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家主.重聚

趙崇健

道學碩士三年級

這是崇健的第二篇講章,他願意在第一次講道以外再走「第二里路」,也在早會一個「音樂與崇拜工作坊」負責講道,宣講一篇與畢業班同學互相勉勵的信息。

經文:可十四22-25

「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了福,就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的那日子。』」

從三個角度看逾越節晚餐

  弟兄姊妹,人生有些事情是我們忘記不了的,因為它們像雕刻那樣刻在心裡,成為我們的回憶。在2005年7月一個下午,我身處英國曼徹斯特的火車站,那時完成了碩士課程,準備坐火車到機場,再飛回香港。朋友前來火車站送行,這班朋友雖然只相識一年多,但因為朝夕相對,互相照顧,彼此的情誼就漸漸建立起來。我們來自不同國家,將來不一定有機會重聚,所以這次火車站的離別,我至今仍忘不了。在你心裡,有沒有一些離別留給你極其深刻的印象呢?

  回想耶穌的故事,我們發覺祂同樣經歷過跟身邊的人離別。馬可福音自第八章就開始鋪排耶穌的死。在八、九、十章,耶穌三次向門徒預告自己將要被殺害;接著十一、十二章記載,耶穌在耶路撒冷先後受到祭司長、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和文士挑戰。到十四章1節,馬可記述:「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麼用詭計捉拿耶穌,殺他。」他們再不是想法子挑戰耶穌,而是想法子殺害耶穌。馬可的鋪排是:首先耶穌預告自己將要被害,接著是祭司長和文士想謀害耶穌,然後是猶大願意出賣耶穌。這讓我們感到山雨欲來,耶穌受害這件大事快將發生。

  但是,這件大事來臨之前,馬可竟然加入了一段看似十分平靜的小插曲。這段小插曲是:耶穌和門徒一起分享逾越節的晚餐。在耶穌被賣之前,馬可加插這個逾越節晚餐的故事,到底有甚麼意義呢?今日,我們嘗試從三個角度去看這頓晚餐。

我們的家人

  第一個角度是耶穌與門徒的關係。第12節說:「門徒對耶穌說:『你吃逾越節的筵席要我們往哪裡去預備呢?』」接著在第16節,門徒就照耶穌的吩咐去預備逾越節晚餐。在17節,他們就聚在一起,一同享用逾越節的晚餐。對於猶太人,逾越節有很深很深的意義。在逾越節,猶太人會一家相聚,一起享用晚餐。父親會教導他的孩子,講述上帝如何拯救以色列人,使他們不再作奴隸。所以,逾越節是一家相聚、一同記念上帝拯救猶太人這段事蹟的一個節日。不過,剛才的經文讓我們看到,耶穌竟然跟門徒一同過逾越節。耶穌跟門徒的關係究竟發展到甚麼地步,以致耶穌與門徒一同過逾越節呢?

  我們知道,耶穌與門徒已相處了三年。第一章記述耶穌呼召雅各、約翰、西門和安得烈;三章14節記載:「耶穌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可見從第三章開始,耶穌和門徒是時常在一起的。這三年他們朝夕相對,互相照顧,還一起有許多許多經歷。例如:門徒看見耶穌平靜風浪,接著又見祂在海上行走;看見耶穌餵飽五千人,接著又見祂餵飽四千人;在伯賽大看見耶穌醫好一個瞎子,接著在耶利哥又見祂醫好另一瞎子……。他們豈能忘記這些經歷呢?這一天一天的經歷、一片一片的回憶,讓耶穌與門徒的關係逐步發展到像一家人那樣親密。

  弟兄姊妹,蒙耶穌呼召、一起生活了三年的,除了當日的十二門徒之外,還有我們這班快將畢業的神學生。在三年或四年的時間裡,我們其實有許多經歷——有同學的小孩出生,我們碩士班就有「兩仔兩女」出生,一共四個!在「講道法」的課堂裡,有同學在講道前擔心到哭了出來。面對希臘文考試這個人生大難關,有同學同心合意禱告,求上帝憐憫我們,也叫老師憐恤我們。又有同學生病,又有同學受傷坐輪椅。還有同學搬屋、有同學準備買屋、有同學的家遭爆竊……。弟兄姊妹,我們已經一齊走過一段路。我們由三年前的客客氣氣,變成今日的鬧哄哄。一天一天的生活,一點一滴的經歷,一段一段的回憶,讓彼此的關係已不單是同學或老師,我們更是一家人!

我們的家主

  接著,第二個角度是耶穌在這個家的角色。第17節講述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準備吃逾越節晚餐。第22節細述耶穌在晚餐時的一些舉動:首先「拿起」餅來,接著「祝謝」,又將餅「擘開」和「遞給」門徒,並且吩咐門徒:「你們拿著吃。」在猶太家庭吃逾越節晚餐時,只有一個人會有耶穌的舉動,大家猜是誰呢?就是一個家庭的父親,即家主。馬可的記述讓我們看到,耶穌像家主一樣帶領逾越節的晚餐,而門徒就像家庭成員一樣,跟隨耶穌的帶領。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然後拿起葡萄汁祝謝,門徒亦喝了。祂又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在這裡,耶穌用餅代表祂的身體,用葡萄汁代表祂的血,並願意與門徒分享自己的身體和血。可見耶穌不是普通的家主,祂是為了家人願意獻出自己的一個家主!正因耶穌不是普通的家主,他們的家亦不是普通的家。那麼,耶穌和門徒這個不普通的家庭,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家呢?

  剛才我們說過,門徒跟耶穌有過許多經歷,讓他們像一家人那樣親密,對嗎?確實如此,這個家曾有很多美好的經歷,但其實他們亦同時有一些負面的經歷。第十章記述,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雅各和約翰曾求耶穌,讓他們將來可以坐在祂左右兩邊。其餘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雅各、約翰。原來十二個門徒之間曾互相爭競、互相惱怒。相似的情況也記載於前面第九章,在迦百農一間屋裡,耶穌問門徒:「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原來門徒在路上爭論誰是最大,所以無人敢回答耶穌的問題。再看十四章的逾越節晚餐,我們卻發現,即使門徒之間曾有嫌隙,他們仍像一家人那樣享用逾越節晚餐。或許一個理想的家不是從來沒有摩擦、沒有矛盾;一個理想的家是即使曾有摩擦、矛盾、嫌隙,仍然互相接納,坐在一起吃飯!

  弟兄姊妹,這三、四年我們在學院裡一起生活,摩擦呀、矛盾呀、嫌隙呀,總難避免,我們或者曾惱怒別人或被別人惱怒,甚至有過爭競的時候。門徒這個家也曾有惱怒和爭競,但耶穌仍願意接納這個家,更為這個家獻出自己。我們作為家人的,有耶穌這樣一位家主,難道我們仍然不願獻出自己,接納一些曾經跟我們有嫌隙的家人嗎?若我們尚且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我們還可以愛那位看不見的上帝嗎?耶穌和門徒這個家不是一個普通的家,因為耶穌是一位願意獻出自己和接納家人的家主。

家的重聚

  第三個角度是這個家的重聚。逾越節晚餐之後,故事急轉直下,耶穌預言門徒將分散,還預言彼得將三次不認祂。故事的發展一如耶穌所言,在十四章50節,馬可記述:「門徒都離開祂,逃走了。」來到這一點,耶穌跟門徒分離了,三年的師徒關係彷彿到達終點。

  但故事不是這樣完結,而馬可早就為了將來的事加上兩處伏筆。第一伏筆在第25節,耶穌在吃逾越節晚餐時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國裡喝新的那日子。」耶穌表明在將來那日子,祂會喝新的葡萄汁。第二伏筆在第28節,耶穌曾在橄欖山上跟門徒說:「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祂說明門徒會在加利利再見到祂。

  在十六章7節,經文記述一個身穿白袍的少年人跟抹大拉的馬利亞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從故事的發展,我們知道:耶穌被捕、耶穌被殺、門徒的分散都不是故事的結局;結局是在將來——耶穌和門徒在加利利再見,像一家人相聚。耶穌與門徒在逾越節晚餐後的離別,沒有叫這個家永永遠遠離別。相反,這次離別是讓這個家將來有重聚的機會。

  我是畢業班的同學,我們畢業班快要離開神學院,跟老師、同學、同工離別。不過,我們今次離別是暫時的,並非永遠的。在我們分散到不同地方事奉之後,我們不會成為陌路人。在將來,我們仍是在主耶穌裡的一家人,我們仍然願意、亦會繼續互相支持。所以,今次的離別,並不是我們這個故事的結局,反而讓我們的故事在將來有一個重聚的機會。在將來,我們可以緬懷一同經歷過的事情,也在事奉的路途上彼此守望。

結語

  最後,讓我們作一個總結。「家人‧家主‧重聚」是今日的主題,意思就是:第一,我們是一家人;等二,耶穌是我們的家主;第三,我們這個家是將會重聚的。那麼,今日的信息可以怎樣應用呢?讓我跟大家簡單分享三點應用。

  首先,我們是一家人,對嗎?一家人是要一同吃飯。耶穌和門徒在逾越節一起食飯;香港人在新年、中秋、冬至、父親節、母親節,都會整家人一同食飯。弟兄姊妹,我們既是一家人,就要多一起吃飯。今日,就讓我們相約老師和同學一同吃飯!我們不要單記掛著讀書、事奉,同伴也是很緊要的,對嗎?

  其次,耶穌是我們的家主,祂把自己獻給家人。所以,我們作為家人的,也要學習家主那樣獻出自己。這裡讓我提出一個簡單的建議:我們要學習多關心人、問候人。一句問候的說話,對於一個需要別人關心的人,可以有很大幫助。一句問候的說話,幫助我們知道同學的景況,教導我們如何為同學禱告。所以,讓我們一同獻出自己!多問候身邊的人,彼此代禱,好嗎?

  第三,我們作為一家人,將來是會重聚的!今日的離別不用感到不捨,將來畢業之後,我們仍可以多相約吃飯、多點彼此關懷和問候。讓我們珍惜這班同路人,在畢業之後,我們重聚、再重聚、再重聚,直等到祂來。盼望主使用今日的信息鼓勵眾同學,特別是鼓勵畢業班同學,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