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群體

訪葉敬德牧師

  在本院擔任義務實習督導、剛在上月回校主講專題講座的葉敬德校友,已踏上事奉路途二十多年。一九八四年,在快要完成「浸神」的道學碩士課程時,他已開始在香港浸會學院的校牧處擔任基督徒學生活動聯絡主任的工作。三年後他申請休假,前赴美國修讀神學碩士。畢業後一年,他接續往英國進修。沒想到在那裡取得博士學位後,他還是返回這所院校任教,更沒想到經過十多年無風無浪的教學生涯,去年神竟引領他重返原初的校牧處──這一趟,他卻是當上校牧,這一趟,他面對不曾遇上的挑戰……

再三置身於一所熟悉的院校

  「九二年在英國唸完倫理學後,我再次受聘於『浸大』,開始在宗教及哲學系任教。主要教授倫理科目,也教授哲學導論、中國文化與基督教、基督教導論、中國民間宗教……等科目。在院校裡,課堂以學術探討為主,並非以傳福音為重點。不過,在討論一些與信仰有關的課題時,亦會觸及信仰。我也把握不同機會,與有興趣認識基督教的學生傾談,鼓勵他們追尋信仰和參加教會的聚會。過去除了接觸本科生外,我也有機會在通識課堂上接觸其他學系的學生。有些學生覺得在通識課堂唸宗教、哲學只是花時間,不過,也有些學生到社會工作後,逐漸領略到此科目的好處。這些來自畢業生的回應和體會是讓老師欣慰的!」

  神似乎刻意把他和這所院校連在一起。回顧過去,他早在中七蒙召後,便進入香港浸會學院修讀歷史,畢業時又留在母校擔任基礎課程部的老師。接續他在「浸神」唸神學,其後走下來的一條事奉路,仍是與這所他特別熟悉卻又不斷在轉變的院校分不開。神到底有甚麼心意?祂在繪畫一幅怎樣的藍圖呢?

在大學天地以外累積牧養經驗

  「大學是一個遼闊的天地,讓你看到許多不同層面的事物,但它的角度卻依然是有限制的。回望走過的路,我感到神一方面讓我一直留在大學工作,一方面也在大學以外擴闊我的事奉領域。過去神曾給我機會在不同教會服侍,包括講道、教主日學、講專題,也曾讓我擔任一個工人團契的導師。另外自九五年開始,我擔任了基督教安輔堂的顧問。其後十年,神帶領我在安輔堂服侍弟兄姊妹,三年多前更受按立為牧師。現時教會已有傳道同工,我經已放下了顧問的職分,只在他們當中協助講道和施餐。」

  葉牧師曾在九三至九五年擔任「浸大」教職員團契的主席,接續十年,一度活躍於教職員事工的他,轉而將心力放在教會的事工上。可是,那位當初安排他在校牧處學習事奉、其後讓他在教職員團契擔任主席的神,也是那位十多年來讓他在同一校園工作、卻同時幫助他累積牧養經驗的神,原來正默默作好準備,要把他引向一條新的事奉路途。

重返離開了二十多年的校牧處

  「江振發牧師離任後,校牧的職位懸空了大半年。這段日子,我漸漸感到自己應該回來──回到校牧處,在這裡嘗試重新凝聚大家的力量,讓基督教在校園裡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去年七月,神帶領我接任校牧的職位,也讓我面對自己事奉路途上另一挑戰。」

  「『浸大』進入政府的體制後,校內的基督教氣氛亦產生了變化。我希望以校牧的角色,凝聚基督徒教職員和同學的力量,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為基督徒的見證尋找一條出路。」

  葉牧師沒有完全放棄教學工作,現時他仍是宗教及哲學系的老師,教授一科「婚姻家庭倫理」。他認為校牧若兼有學者的角色,則更能配合大學的整體精神。

  作為一位牧者、一位關顧者,他祈求神賜下忍耐,讓他能了解別人的想法和客觀事實,也讓他有獨立的思考,所思所言所行都有信仰的監管,即使在出現矛盾的環境下,仍不失傳道者本身應有的特性和堅持。

  離開了「浸神」二十多年的他,今天雖已不再年輕,但他感到神仍讓他抱持當年的一份「勇」,所不同的,是隨著事奉的磨煉和經驗的累積,神也讓他加增了一點「智慧」,叫他學習面對不同的處境並知所進退。

在新崗位上摸索著前進

  「我感謝妻子與我共同進退,也珍惜一些可以彼此支持的同工,他們對我極其重要。今天我仍在新崗位上摸索,我祈求神引領我反省校牧事工的方向,作出合適的調整。」

  「『浸大』將在石門開辦中、小學及為副學士課程而設的國際教育學院,校牧處也需要在這些地方開拓事工。另外來自國內的學者、學生也日益增加,還有宿舍事工……,很多範圍需要繼續開拓,也面對不少挑戰。至於財政方面,除了從校方所設立的一些基督教事工的基金獲得部分經費外,財政獨立的校牧處每年仍要籌募其餘二百多萬的經費。我需要學習仰望神的供應,也要學習在拓展事工的同時,恰當地調配人力與物力。」

  神先後引領葉牧師在這校園裡當學生、職員、老師──以至校牧。今日神吩咐他去牧養和服侍的,正是這個他熟悉的群體。相信神的恩福會透過祂所預備的僕人臨到這個也是神所熟悉、記念的群體。

相關文章

畢業以後……

今期《院訊》訪問了老、中、青三位校友,與讀者分享他們事奉生命裡的種種經歷和體會。他們畢業後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儘管物換星移,歲月流轉,主恩卻依然不變──主的恩典在祂僕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祂的預備總是恰到好處。

與聖經的人物和時代認同的難題

梅智理(Jerry E. Moye) 舊約及靈修學教授   作為傳道人,也作為教授聖經和神學的老師,我們面對一個必然遇上的難題,也是一個很好的難題,就是我們必須來回於理論性的學術研究和知識的實際應用之間。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筆者作為聖經教師、顧問牧師兼傳道人,曾嘗試把聖經研究與釋經的問題和靈修學貫串起來,從中得到不少幫助。我們一方面注重正確的釋經法,防止濫用信仰群體這件基本工具,另一方面也注重一種健全而充實的靈修學,好讓我們對神更加敬畏,為人正直不阿。...

不再平淡

訪劉福全牧師   劉福全校友於一九五三年獲取聖經科文憑,是本院第二屆畢業生。已屆七十六高齡的劉牧師,今天仍經常以洪亮的聲音在講壇上證道,仍以自由傳道者的身分在十多家教會往來服侍。畢業時才廿三歲的他,從二十世紀有點古舊得褪色的五十年代,一步一步地走進廿一世紀資訊科技爆炸的年代──那一步一步走下來的,是一條五十多年披戴著主恩的事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