34)。該處描寫亞哈這個王,不但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而且比以前的列王更甚。從前君王耶羅波安在撒馬利亞另建神殿與耶和華的聖殿競爭,這項標誌性的罪,與亞哈的惡行相比卻似乎微不足道。亞哈娶了西頓王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又勾結外邦神明巴力和亞舍拉,將以色列全地陷於極大的宗教威脅之中。

  而在第十七章之後,第十八章則講述以利亞遇見俄巴底,及後又與亞哈和巴力的眾先知對抗。作為單單事奉耶和華的先知,以利亞孤身一人在迦密山上與巴力先知比試先知的權能,一決勝負。結果以利亞獲勝,徹底擊敗巴力的眾先知,旱災也隨之結束。

  上文指出百姓背叛神的問題日趨嚴重,下文描述以利亞最終勝過巴力先知,而夾於兩者之間的這章經文,則描畫以利亞起初的孤立無援和神的保守支持。第十八章講述的都是較公開的事件,相比之下,第十七章主要記述以利亞遇見那些對象(例如烏鴉、撒勒法的婦人和她兒子),都是在較私下的場景(例如基立溪、西頓地區那婦人的家)。以這些地點和人物作為背景,第十七章的敍事描畫三個事件,它們似乎表達以利亞如何被裝備,預備他接受將要承擔的先知角色。同時,這三個事件的難度一件比一件高,似乎都在考驗以利亞保存生命(preserve life)的決心。

經文結構

  第十七章可按照內容明確地分為三大段落,每個段落都有助於建構以利亞如何準備好擔任先知角色。第一段落(1-6節)描寫耶和華吩咐以利亞到一道溪旁逃避旱災,以保性命。第二段落(7-16節)敍述以利亞遇見一個婦人,是關乎維持生計的事,而第三段落(17-24節)講述那婦人的兒子奇蹟地復活。

第一段落:不尋常的蒙召敍事

  這段敍事突如其來介紹以利亞(אֵלִיָּהוּ)登場。他名字本身的意思是對耶和華忠誠,字面意思是「我的神是耶和華」。經文描寫他的第一個行動,就是直接對亞哈王說話,正如原文用詞וַיֹּאמֶר(「他說」)加 אֶל־אַחְאָב(「對亞哈」)所表達的。值得留意的是經文沒有交代說話的場景,以致能夠營造一種臨場感,使以利亞的宣告看似近乎直接對抗亞哈王。

  另外,有關以利亞的背景資料——從基列的提斯比來的提斯比人——至今仍然不詳。經文介紹別的先知都是交代其家系(例如:上一位出現的先知耶戶〔十六1〕是「哈拿尼的兒子」,以利沙〔十九16〕則是「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介紹以利亞卻是指出其出身地點,而非他的父親是誰。而且,比較耶戶和以利亞蒙召的片段,兩者開頭也呈現強烈的對比。耶戶的蒙召敍事,以公式短語「耶和華的話臨到(他)」開始(十六1),顯示耶戶是被動地接受神的啟示。反觀以利亞,經文刻畫他是個積極主動的人,敍事以他表明自己對耶和華忠誠來開始(十七1)。但在鋪排上,緊貼的經文卻是一個看似與先知召命有些矛盾的吩咐:耶和華吩咐以利亞去基立溪旁躲藏,與人隔絕,並且要藉著烏鴉受供養——根據利未記,烏鴉是不潔的動物(利十一15)。

  事件的次序偏離了典型的先知蒙召敍事。先知一般都是從耶和華那裏領受信息,然後傳達給廣大的聽眾;以利亞卻以自己說的話作開始,然後離群退隱。雖然第1至4節展示的是個不同尋常的耶和華使者形象,但第5節向讀者保證以利亞是順從神的:「於是,以利亞照著耶和華的話,去……」(王上十七5)。儘管對以利亞的介紹和事件的次序都不尋常,但最後的這節經文能夠緩解讀者可能產生的疑惑,因為以利亞遵行了神叫他保存生命的奇特命令。

第二段落:順命的大能先知

  除了描繪以利亞遵從了神的吩咐,經文更在第二段落敍事的開首告訴讀者,以利亞所宣告的旱災真的實現了(7節)。敍事者藉著以利亞的預言應驗來突顯以利亞作為耶和華的大能代理人(powerful agent)的角色。從第7至8節開始,經文則筆鋒一轉,採用先知宣告敍事的典型順序。上一段落裏以利亞是第一位出聲,在第二段落則是耶和華的聲音先發出:第8節「耶和華的話臨到他」這句話,表明神在以利亞未作出任何行動或說話之前,向他發出指令。這與第一段落由以利亞自己的宣告開展一連串事件,形成鮮明對比。

  第8至10節的內容編排,也值得留意。耶和華給以利亞的命令有兩點:去住在撒勒法,以及依賴一個婦人供養。這段敍事在第10節連續使用三個動詞(「起身」、「往」、「到了」),強調以利亞立刻遵命。他到達西頓國境,接著與那婦人對話(10-12節),兩人說話充滿動感,十分有趣。婦人樂意滿足以利亞要水的要求,但當以利亞要求食物,婦人因自身也面對一樣的缺乏,所以表現得猶疑。以利亞卻作出大膽的回應,吩咐婦人要先為他預備一個餅,然後才為她自己的家庭預備,並應許上主的供應不會短缺。這個保證十分重要,因為這是耶和華起初的命令沒有明確提到的。經文這個編排,可能使讀者好奇到底以利亞所說的會否應驗。事件的結果不再以對話的形式呈現,而改以單靠行動和後續的事件隱晦地證明以利亞的話是真的。最後,讀者僅從敍事者的口得知那婦人遵從了吩咐,而以利亞有關食物供應的預言也應驗了(15節)。

  這個段落雖沒有明白地說以利亞順服神,像第一段落那樣(「於是,以利亞照著耶和華的話,去……」,十七5),但他自始至終的行動都確實表明他恪守耶和華的指示。這種敍事手法邀讀者積極投入經文當中,在當時難以保存性命的困苦境況下,根據以利亞的行動和事情的發展,自己得出以利亞是否忠誠的定論。同樣重要的是,以利亞所宣告而敍事中耶和華卻沒有提及的——旱災及用不盡的麵和油;它們暗示在那構成生命威脅的處境裏及保存生命的供應上,耶和華都在幕後行動

第三段落:謎題待解?

  最後的事件(17-24節)開始時,經文連續用了兩次 וַיְהִי 來重複形容孩子的身體狀況。另外,敍事者稱呼那婦人不再只用 אִשָּׁה(「婦人」),而轉為使用 הָאִשָּׁה בַּעֲלַת הַבָּיִת(「作那家主母的婦人」)。這個變化暗示她在敍事中身分的轉變,由一個需要幫助的婦人,變成那在以利亞寄居的家庭中當家作主的人。重要的是,在這最後的段落首先出現的是那婦人的聲音,而非以利亞(第一段落)和耶和華(第二段落)。儘管敍事者之前描述了孩子的狀況,但從婦人對以利亞說的話,似乎暗示她要以利亞對孩子的狀況負責。這個聲音,是一個近乎指控的聲音。第三個事件裏,首個發聲的是一個外邦婦人,她指控神的先知在保存生命的事上失職。

  面對婦人的嚴重指控,以利亞不待婦人說甚麼,就把孩子從她手中接過來。他退回自己居住的樓房,私下懇求耶和華,認為是耶和華使孩子的健康惡化。經文強調這點,說「以利亞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告耶和華」(21節)。此舉成為這一章的高潮,因為這是以利亞登場以來首次向耶和華說話,是懇求耶和華保存孩子的性命。然而,能否成功,關鍵全在於耶和華的旨意——耶和華是否選擇應允以利亞的懇求。結果祂應允了。

  孩子回復健康之後,婦人相信以利亞是真正的「神人」。這最後的段落(17-24節)對婦人的刻畫,浮現了一個敍事謎題(narrative puzzle)。雖然婦人起初把孩子的死歸咎於以利亞(18節),但終於在第24節承認他是「神人」(אִישׁ אֱלֹהִים)。這遲來的承認跟情節的發展有些不協調,因為食物短缺時,以利亞已成功介入(以利亞在第14節說的話於第16節已應驗),早在那時就該促使那婦人看出以利亞有那連繫於神的能力。如果那時就承認他的神人身分,敍事的發展就較為順理成章。可是,敍事卻將婦人的認可留到第24節,這個遲來的承認可誘發讀者思考其背後的原因,以及可能含有的意義。

遲來的承認

  列王紀上第十七章其中一個可能的詮釋,是視這些事件為以利亞的「先知職事之新丁訓練營」。他必須接受耶和華給他的挑戰,依靠不潔的飛鳥供養,又仰賴外邦人賙濟,才能存活,最後更要恢復他人的生命。這些都是艱難的任務。以利亞惟有經過這些越來越艱巨的考驗,磨煉了他對耶和華的倚靠和信心,才能成為民眾的先知(王上十八)。可是,千萬不要忘記,列王紀很久之後才成書,讀者跟以利亞的時代已經相距甚遠。因此,確立以利亞作為先知的合法地位,未必是這章的唯一中心主題。

  另一個主題焦點,可能是保存生命。這連串事件當中的人物,全都面對生存的挑戰。這些威脅形形色色,包括躲避敵人、糧食短缺、健康惡化等。這段敍事的主角以利亞,在一個可奪取人生命的事件(旱災)中登場,然後在三個需要保存生命的處境裏出現:保存他自己、婦人和孩子的性命。起初,他悄悄地靠烏鴉和溪水維生;後來,他與婦人接觸,靠她保住自己的生計。最後,他的角色由倚賴他者保存自己生命的人,轉變成保存他人生命的渠道。

  經文把以利亞跟婦人和她兒子的相遇,與嚴重威脅他們生存的處境,互相對照。顯然,婦人身陷危急的處境,加上旱災,都很可能加重孩子的病情(17節)。如果以利亞沒有出現,他們能夠獲得糧食和孩子得醫治的機會就大大減低。有趣的是,在兩次事件中,婦人都沒有跟耶和華直接往來,只跟以利亞溝通,向他抱怨。到了孩子失去生命又奇蹟地復原之後(17-22節),婦人才承認以利亞有神所認可的角色。因以利亞的同在,他們克服了旱災和疾病。不過,他們並非純粹被動地接受以利亞的幫助。婦人願意跟以利亞分享她微薄的食物,儘管她起初表現猶疑,但此舉最終使她的家與「神人」——並因此與神——聯繫起來。

對被擄讀者的啟迪

  對被擄時期的讀者而言,這段經文所傳達的信息,或可從外邦婦人面對生存威脅時承認耶和華的先知一事上看出端倪。起初,旱災和至親危在旦夕,兩者也似乎是出於神的手。可是,這段敍事也暗示生命得以保存,最終也是神的作為。被擄的人嘗試為他們遭遇的災禍尋求解釋時,大概已從這個看似矛盾的觀點中辨認出一個神學框架:耶和華既是禍患的來源,也是拯救的施行者。另一個解釋策略,涉及外邦婦人的角度。對耶和華先知的堅決肯定,竟出自一個外邦婦人,這成為喚醒以色列人的當頭棒喝。面對生命的嚴重威脅時,連外邦婦人也承認並且投靠耶和華;那麼,耶和華的百姓又如何?

結語

  現今這個時代應該怎樣形容?不確定的世代?後疫情的世界?人工智能時代?置身於前所未見的科技躍進之中,我們卻也見證著人類社會的脆弱,這見諸不同領域:人際關係、國際局勢、醫療健康、社會管治等。生命的不同層面都受到威脅。現代人體驗到的脆弱,與聖經人物面對的生存威脅,赫然相似。有鑑於這些共通點,基督徒是否要依靠外來的聲音去重新確認神在人間種種事情(不論是對生命的威脅,還是性命的保存)之中的重要位置?神的子民是否在等候別人來喚醒自己,給予當頭棒喝?還是我們可以採取主動,接受時代的挑戰,信靠神真實的同在和祂那賜生命的大能?因為(用比喻的說法)旱災或許已經臨到。

(陳秀媚 譯)

相關文章

跟隨神的恩領

車蘭花 神學學士   感謝父神讓我完成「浸神」的神學學士課程!若非神的恩領,這必定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