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音樂事奉,質素才是關鍵!

劉永生

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教育改革風來

  近一、二十年歐美各國相繼推行教育改革,連帶深受歐美經濟、文化影響的地區,如日本、台灣,甚至香港,都有相似的運動展開。可憾的是各地推展改革,莫不經濟掛帥,以致教育理想、意念、方向、政策等之發言權和決策權大都落在操掌財經事務的大員手上。自然而然,教育理想由「培育全人」、「發展完整人格」、「尋索真、善、美」等較形而上的導向,轉而考慮受教育的人成長於當今「經濟生活無限大」的世界,應有何裝備。

  這樣,各地教育決策者自然也將資源集中在較直接、可量度的教育範疇,換句話說,精英專業(如醫藥、建築、法律等)、語文運用(留意不是指文學)、數理知識(主要涉及工商層面),以及實用的職業訓練科目(如市場學、會計、工商管理、物流策略……等),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標準教育內容。涉及人文素養、人格培育等方面的科目,如各種文、史、哲、藝術、舞蹈、音樂、體育、宗教教育等都被輕視,不是剔除於所謂「公費」支持的範圍,便只是可有可無、資源匱乏的教育「點綴品」!不錯,資源是有限的。一篇哲學論述、一首詩、一座雕像、一齣電影,都不能果腹。接受人文科目的教育,時效和成果難以測量。資源投放在實用方面,才可以「向納稅人交代」!當然,公平一點來說,學生(或說穿了,應是家長和其子弟)其實一樣因未來就業的考量,而要為上述這種教育氣候提供能量。

輕視人的藝術學習能力?

  在我們基督教會中,基本上也有相類似的情況。藝術教育?我們生於所謂「現代世界」〔按:社會學家告訴我們,「現代世界」其中一個特徵,是宗教、政治、教育、經濟等社會行為,已由相融合的形態轉化成各自獨立的制度(institution)〕,多少會期望學校教育制度可生產音樂家、文學家、舞者、畫家等供教會之用,讓我們坐享其成,向上主奉獻最美好的音樂、建築、畫作、詩詞文學……。殊不知,在大部分人(基督徒這方面也無免疫力!)缺乏由人文素養培養出來的辨識力的處境下,流行文化、「速食主義」等已俘虜了「現代世界」!

  舉例來說,以前美國公立學校大都要求學生參加樂隊、合唱團、啦啦隊、田徑隊、球隊、美術班、辯論隊等組織,作為必修人文學科,否則不能畢業。當時普通一個中學生,很可能是籃球隊的隊員,同時又是管樂隊的小號手,而且其畫作也入選學校周年美術展;這學生也在所屬教會參加詩班,還在聖誕節聖樂崇拜負責吹奏序曲,就連崇拜程序單的封面剛好也是其設計的。但時移勢易,今日即使像美國這號稱教育先進的國家,年青一代竟大多讀不懂五線樂譜,其他藝術、人文科目訓練的短缺亦不在話下。無怪在美國教會中,一些需要通基本樂理、懂五線譜的音樂團隊(如混聲合唱團隊、管弦樂團等)漸漸式微。影響所及,就連號稱有最多會員教會及會友人數的大宗派,也因銷路問題,關閉已運作了幾十年的合唱出版部門(只留下一個較細小的部門,繼續為數量不多的中年至耆老級詩班定期出版合唱資料)。

  今天愈來愈多教會改變了聚會的唱詩模式,大家不再用印有四聲部五線譜的聖詩集來唱詩,而是倒退到較早期音樂教育未普及的時代,像以前那樣只提供歌詞給會眾唱頌。(諷刺地,這種倒退卻是以當代「高科技」的電腦投影機來實施!)無獨有偶,香港的社會和教會也像跟著歐美社會和教會的腳步!請饒恕我直言個人感受:這種做法是在否認人擁有上主所賜的悟性,是在輕視人的藝術學習能力,是在削弱能讀譜的人唱詩經驗的完整性!

* * * * * * * * * * * * * * * * * *

  說了一大堆令人喪氣的話,究竟是否只有認命,嘆世界大勢之不可逆?似乎不一定這樣悲觀,畢竟有些場景帶來了更多面景象,令我思緒起伏。以下略舉數例:

一、香港學校音樂節、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考試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每年2、3月,香港都舉行學校音樂節比賽,數以萬計(近年已上升至超過十萬!)人次的中、小學生,以個人或團體形式,參加成百上千項中、西樂賽事,或奏或唱,好不熱鬧。我有幸出席了好幾年合唱比賽總決賽,親身見證被海外評判譽為「世界級」的中、小學合唱團施展渾身解數,透過超凡的美妙歌聲,將比賽場地的時空轉移,像到了古老肅穆的大教堂,或綠意盎然的森林,或浪濤翻天的怒海,或崇山峻嶺,或遼闊草原,總之是使在場者身、心、靈都浸沉在美之中!據我觀察,這些合唱團竟全無例外均來自基督教會興辦的學校。

  另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多年來將各類音樂資格考試帶到全世界,接受各地的人投考,某種意義上是英國人文、藝術教育的出口「生意」,因考試費用高昂,不斷為英國帶來極大的國際「貿易營運」盈利。香港可能由於曾是英國殖民地,竟連年成為全球最多人報考的地區。

  若就青少年人投報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考試的人數、學校音樂節的參賽人數均不斷創新高、破記錄,所表現的水準之高,及此等人當中基督徒數量之多而言,香港各教會理應有不少具質素的音樂人接棒,繼續投身於音樂事奉。但事實並非如此!因不少在中、小學階段習樂的人,在今天教會的音樂潮流中找不到崗位,亦有不少精英根本在中學階段已往外國升學;另外即使他們一直留在香港,在所參與的教會中亦難找到同路人,或難覓得音樂事奉崗位。(這是我親身的觀察和經驗:已有太多教會的音樂事奉崗位由未受過較正式訓練的人站了;有些對音樂訓練比較認真的年青人,不約而同為教會音樂團隊的水平差劣而驚訝,也為之卻步!)

二、教牧持續教育

  最近我有機會在本院「教牧持續教育中心」擔任導師,講授「音樂導賞:這才是現代聖樂」一科。參加者彼此認識和講述對課程內容的期望時,都提到一些疑問,例如怎樣將「現代」與「傳統」的聖詩融會在崇拜聚會中?應以甚麼原則選擇唱頌的詩歌?我不無故意地引導他們轉而思考:究竟何謂「現代」或「傳統」?怎樣才算是「聖詩」?「敬拜」究竟是指甚麼?這些經驗讓我更肯定,很多教牧、長執和教會的音樂事奉領袖都有需要進一步釐清一些基本觀念。

三、大專聖樂事工

  五十年前(1963年),浸會書院(今浸會大學)成立了合唱團,人數增加得很快,沒多久便分拆為合唱團、女聲合唱團、基督徒詩班三組。其中的基督徒詩班,專由有志以聖樂事奉上主、傳揚福音的成員組成。這樣一直到2000年,全港大專院校已有超過十所,但仍只得浸會大學有基督徒聖樂團隊。

  不過,浸會大學基督徒詩班在2000年度的職員會,定了一個中、長期計畫:要將「基督徒音樂團隊」這種學習事奉形式介紹給全港大專院校!在其後大約短短十年,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竟改變了全港大專院校基督徒學生組織的生態;由籌備到推動,於2004年開始,理工大學(2004年)、嶺南大學(2006年)、香港大學(2006年)、教育學院(2007年)、中文大學(2008年)、城市大學(2008年)、公開大學(2009年)、樹仁大學(2011年)相繼成立基督徒詩班,其中浸會大學和理工大學更分別於2006年及2009年另外組成了基督徒樂隊。現在,這超過十個團隊有超過四百名成員,他們來自不同教會、就讀不同院校、主修各種專業學系,但有一共同意願,就是透過音樂作見證,服侍校內校外的人群,也在社會發揮為光為鹽的作用。

  過去十多年,在流行文化一統天下的香港社會,平均二十歲左右的一代又一代,可說是成長於斯的典型年青人。各教會為「招呼」他們,惟恐未能遂其所願所好,逐漸一味以流行文化(當然包括音樂,或所謂「敬拜」,其實是唱詩的方式)來包裝聚會,以迎合他們。但這些在各大專院校的基督徒詩班和樂隊成員,同樣是這種「界別」的年青人,卻在比較嚴肅、認真的合唱與合奏音樂中,發現差不多已被教會遺忘的另一個音樂世界——音樂的眾多組成元素,如和聲(harmony)、音色(timbre)、形式(form)、質感(texture)、力度(dynamic)、步韻(meter)、速度(tempo)、節奏(rhythm)、調式(tuning)、詞曲互動(interaction between music and text)……等,在大部分人只留意旋律(melody)的情形下,重新被引入他們的心靈!換句話說,我們其實用不著憂慮年青一代的胃納。美好、有質素的事物,用不著憂心「市場」反應,通俗的說法是「唔怕貨比貨,最怕唔識貨」!

* * * * * * * * * * * * * * * * * *

熟悉等於淺白?

  回到今天,很多基督徒一面說嚴肅音樂(serious music,或所謂正統音樂、古典音樂)沉悶或難度高,或自嘲為「音樂盲」,但一面喜歡整天掛著「隨身聽」的耳機,或大唱卡拉OK,甚或去學一下爵士鼓,參加一下讚美樂隊,去看看「敬拜讚美會」——「唉!說到底,音樂嘛,還是喜歡的!」

  我覺得這種現象背後有潛在的現象!流行或潮流文化統治的大眾傳媒,以洗腦式的播放主宰了大部分人所接受的「人文素養課程」內容。久之,以音樂為例,我們不自覺地判斷常聽到的聲響效果(這當然指流行音樂為主)是平易近人和淺白的,而少機會接觸的(如所謂古典音樂)便是深奧莫名和難學的!但若仔細看兩類歌曲(此處姑且用這種最普遍卻不見得精準的分類方法)的樂譜,真正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很多流行風格的樂曲難度一點不比古典樂曲低(較直接的說,就是各種風格的音樂都有難有易);真正的分別,是我們對熟悉的事物會覺得容易掌握。

質素才是關鍵

  我常與一位參與音樂事奉的前輩討論、甚或爭論:究竟大部分信徒自稱難以吸收或接受那些基本工要求較嚴格的音樂,是基於人的素質問題,是學習環境轉變的問題,是潮流的問題,是教學法的問題,是推廣介紹的問題,還是音樂領袖(或所謂「把關人」)個人口味、視野、經歷、信心和異象的問題?可能這樣子爭論不會有甚麼結果。我們經常聽人說:「我沒有藝術 / 音樂細胞!」不過我有一發現,就是美(作為藝術最起碼之條件)本身能感動人,這是無論有沒有所謂「音樂細胞」的人都能體會的!就以合唱音樂為例,聲線、協調、音準、節奏、和音、力度、平衡、吐字、情感表達等方面都達到一定藝術水平的真誠獻唱,是任何人都會欣賞的;相反,上面所提及那種「我沒有音樂細胞,不懂欣賞!」的講法,只會在唱得不太好的時候才聽到的!常常有人批評教會詩班獻唱像在表演;我會說,若我們真正唱得好,便能將詞曲整體信息傳達,不致令獻唱「淪為」表演。所以,我覺得歸根究底,質素,或事奉質素,才是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