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於傳統.生於憂患:我所看見的一個開始、一個未來
曹偉彤
今天能夠站在你們前面,成為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第六任院長,是我的榮幸,是我的不配,是神的恩典。我感謝神揀選的恩典,感謝你們蒞臨這個就職禮。我相信你們一起來到這裡,不是單單為著新院長的就職,更重要的,是為著這一所已經有五十八年歷史的神學院──願意一同見證,一同禱告,一同讚美,一同宣告神能力的奇妙。
就職禮和神學院存在的原因
因此,我必須宣告:神是這個就職禮存在的主要目的。沒有三一神在神學院的帶領,就職禮和神學院就不存在。
除了神以外,同學們,你們是就職禮和神學院存在的原因。我很高興你們今天能出席就職禮。神學院的設立是為了你們。因為你們在這裡,我們才在這裡。是你們把我們帶到這裡,假如你們不在這裡,我們就不在這裡,老師不在這裡,同工也不在這裡。
老師們,你們是就職禮和神學院得以存在的原因。因著你們辛勤的教誨、生命的榜樣、智慧的傳遞、神話語的教導,同學們得以效法耶穌基督而成長。
同工們,你們是就職禮和神學院得以存在的原因。因為你們忠心服事,神學院的教學、研究、發展和群體生活得著多方面的支援和承托。
董事和校友們,你們是就職禮和神學院得以存在的原因。因為你們的監督、支持和愛護,神學院走在應走的道路上。
教會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是就職禮和神學院存在的原因。神學院的設立是為了教會。因為你們在這裡,我們才在這裡。你們把我們帶到這裡,假如你們不在這裡,我們就不在這裡。
能夠敘首一堂,是一個美好的時刻。我們能夠在此時此地以同一顆心崇敬神是美好的,是神賜予我們的恩典。
艱難與挑戰反加強我們的方向感
然而,在這個美好的時刻,我記得我們曾經在艱難中,世界也在混亂中。四周充滿爭鬥與戰爭,一些國家的根基被搖撼,社會被氾濫的情慾所侵蝕,突然而來的金融海嘯叫不少朋友感到陷入窮途末路。
今天的教會正面對很多真實的挑戰。多元主義膨脹,叫人不分真偽。全球化的秩序和市場日益鞏固,加劇了貧富懸殊。新的資訊科技和知識塑造我們的想像和思維方式,叫許多人愈前進愈迷失。全球人口老化,醫療和退休制度備受考驗,人渴望為明日尋求保障。面對生物學的大革命,人已進入可以嘗試複製人的階段,人於是落入了倫理爭論之中。
這都叫人驚訝、氣餒,教育好像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人的學習好像歸於無有。這是我們當下的處境。然而,這些艱難和挑戰不會叫我們灰心,失去了神學教育的異象和方向。這一切反會加強我們的方向感,叫我們在神面前戰戰兢兢地完成神的託付,辦好神學教育。因為,不管世界如何混亂,耶穌基督應許祂會乘著雲彩,滿有權能和榮耀地回來,招聚萬國萬民。世界的混亂卻成為了我們經歷神權能的機遇。
我們看見:在這個叫人感到灰心、徬徨的年代,神把一個重要的任命交給神學院,叫我們有祂的異象和志氣,叫我們承擔培育天國領袖的責任,叫我們被神的盼望所充滿,用心靈和誠實、智慧和能力,去為教會預備卓越的領袖。
卓越的神學教育
我看見,教會需要卓越的領袖。我看見,卓越領袖的卓越是一種屬靈素質。神學教育的卓越指出了我們的任務應達至怎樣的水平。卓越不是口號,不是工商界成功的指標,不是排行榜的名次,不是「勝者為王」的思維。世俗的卓越觀有其危險和被扭曲的地方;它抬舉特殊的能力和技巧,彰顯權勢,排除弱小。這樣的觀點也暗暗地流進教會。
然而,我們也要自省:教會不是為了拒絕世界而拒絕世界,不應為了抵禦世界的卓越標準,而蓄意降低教會對卓越的期望和要求。基督徒拒絕這卓越標準的一種常見做法,就是全盤否定卓越的訴求,而容讓怠惰、不負責任的辦事態度。面對這種局面,我們須要重新思想神學教育的卓越。
卓越的神學教育有眾多要素。時間所限,我在這裡只提出其中三個重點。
1. 建立卓越的僕人領袖首先,卓越的神學教育能建立卓越的僕人領袖。
建立卓越的僕人領袖,是浸信會神學院策略性計劃的核心。這意味我們的學生和老師,要成為卓越的僕人領袖,服事基督和祂的國度。
卓越的領袖是那些能夠結合謙卑和熱情的人。他們既是謙卑的,也熱衷於尋求整個信仰群體的福祉。在這裡,我想起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訓誨:「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一27)保羅認為僕人必然與基督的福音相稱,這是僕人卓越的所在。卓越的僕人具有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的品德,其中至為重要的是忠心。忠心是人對耶穌基督福音的忠誠。這種忠心可以看為傳道者對神話語的忠心。換句話說,耶穌基督的福音是忠信的基礎;聖經是忠信的基礎;耶穌基督是忠信的基礎。這是不能妥協的,因為教會忠誠的對象必然是耶穌基督的福音,是神的啟示。沒有耶穌基督的福音,沒有神的啟示,教會便沒有忠誠的指向。因此,神學院的神學教育必須從耶穌基督的福音、從神的啟示開始,將神的宣講以「現在式」的時態來表述。浸信會神學院就是這樣的福音性神學院,老師和學生必須忠於聖經。
忠信的領袖不僅知道要實現甚麼,也知道如何去實現。假如他不能超越「課本的答案」,他就不是忠信的。故此,神學教育必須包括心靈的塑造,讓學生被基督的福音所塑造,被基督的福音所設定,讓福音界定他們的身分和他們所做的事情。可見忠信的領袖要明白耶穌基督的心,心被基督的心所感。這樣的心靈所孕育的基督徒生命是卓越的生命,是美麗的生命。
當神學院的老師和同學能明白基督的心,經驗基督的美善和卓越,他們會聚集起來,學習除掉壞習慣和罪行,培育友情,在聖靈的權能下重新排列生命的優先次序。這樣的神學院會訓練忠誠的教牧領袖,而這些忠誠的教牧領袖能幫助會眾培育熱情和委身,叫教會充滿生命力,幫助弟兄姊妹成為忠心的門徒,在世界忠信地活出召命。忠誠的神學院能激發教牧的忠誠;忠誠的教牧能激發教會的忠誠;教會的忠誠也要求神學院和教牧有卓越的忠誠。這相連的環扣叫神學院、教牧和教會一同協作,一同前進。
2. 培育僕人領袖的神學智慧第二,卓越的神學教育能培育僕人領袖的神學智慧。
如第一點所說的,忠信的領袖要明白耶穌基督的心。明白基督的心並不是一種認知性的思維。當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5節談及以基督的心為心(明白耶穌基督的心),他用了一個希臘字phronein,這字可被理解為一種實踐理性。這種實踐性思維包括人的整體生命:感情、認知、思想、行動和生活。那就是:讓耶穌基督的思想、感情和行動成為我們的思想、感情和行動的模式,這些模式是展現於耶穌基督的生命裡。
明白基督的心是一種卓越的神學智慧。保羅呼喚基督徒發展這種實踐理性,是叫整個群體發展一種辨明的能力。
卓越的課程能幫助學生鍛鍊一種辨明「耶穌心腸」的能力,這是一個要求甚高的任務,是嚴謹和辛勞的。有些人說事奉的人應像小孩子一樣,不應進入複雜的思考,又認為神學研究和艱辛的學習會令人驕傲。這觀點是將「如小孩般」的信仰與「幼稚」的信仰混淆起來。肯定而言,我們須要對神有小孩般的信心。肯定而言,聖經的真理是顯淺簡明的,連小孩也能掌握。然而,神奧秘的豐盛和深度是人一生一世所不能窮盡的。神學教育的卓越,意味著我們的學生被召喚在神奧秘的豐盛和深度中成長,明白神對這世界的心意。
因此,神學院必須從事更紮實的神學教育,承傳福音的單純「智慧」。這樣,學生必須用心學習聖經語文,從原文領悟經文的奧秘。學生也要盡心學習系統神學,以致能鍛鍊思考力,有清晰的思維。學生也要學習細密謹慎的歷史分析,以致能忠於歷史,忠實地看現在。學生也要學習倫理,能分辨對與錯、適切與不適切。學生還須著力於傳道職分上的種種操練,包括靈修神學、領導學、宣講學、牧養學、教育學、佈道學、差傳學、崇拜學等方面的學習。
此外,所有關乎聖經、歷史、神學、倫理、牧養的學習和操練,是無可避免地也會以音樂和藝術的方式來表達,叫人親近神、崇拜神、愛慕神。這樣,神學院的崇拜和聖樂課程是不可缺少的,而崇拜的生命著實是信仰生命最清楚、最成熟的表達。
這些學習是生命的形塑和實踐,能確定他們將來成為甚麼類型的領袖,也影響到教會的生命力。因此,我們須要在眾多課程中要求卓越,挑戰學生努力達至神學學習的最高標準,叫他們能夠成長,有生命的卓越,在牧養的事奉上有卓越的領導。
上述等等都與神學智慧的培育息息相關。要培育神學智慧,我們便需要有教學和研究方面的卓越。我相信我們的教授同工是可以成為卓越的。雖然教授團隊尚要加強,但我們的教授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他們發表文章,出版學術專著,也擔當教會和基督教機構的顧問工作。老師所教導的必須回應教會的需要,能夠幫助同學在傳道和領導的職分上,成為合乎主用的器皿。老師肩負起這些責任,固然不能缺少卓越,他們的生命品格和榜樣尤其重要。
3. 有回應教會和社會的能力第三,卓越的神學教育是有回應教會和社會的能力。
能回應代表能夠負責任。具有神學智慧的神學院必須有新的眼界,用新的眼睛和耳朵去看見和聽見四周發生的事情,能用心理解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並且能回應和擔負。神學院必須發展恰切的課程以滿足教會的需要,以致教會能夠回應多元化的社會所提出的挑戰;進一步而言,要去接觸不同文化的社群,傳揚福音。這樣的思考將影響著整個神學院的教學形態。因此,老師的重要責任不是單單教學,而必須是學習,用新的眼睛和耳朵去看見和聽見四周所發生的事情,以致所教導的是與世界息息相關的。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委身於這些需要的回應,這是神學院的任務。
在過往的日子,我們已在一些教學領域上有所發展,例如神學詮釋學、教會歷史、神學倫理和靈修實踐方面。未來,我們將深化靈修學的發展,集中發展教牧領袖學,發展督導課程、宣教學課程,而領袖學將是未來三年一個大重點。此外,我們還會按著教會和社會的需要提供跨科際的課程。
除了課程回應力的提升,我們希望能將教學與研究的成果,在學術和社會領域中有所貢獻。目前我們正考慮加設教會領導學研究中心、青少年事工研究計劃、年長者事工研究計劃、浸信會歷史中心等。這些研究計劃和課程能夠成為神學院新的推動力,在課室與教會、世界之間搭建橋樑,也讓在世界與教會搭建的橋樑能進入課室之中。這些層面能為神學教育帶來超卓和成熟。
可是,我必須強調:縱然神學教育要聽取教會的聲音,聽見世界的呼聲,這並不意味神學教育受世界的價值和方法所牽引。在聆聽的同時,我們不會除去基督福音的特點,甚至是世人所看為愚笨的地方。我們就是被福音的特點、甚至是福音的愚拙所塑造的。神學教育一方面要向世界說話,另一方面仍然堅持福音的愚拙。如此,教會與社會雖有分別卻非分離,這種關係的張力正是我們辦學之道。
從傳統與憂患進入一個未來
這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忠於基督,作無愧的工人,作具有智慧的僕人領袖,回應當代社會,追求卓越。這些核心價值將促使我們前進,形塑將來的領袖。
我所提出的一些憧憬和關注只是我們的開始,以進入一個未來。事實上,我並不全然知道「浸神」的前路,唯有神才知道。我只知道:這個開始是在危機中的開始,卻是滿有神的憐憫和恩眷。這是我的相信、我的看見,是我對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將來的看見。
當我這樣說話,我是驚訝的,就正如詩人的說話:「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詩一二六1)站在你們的面前,我是何等的卑微,卻能夠與大家一同思想這個看見。然而,這樣的看見,並不是我個人的看見。我必須指出這些看見是我從你們、從我們的先賢所承受的,是那些曾經乳養我的人教導我的。這是我從我的老師那裡學習得來的,我的老師也是從浸信會先賢承受這樣的信仰實踐。
站在你們面前的曹偉彤是怎樣的人呢?當年我的父母是從潮州來到香港,在香港學習廣州話。他們帶領我返教會,我十二歲便受浸加入九龍城潮語浸信會。後來我在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接受神學教育。我就是站在這樣的傳統上,尤其是在浸信會的傳統和歷史上,去分享我的看見──或說是我們的看見。
我自小就在當中成長的浸信教會傳統,是一個生於憂患的傳統,然而先賢們所看見和聽見的,是神話語的信實。他們是Bible people,困厄、挑戰和逼迫不會攔阻先賢對神的忠誠,事實上反是更好地預備他們。浸信會先賢的思想方式,是耶穌基督的感情、思考和行動的方式,在不少方面都與當時社會的大多數截然不同。
這種敬虔的生命是一種服事的生命,是建基在一種生命的現實,是生長於生命的危難中,卻同時期盼神的同在,經歷神的恩典。
生於憂患──浸信教會的歷史就是關乎恩典和危機;香港浸信教會的歷史也是關乎危機中的恩典。我為危機而感謝神,因為祂的恩典將叫我們得勝有餘!我相信神在這帶有危機的時空裡,向我們開啟一個廣闊的領域,是眾多歷史所匯聚的,是神的恩典和權能所成就的!
願一切榮耀歸給滿有恩典和權能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