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命門徒群體的特質

陸倫泉

宣教動力資源中心主任

陸牧師與師母子婷、兒子智暉和智明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是一個門徒群體,不論任何學生和老師,或在不同崗位事奉的同工,都要有門徒的樣式。所以,作主的門徒就是我們「浸神」這個群體最基本的特質,亦即是說,我們要活出一個以基督的心為心的生命,這樣的群體就是一個充滿智慧又有神恩典的群體,更是一個以天父的事為念的群體。

  我們可以從多個層面去看門徒群體,但一個不可缺少的層面,就是從宣教的角度去看門徒群體應有甚麼特質。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6至20節是一段關及宣教的經典章節,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到門徒擁有三個屬靈特質,使他們成為新約第一個「大使命門徒群體」。這三個屬靈特質也是「浸神」要學習的宣教功課。盼望我們能夠在主內彼此勉勵,一起學習這功課,使「浸神」成為一個有大使命動力的門徒群體。

一、信心

  第16節:「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

  耶穌復活之後,天使向抺大拉的馬利亞和另一馬利亞顯現,宣告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並且吩咐她們告訴門徒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他們將要看見耶穌。這是一個很特別的邀請,因為耶穌知道門徒的信心回應是正面的,以致門徒可以最先領受託付,去實踐和承擔一個使萬民作主門徒的大使命。門徒要給歸信者施浸,教訓他們遵守主的話,在地上擴展天國的宣教運動。宣教運動由這群願意委身和同心的門徒所發動,因著他們的帶領,大使命接續落在信徒身上。

  兩個馬利亞又害怕又驚喜,趕忙跑去報信給耶穌的門徒。途中她們遇見了復活的主,耶穌跟她們說:「願你們平安!」兩個馬利亞就抱住耶穌的腳,清心敬拜祂。耶穌再次提點她們要告訴祂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祂並且加強語氣,說他們在加利利必看見祂。在這裡,耶穌並沒有用「門徒」,卻用了「弟兄」來形容祂的門徒,這顯明一個門徒群體應是一個親密的群體,就像一個家。這個門徒群體必須有信心才能往加利利去,因為門徒仍是害怕的,他們還摸不清耶穌復活的事。若沒有信心,他們斷不會到耶穌約定的山上去。這個往山上去的信心,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信心使門徒對主耶穌的復活滿有把握,何況還有兩個馬利亞的見證作為憑據,不是無中生有。這種信心是跟耶穌建立了深入的關係後,才能帶動出來的;沒有親身的經歷,沒有理智的認同,沒有勇敢的第一步,信心是不能一朝一夕變得成熟。門徒跟隨耶穌三年之久,才有這種坦然的信心往加利利去,他們對耶穌的信心在這裡可說達至一個高峰。

  我們對神的信心又怎樣呢?在屬靈旅程上,我們的信心能面對多少考驗?有甚麼是我們要更加努力去學習,好讓「浸神」成為一個更有信心的群體?

二、敬拜

  第17節:「他們見了耶穌就拜祂。」

  當門徒憑信心上到加利利山,他們一看見耶穌就拜祂。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感性流露,同時也是一個理性的回應。從感性的角度看,門徒並不明白耶穌如何復活,更不了解祂復活後的去向,亦不知道日後如何面對把祂釘十字架的祭司長和長老。門徒只知道在他們心靈裡有一種失落和無方向的虛空,而在看見耶穌後,這種虛空就完全被打破,取而代之是一種無比的喜樂。這種失而復得的喜樂,推動他們自然而然投入一種極終的敬拜。雖然聖經沒有用任何形容詞來描寫他們如何敬拜,我們可以想像到他們的敬拜並不次於他們被耶穌呼召時那一種敬拜(路五1-11)。

  從理性的角度看,門徒此刻亦自然想到耶穌昔日很多的教導;雖然門徒還未能明白祂所有的教導,他們卻是親身經歷了耶穌有關祂復活的教導——因為復活的主就站在他們面前!對耶穌來說,這種發自心靈和誠實的敬拜是必需的,若沒有這種認定復活主的敬拜,門徒就不能真真正正稱耶穌為他們的主;若沒有認定耶穌是他們的主,門徒又如何能從耶穌領受大使命呢?

  敬拜是宣教的動力,因為從我們的敬拜流露出我們對神的敬畏和順服。一個重視敬拜的群體,才會是一個對宣教有承擔的群體,因為只有以敬畏的心在神跟前俯伏敬拜,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我們與神的關係,感受到神對世界未得之民的大愛和憂傷,亦明白神交與我們的重大使命。我們這個門徒群體,是用我們從敬拜得來的動力和熱誠,帶領其他人歸主,使他們不單得著救恩,更成為以耶穌為生命的主宰、以心靈誠實敬拜的門徒。這個「作主門徒→敬拜→宣教→使他人作主門徒」的原理,就是耶穌基督大使命的基礎。

  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時,門徒立刻敬拜祂。然而,有些門徒仍然有疑惑之心。這表示他們的信心比別人差嗎?不一定是。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的心路歷程都不一樣,信心的成長和學習有不同階段,有時快亦有時慢,有時深亦有時淺,最重要是我們真正走在神的窄路上,真正一起走路。但願我們因此得著提醒:在一個群體裡,我們須要在聖靈的引領下,以基督捨己的愛互相補足、互相扶持,因為「身上肢體人以為輭弱的,更是不可少的」(林前十二22)。我相信有信心的門徒能透過敬拜幫助有疑惑的門徒去成長。耶穌並沒有因為有些門徒心存疑惑,就不將大使命託付他們,祂反而主動去到十一個門徒當中,向他們清楚講說甚麼是他們將要共同承擔的大使命。

  所以,在「浸神」這個門徒群體中,我們必須認定耶穌是我們的主,這並非單單個人認定就足夠,因為大使命乃是耶穌交與祂門徒一起去承擔的使命和責任。要一起去承擔大使命,我們就要一起好好學習敬拜的功課,學習這種認定耶穌是主的敬拜。

三、遵守

  第20節:「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大使命之中的主動詞,不是「去」外邦傳福音,而是「使〔萬民〕作門徒」?。「去」是一個主要動詞的分詞,是指當我們去到一個地方,或無論我們去到哪一方。「使〔萬民〕作門徒」是主動詞,所以宣教的根基是使萬民作主門徒(make disciples),而不是去(going)。當然若不主動積極地出去,我們便沒有使萬民作主門徒的機會,故此「去」和「作主門徒」是不應區分得過於清楚。

  因此,根據以上的理解,宣教或大使命的實踐是由一個有信心、獻上真實敬拜的門徒群體所帶動的,為的是使其他群體成為主的門徒群體。這些門徒群體的特質,不單包含施浸和教導,更包含「遵守」神的教訓。一個門徒群體若沒有遵守神的教訓,無論是由誰來施浸和用甚麼方法來施浸,都是沒有宣教動力的。這好比無論由哪一個好老師施教,無論教一些如何高深的學問和智慧,若沒有遵守和踐行所教導的,又有何益處呢?

  在希臘原文,「門徒」和「學習」兩字的字根是一樣的,所以門徒本應就是學徒,要有積極學師的實踐,而「遵守」自然是一個門徒的特質。事實上,無論在舊約或新約聖經之中,「遵守」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例如在舊約裡,耶和華對以色列的要求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必須世世代代遵守祂的約(創十七9)。新約也記載耶穌對信祂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約八31)。因此,我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雅一22)。

  要別人「遵守」神的教訓,並非單單去教導就完事,卻是要經過細心的教導,才可以使他人明白、接受和實踐。所以大使命不僅是傳福音,亦要盡心盡力建立一個「遵守」神教訓的門徒群體。若要門徒群體遵守神的教訓並經歷生命的改變,就必須先有傳遞者的門徒生命力和委身。

  可是,有些宣教團體似乎只以別人信主為目的。例如他們到一個未認識主的群體裡,藉著播放《耶穌傳》來做佈道的工作;當有人決志,他們便以為完成了工作,又轉去另一地方繼續佈道。到他們發表報告時,就高興地數算帶領了多少人決志信主。不過,這決非完成大使命的方式。宣教團體要有一個認真而整全的宣教策略,要更多深入群體裡,用聖經和生命一起去教導,才可以使人遵守神的教訓。

  耶穌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若我們挪去「遵守」這個動詞,句子讀來尚可以通順,但這卻不是大使命。教導別人並不太困難,但教導別人遵守,是要有智慧和靈力才能成事。同樣,「浸神」的老師不單教授不同的科目,更要用心力和身教來傳遞知識,務使學生的生命得著主的轉化更新,師生能一起去建立一個遵守神教訓的群體。

  怎樣才是「大使命門徒群體」呢?門徒必定要有活潑的信心,有靈裡清心的敬拜,也有遵守神教訓的實踐。若「浸神」這個門徒群體擁有這些特質,我們便是神所喜悅的,而且我們眾門徒就能以基督的心為心,更明白和忠心於以天父為念的事工。

相關文章

在限制中經歷恩典

辜偉雄 道學碩士 偉雄與妻子淑貞、女兒巧如、兒子展如   感謝神引領我回應呼召,在人生的「中場」進入「浸神」接受裝備,讓我經歷一生難忘的三年,也在進入人生下半場時,揭開了精彩的新一頁,這全是神豐富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