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二十一世紀神學教育的挑戰
郭珀培 (R. Alan Culpepper)
美國梅莎大學麥茄菲神學院院長曹院長、各位院董、教授、同工、同學及來賓:本人恭逢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新院長就職盛會,並獲邀擔任講員,著實感到榮幸。本人在此謹代表梅莎大學(Mercer University)安達活(William D. Underwood)校長向大家問安。
新的開始往往是重要的,我深信今天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一個新的開始。我們這位親愛的朋友、同事、導師──我們所敬重的曹偉彤院長的就職典禮,將標誌著「浸神」歷史一個前進的時代,而這時代將在二十一世紀今後的年日塑造「浸神」的素質。曹院長過去在「浸神」受造就,又在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普林斯頓神學院這兩所著名學府受訓練,他深得所學精髓,如今在院長的職任上可盡展所長。他是一位忠心服事的牧者、卓越傑出的老師、經驗豐富的行政人員,又是高瞻遠矚的領袖。他既是體貼的丈夫和父親,又是愛主的基督徒。神以祂獨特的引領,帶領曹院長迎接擺在他和神學院面前的挑戰,因此我們今天可以作證,神的靈在我們中間作工,興起了一位新院長去完成這所神學院的使命:培育神所呼召的僕人使女,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遍香港、亞洲以至世界各地。
一、神學教育的神學基礎
神學就是「認識神的學問」,而神學教育是植根於神為歷世歷代所預備的救贖計劃。神呼召亞伯拉罕,讓他成為以色列民族之父,又藉以色列賜福予地上全人類。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是一個兩面的約: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後裔(作為一個大國之父)及土地(應許之地),卻同時委以重任,要他成為地上萬族的祝福(創十二1-3)。這個神聖使命是透過兩條主線──賜福與救贖──來成就的。
摩西神踏出重要的第二步──回應以色列民在埃及發出的呼求。神呼召摩西領以色列民脫離奴役之苦,其後又在西乃山吩咐摩西向民眾傳達一個信息:他們會透過本族的歷史、他們的親身經歷和神默示的教導去認識神。正因為他們得以認識神是救贖主和守護者,他們要住在世上萬民之中,引領人認識神。
以賽亞罪惡導致王國分裂,最後以色列民更被擄至巴比倫。在被擄時期,以賽亞先知在四個描述「受苦僕人」的段落(賽四十二1-4,四十九1-6,五十4-9,五十二13-五十三12)裡,指向神所應許的一位救贖主。這「僕人」很可能起初是指以色列國(賽四十二),其後則指那些餘民。然而,到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這「僕人」卻明顯地指向一個人。神的恩召得以完成,是需要神的子民「將公理傳給萬邦」(賽四十二1),並「在地上設立公理」(賽四十二4)。以賽亞認識到,神不僅「興起雅各的部族」成為立約之民(那未免「太輕易了」),神更呼召他們「作外邦人的光」(賽四十九6),以致「地極的人都看見我們神的救恩了」(賽五十二10)。
耶穌及至時候滿足,神差遣祂的兒子(加四4)來到世上。耶穌基督就是神國度的使者,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一14),祂把神在舊約救贖其子民的工作推向高潮,延續並至終達成了神始自亞伯拉罕的計劃。耶穌定立了新約,不再是呼召一地一國,而是呼召萬國萬民歸向神的國度,但目的始終如一:呼召一群聖潔的子民,透過他們使世上萬民同蒙恩福。
耶穌的生命和教導清楚地指出,神的愛總是引領我們迎向有需要的人。在約翰福音第十二章,當幾個希利尼人來求見耶穌時,耶穌從他們前來的原因深深思索到自己的使命。這事件讓耶穌表達了祂的人生取向,那必然同樣成為祂門徒的人生取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耶穌選擇了自我犧牲,這也是祂完成召命的方式。為榮耀神而活,即為了彰顯神特有的本質而活,就是耶穌的人生目的。祂教導門徒,這也要成為他們的人生目的,因為作祂的門徒就是要分擔祂的使命。
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一座山上與十一個門徒相見,祂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二十八18)基於這個事實,耶穌向他們指出教會的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浸。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二十八19-20)這裡只有一個命令,就是「作門徒」,而出去、施浸、教訓是這命令的各個部分。我們使人作門徒乃是教導人「遵守凡耶穌所吩咐我們的」,以致他們認識神,得以與神相交。
保羅在以弗所書,使徒保羅清楚表述了他對神的永恆目的之最透徹理解。以弗所書一章3至14節在希臘文只是一句話,卻道出了神為歷代預備之計劃的綱領,那就是「祂旨意的奧秘」(一9),而這奧秘是人從未經驗過的。其後,保羅三次強調人生的目的,指出人是為「使祂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6、12、14節)而活。神的目的是照祂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一切所有的在基督裡同歸於一(10節)。基督是教會之首(一22),教會是祂的身體(23節上),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23節下)。保羅得著亮光:基督要在祂裡面創立一群新造的人,廢除那區分猶太人與希利尼人、奴隸與自由人、男性與女性的藩籬,如此便成就了和睦。保羅在這裡清楚說明,基督徒的人生目標是引領人藉基督而認識神,並在將來得見他們站在主旁,且全然成熟,滿有基督的樣式。
因此,神學教育是裝備神所呼召的僕人使女去達成教會的使命,而這使命是植根於神在歷世歷代的救贖工作。
二、迎向二十一世紀神學教育的挑戰
然而,在我們這世代神學教育正面對獨特的挑戰:科技、通訊和交通突飛猛進,使國與國、社會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卻同時帶來無可避免的張力和衝突。
1. 在基要主義與相對主義中間另闢蹊徑的挑戰物質主義猖獗,社會急速改變,人們感到長久以來持守的價值觀和傳統正受威脅,因而在政治和宗教領域,都湧現了一股世界性的基要主義浪潮。這是因為人們渴求延續既有的生活方式,以致把一切威脅其生活方式的東西都視為邪惡。與此同時,基督信仰也受累於本身正在僵化的傳統,未能與時並進;另一方面,相對主義也帶來威脅,它淡化了基督救贖的福音,以致基督教似乎再沒有甚麼可給與世人。正如蘇麥加(Stephen Shoemaker)所說:「當今世界需要真理,否則生活會無所適從;當今世界需要愛,否則會危機重重。」
二十一世紀的神學教育須明智地與其他宗教傳統展開對話,同時遵從主耶穌的大使命去訓練門徒,凡主所吩咐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們要敢於聆聽他人,正如我們也想別人聆聽我們所說的;要敢於向其他宗教學習,卻不叫自己的信仰作出妥協;要敢於宣講福音,深信神透過耶穌的生、死和復活所作的,是人類宗教經驗中獨一無二的。
2. 為教會建立恰當的模式和組織的挑戰教會在每一世代都發展出適應當代的新模式和組織。初期教會開始時,出現許多具恩賜的領袖(使徒、先知、教師),後來發現需要設立長老、牧者和執事,讓這樣的組織保護教會免受假教訓的入侵。歐洲的基督教歷史讓我們看見,羅馬教廷發展出各種各樣的傳統、各級神職人員、教階組織及修道院,以維護信仰的學習和傳承,讓教會得以渡過中世紀的黑暗時期。及至宗教改革,則把新生命灌注入教會之中。在我們這時代,教會以不同形式出現,從祈禱小組、查經小組到超大型教會;牧職人員的模式也有不同,從牧養同工到行政總裁都有。宣教士經常以本土教會的模式在宣教工場植堂,但現在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必須為教會尋找恰當的模式和組織,以配合當地的文化和環境。神學教育可在這過程中提供協助,藉著宣教及教會生活基本元素(即崇拜、教導、團契、事工及佈道)的教導,檢視和改良新興的模式。
3. 在俗世文化中接觸人群的挑戰我們這時代其中一個弔詭的現象是,人們渴慕靈性生活,卻對有組織的宗教疑慮重重。與此同時,物質主義、世俗主義及相對主義已被證實是空洞的人生哲學,而神在人內心預備的靈性空間卻不斷在呼喊,渴求經歷神。
然而,我們活在一個充滿噪音的世界,基督教的信息必須與今天在傳媒及市場上的所有聲音競爭。在這情況下,基督徒群體的見證是重要的,因為忠於福音的教會可藉共同的見證彰顯耶穌基督的臨在。教會若要在俗世文化中發揮影響力,牧者就必須具備智力與識見,以致他們能領導教會,清晰傳達基督信仰,以及與俗世領袖和其他宗教傳統的發言人展開對話。這裡再一次顯示,神學教育是何等任重道遠。
4. 在多元文化中發出先知聲音的挑戰前面已經引述過,先知以賽亞呼籲以色列「將公理傳給萬邦」(賽四十二1、3、4)。公義的呼喊是神救贖工作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它也是教會一個重要的使命,亦是基督徒群體在二十一世紀被量度的標準。教會若不為受欺壓或被邊緣化的人士伸張正義,就會被視作另一個單顧自身利益的組織而遭人摒棄。教會若沒有在這世界發出先知的聲音,就會被那些想在教會尋找人生意義、尋找信仰、尋求委身的人所唾棄。
5. 樹立誠實與誠信榜樣的挑戰今日的教會、教牧和信徒極其須要樹立誠實、誠信和真誠的榜樣。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懷疑的世代,每一個領袖或每一個有權力的人或組織,都在公眾的監察之下。若有基督徒的生命與認信的信仰不一致,所有信徒都要面對言行不一的指控。基督徒絕不可冷漠待人,或把他人作為工具,以求達至個人或教會的目的。事實上,教會要提供一樣它必須提供的:讓人認識神彰顯在耶穌身上那份救贖的愛。
6. 確保人人都是獨特的挑戰除了發出公義的呼喊,教會還須見證神對每個人的愛,以完成祂交付的工作。猶太教和基督教根深蒂固的信念是,人的靈魂具有無限價值,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是神所愛的兒女。在受死前一夜,耶穌向門徒告別時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5)在這裡,我想講述博德斯(John Broadus)的故事,作為每位教師的榜樣。博德斯在1870年寫了一本有關講道的教科書──《論講章預備與宣講》(A Treatise on the Preparation and Delivery of Sermons),今天這部經典著述在出版超過一個世紀後仍在印行。我們不可不知的是,此書的原稿是以博德斯第一次講授講道學的課堂講義彙編的,而當時班上只有一名學生,並且他是一位失明人士。
三、結語
哈巴谷先知渴望見到神的工作完成,到那時「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二14)。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是空前的巨大,但今天我們一同見證,神的靈在我們中間不斷引領和加能賜力,為香港浸信會神學院興起了一位新院長,以及為二十一世紀的教會興起一群新領袖,就是你們在座的每一位學生和教授。因此,我們可像使徒保羅那樣祈禱:「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弗三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