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博士學位課程 從醞釀到誕生

三博士的分享

經過了三年多的醞釀和籌備,本院將於2012-13學年春季推出神學博士學位課程。「博士課程籌委會」三位成員鄧紹光博士、黃福光博士、曾思瀚博士接受了《院訊》訪問,與讀者分享博士課程的籌備經過,還有它背後的構思、期盼與承擔……

問: 本院的博士課程是甚麼時候開始醞釀的?籌備工作順利嗎?
鄧: 曹院長2009年就職時,已開始有這構思。後來在教務會議和老師退修會上,院長和老師團隊曾就開辦博士課程一再交流意見。跟著在2011年2月的「鑽禧感恩崇拜」上,院長分享學院的未來發展時,也提到學院將開設博士學位課程。今年年初,他看到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成立了「博士課程籌委會」,正式著手籌備工作。因為籌備工作開展前有一段醞釀期,大家對不少重點已有了共識,所以籌委會的商討過程相當順利。籌委會呈交了建議書後,再經過教務會議深入商討,整個神學博士課程的設計便大體擬定。
曾: 我們開會前做了大量關於課程設計的研究,這些準備工夫也讓我們的會議更有果效。另外,我們三人有不同背景,受過英、美不同形式的研究院教育,而院長受過的美式教育也與我們的不一樣,曾與我們就彼此的經驗交流看法,一起思考各種形式的優點和弱點。最後,籌委會認為應結合英、美和歐洲式的研究院訓練,務求各取其長,讓我們的課程設計能幫助博士生發掘本身的潛質,在學問探求上建立扎實的工夫。
問: 學院期望收錄怎樣的博士生?
黃: 申請者必須有美好的靈性和品性,並且取得道學碩士(MDiv)及神學碩士(ThM)學位,其中ThM的平均積點(GPA)要高達3.75。學院定下這個門檻,是要確定每個博士生必須有委身服侍主的心志,而且學業成績優良,有能力在神學的範疇進深研究。我相信對申請者而言,這將是一個很具挑戰性的課程。還有,另一個必須達至的基本要求,是在考學位資格甄別試之前,學生須通過德文或法文的翻譯試,這表示學院要求學生對英文以外的另一歐洲語言有一定的掌握。
曾: 學習另一歐洲語言,也是歐美大學對博士生的基本要求,並非我們故意加設關卡。我們相信外語的訓練可以拓闊學生的視野,有助裝備他們成為有全球性視野、能面對全球性挑戰的下一代學者。
問: 學院為甚麼投放人力物力去栽培博士生?背後有甚麼理念和承擔?
鄧: 正如曹院長再三強調,「浸神」開設博士課程的目的,並非只訓練成績最耀目的學生,也不是要成為一間多生產的「博士工廠」;我們卻是珍惜一些有學術潛質的學生,很希望透過這個博士課程的設計,幫助他們發掘潛質,讓他們有機會長遠發展這些能力和恩賜。
曾: 香港本土的神學院是否已訓練了許多有演講和研寫能力的學者呢?倘若不是,是否代表這地方仍有學術發展的空間?香港這個擁有言論自由的社會,是亞洲一片很特別的地土,在這樣的環境研讀神學,會比許多地方優勝。我覺得學院應作出嘗試,努力在本土栽培下一代學者,以免下一代人才缺乏,未能回應教會、社會和神學界的需要。
黃: 我知道有些學生因為家庭緣故或各樣因素,未能到外國進修神學。香港已有一些神學院設有博士課程,而「浸神」須要思考的是:在這重要的栽培工作上,我們是否可以有所貢獻?既然答案是正面的,這一刻學院是有能力作出貢獻,我們就很值得嘗試,踏出新的一步。
曾: 本院一些優秀的學生也有基於這類家庭原因,未能到海外進修博士課程。既然「有才可培」,為何我們不去培育呢?何況他們已熟習了母校的環境,也對老師有信心。
鄧: 每所設有博士課程的神學院,都會因應老師的專長,收錄一些期望在相同領域有所探求的博士生。不同的神學院往往專精於不同範疇,而「浸神」專精的範疇,與香港其他神學院的不一樣。從這角度看,「浸神」的老師固然可以有所貢獻,按自己的專長指導一些博士生作相同領域的研究。我相信另一重要條件是圖書館資源,學院的圖書館近數年尤其發展得很好,藏書量是本港神學院之冠,足以對應博士生的研究需要。
問: 博士課程快將開辦,你們有甚麼期望和感受呢?
曾: 院長近年推動老師作跨科際的研究和對話(crossover),這讓老師的專長擴闊了,更有能力指導將來的博士生作多元、多領域的研究。我覺得crossover正好讓老師作好準備,迎接新課程所帶來的新挑戰。另外,我們三人能在籌委會一起同工,在思考過程中又有許多相近的看法,那是很美好的。我期望這課程培育的新一代學者能有突破,對華人神學界有所貢獻。我尤其著重學生的創意,不希望他們的創意遜色於西方的博士生
黃: 當年我剛來學院任教時,有一次曾與曹博士一起談及學院開辦博士課程的可能性。十二多年後的今天,時機終於成熟,神真的讓「浸神」做到了,我著實感到興奮!我看到學院正踏上新里程,學院的學術程度提高了,會激發老師更努力投入研寫,也推動校園裡整體的學習和學術氛圍。
鄧: 一個教育機構必須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才可以開設博士課程。現時我們校內許多老師已任教超過十年,有一定的教學和指導學生的經驗,也累積了不少的研究和寫作。老師已進入成熟階段,學院在這時候開設博士班,自然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我期望這個高水平對校內學生有良性的推動,即使他們不一定繼續進修,也會有不一樣的眼界和學術氛圍,使學院整體的發展可以前進再前進。
問: 博士生畢業後可以有哪些事奉方向?他們可以對應哪些需要?
黃: 以聖經科的神學博士為例,他們畢業後既可以投身神學教育,亦可以在教會參與牧養工作。在外國,有不少神學博士是在教會服侍的。就香港的情況而言,我覺得神學博士也可受聘於中、大型堂會,或信徒普遍有較高學歷的教會,他們的學識和恩賜將有助教會加強聖經和信仰的教導,讓教會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鄧: 很多基督教機構也需要一些高學歷的同工參與服侍,以推動事工的發展。外國有不少機構,特別是基督教出版社,會邀請有博士學位的信徒擔任編輯。香港雖強調文字事工,可惜負責出版書籍的編輯同工,有高學歷、有足夠能力判別文稿優劣的卻不多。其他機構也有同樣的需要,若領導層的同工有扎實的聖經基礎、具深度的神學視野,會對異象分享和事工發展有不少幫助。我期望「浸神」所培育的神學博士,將來可以在這些層面發揮作用。
曾: 香港沒有足夠的神學博士去做一些有意義的研寫工作,讓基督教的信仰可以在華人社會中發聲。雖然香港的神學研寫在東南亞有很高的水平,但可以研寫的人其實不多,他們往往一身稿債,很需要更多學者分擔工作。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地步,必須更上一層樓,培育更多新一代的學者投身神學及聖經的研究,好對教會和社會作出回應。

相關文章

回應

  近年,香港已有多所神學院陸續開辦哲學博士、教牧學博士課程,我心裡想:為何「浸神」仍遲遲未開辦博士課程呢?相信這也是不少同學、校友、教牧心裡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