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神」的早會——集體敬拜與屬靈操練
早會是我們這個信仰群體的集體敬拜,是屬靈操練、靈命建立的一部分。
神學院承接著兩個傳統:一方面我們作為神學教育機構,承接著學術的傳統,要讓學生在聖經及神學知識上扎穩根基,接受傳道職事的多重操練與裝備;另一方面我們也承接著基督教會的修道傳統,很著重整個群體的品格和屬靈生命的培育,而早會就是整個群體的敬拜和屬靈操練的一種具體呈現。
學院的早會每週三次,逢週二至週四上午十時至十一時舉行,每年上、下學期(即秋季、春季學期)共有約八十多次早會。自2009年起,學院切實執行全時間學生必須出席早會的規定。感謝神的帶領,這幾年的早會不單出席率持續上升,而且氣氛愈來愈好,大家在早會裡都能感受到整個群體的融合和投入。
早會內容豐富而多樣化,各種各樣的元素相間交錯,日復日培育了我們的神學生,讓我們成為一個敬拜群體,有一起操練靈命、敬拜頌讚的美好時刻。此外,學院編排每個學生輪流擔任台上的主席、領詩,有些還擔任司琴、傳譯、領禱;早會這些彼此服侍的時刻,也讓學生在事奉上得著鍛鍊的機會。
院長的開學訓勉
一連串的早會始於每學年的開學日。院長在上、下學期的首個早會都會宣講信息,他每每以新學年的前進路向和重點為題,在開學日勉勵全院師生及同工。
院長今學年的開學訓勉,講題為「寬恕的群體」。
開學學術講座在新學年第二天早會舉行,每年均由本院老師主講。今學年由院牧、實習主任兼實用神學講師林國彬牧師主講:「過渡、轉化、群體:師徒關係的屬靈觀」。
全院祈禱會
五年前,學院開始將全院祈禱會提前於新學年第三天的早會舉行。我們刻意「衝前」禱告,是因為我們期望全院師生、同工一起以禱告開始新學年,祈求恩主的帥領和教導。
全院祈禱會近年增加至全年四次,在上、下學期初舉行的兩次,由院牧籌備;其餘兩次在上、下學期中舉行,由學生會靈修部籌備。全院祈禱會一般設有主題,我們在當中默想神的話語,學習以禱告彼此服侍,並且為學院和教會守望,也為社會及世界的需要代求。除了全院祈禱會,每週的週四早會還特別有一段分組禱告的時段。學院著力加強學生的禱告操練,盼望學生在禱告生活中被建立和陶造。
老師的宣講
老師的宣講是早會必不可少的部分,學院編排各學科的老師在每學期宣講一次,一學年共宣講兩次。每位老師除了在課堂內牧養學生,在課堂外作學生的靈命導師以外,還透過早會的宣講牧養學生。藉著這些宣講,老師之間也能互相切磋、彼此牧養。
「浸神」強調生命的宣講,勉勵學生要作一個盡心承擔宣講職事的傳道者;老師的宣講正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體會如何作忠信的宣講者,忠信地傳遞神的話語。
新同學的蒙召見證分享
在上學期開始不久,我們便編排新同學相繼在早會分享蒙召見證。新同學的蒙召見證不但有助彼此認識,更進一步讓大家知道他們的生命故事;這些寶貴的生命故事講述了神在新同學身上的作為和引領,是群體故事的一部分。
在這些早會裡,學院每次安排三名新同學先後分享蒙召見證,然後由一位老師領禱,帶領全院師生一起為當日分享的同學禱告。神往往透過新同學的故事分享,使分享者重溫神的呼召;神也透過這些蒙召見證觸動其他同學的心,讓各人有機會在奉獻路上作出反思,重尋自己的足跡。
音樂崇拜工作坊
每學年約有四次音樂崇拜工作坊,它讓一群修讀「崇拜工作坊」的畢業班同學可以學習設計和帶領一個完整的崇拜,在早會之中實踐所學。同學分為幾組,分別籌劃和負責一個崇拜的所有程序,而崇拜的宣講者也是畢業班同學。
我們在這些由同學設計的早會一起敬拜神,而有不同教會背景的同學也透過各個音樂崇拜工作坊,有機會對崇拜的意義與設計有更深思考,可以在實踐中汲取經驗、互相砥礪。
畢業講道
在2009-10學年,學院開始在早會恢復「畢業講道」,給應屆畢業同學一個宣講的機會和操練,讓他們在當中得著鼓勵及提醒。這些「畢業講道」常叫人感恩和感動,因為同學的整體表現很不錯,各人都盡心盡力去宣講神的話,而學院整個群體也很支持他們。
為了給同學加一把力,每個同學在預備了講章後,都會有老師為他擔任「把關人」,細察講章在釋經和神學上有沒有偏差。在早會宣講以後,還會有老師特別走到台上,帶領大家為當日宣講的同學懇切禱告,一起把他交託給主。
早會完結後,所有出席者都會不約而同上前與宣講的同學握手,送上鼓勵和祝福。這些來自整個群體的自發性握手與擁抱,為早會留下了無數溫馨場面。
釋經講道週
釋經講道週在下學期的4月舉行,由學院一位老師連續在三個早會宣講信息。
釋經講道是一種詳細講解經文的講道方式,它歸結一段經文的中心思想,透過有效的傳遞方法宣告信息對會眾的意義。過去多年,本院不少老師相繼在釋經講道週分享信息,他們不僅向同學示範了釋經講道的技巧和方式,還引導同學細心解讀某書卷、某段落的經文,幫助大家對聖經的真理有更深領悟。
上學年的「釋經講道週」由舊約助理教授佘慶基博士主講,總題為「撒母耳記中的理想君王(彌賽亞)」。
宣教週與訪宣分享
除了一些以宣教為主題的講座及午間分享會,我們也藉著不少分享宣教事工的早會,包括一連三天舉行的宣教週,幫助師生一起認識當代宣教概況,並且對宣教的整全使命作出反思。宣教週隔年舉行,近數年的主題有「保羅的宣教神學與策略」、「浸信會宣教的反思與展望」(與浸信會週合併)、「地方教會與宣教伙伴」。
學期初還特別有「訪宣分享」的早會,讓同學一起分享暑期訪宣的體會。在另一些早會裡,同學也有機會與到訪學院的宣教士會面,得以認識各地宣教工場的需要,也為宣教士和不同國族的未得之民禱告。我們從多方面培育同學的宣教心靈,期望他們將來在任何角落、任何教會事奉,都不忘宣教的召命。
浸信會週
浸信會週在每年10月舉行,目的是幫助同學加深了解浸信會的信仰、傳統及歷史等。浸信會週也是連續三天在早會舉行,近數年的主題有「早期國內及香港浸信會領袖剪影」、「浸信會400週年:傳統的再思」、「美南差會對本地(香港)浸信會發展的貢獻(1950-1997)」、「浸信會之信仰與體制」。講員以本院老師為主,也有邀請外國的浸信會學者擔任講員。
宣教週、浸信會週、白箴士講座都是公開聚會,我們很高興與前來出席的校友、牧者及其他神學院的師生聚首,在不同課題上一起探討。這些都是同學學習交流的機會,有助他們多鍛鍊思考,加增識見。
在2012年3月的浸信會宣教週,英國愛丁堡大學神學院斯坦利博士(Dr. Brian Stanley)來港主講「浸信會宣教的反思與展望」。
白箴士講座:為期三至四天的白箴士講座是本院舉辦的重要學術講座,其中日間講座在早會舉行,晚間講座則在教會舉行。上屆的鑽禧白箴士講座由美國著名宣講學大師朗基教授(Prof. Thomas Long)主講,對宣講職事作了深入切實的探討和示範;出席者相當踴躍,早會的日間講座每天約有200位牧者出席。
學生會及畢業班
每年有數個早會由學生會籌劃,例如可讓學生會執委分享服侍體驗的「學生會交職禮」,又如讓我們在感恩節獻上感恩的「感謝日」。在學年快結束時,還有「應屆畢業生分享會」;接續是學院特別為畢業生籌備的「差遣禮暨老師臨別贈言」。無論是驪歌高唱的畢業生分享會,還是十分莊嚴的差遣禮,都帶來了許多牽動心弦的時刻。
2013年5月的差遣禮
嘉賓講員的分享與異象傳遞
學院不單透過上述的宣教週、浸信會週、白箴士講座,為同學提供一些與嘉賓講員交流的機會,亦經常邀請浸信會的牧者前來分享信息,讓同學從他們的事奉經歷學習並得著勉勵。
此外,我們也邀請來自不同機構、或有不同宗派或教會背景的講員在早會分享。上學年其中一些例子,是施達基金會總幹事陳念聰醫生曾與我們分享:「整全使命」;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李金漢博士曾分享:「商業倫理」。
今學年的一些例子,是巴拿巴基金會國際董事Dr. Patrick Sookhdeo曾分享:「在伊斯蘭脈絡下教會與宣教事工的挑戰」;宣道會大埔堂林永強主任牧師曾分享如何在教會推動祈禱事工;豐盛社企學會主席紀治興先生則分享社會企業、良心消費與信仰的踐行。
前院長韋理信博士(Dr. George Wilson)於學年初分享:「宗教教育」。
香港浸信會聯會總幹事林守光牧師剛於上月分享:「持守一生的召命」。
李金漢博士分享「商業倫理」
* * * * *
早會的內容是如此多樣化,當中有真理的宣講、異象的傳遞、神學的整合、生命的傳承,也有心靈的更新和視野的開拓。我們看重這些集體敬拜、培育靈命的早會,因為它們是主所使用的時刻,要在每個神學生的成長路、奉獻路上,留下一些不可磨滅的啟迪和訓誨。
早會——我們的“Happy Hour”
麥瑋恩(道學碩士三年級)
早上十時,進行中的課堂暫時停下來。老師和同學都離開課室,踏上直往學院禮堂的二十四級石階,穿越那雕刻著院訓的深褐色厚木門,然後在禮堂內的長椅坐下。是的,這就是逢週二、週三和週四的早上,全院師生一起停下忙碌的工作和學習,靜下來聚集敬拜上帝的早會時刻。
我們這群師生作為神學生、教授或牧師,在教會或實習工場中能夠真正專注地投入崇拜的機會不多,多半時刻我們都各有「任務」。所以,這每星期三次的早會,既是師生同聚集的群體時段,也是我們能夠全心專注於敬拜上帝的“Happy Hour”!
早會的內容相當多元化,在秋季學期,有新同學的蒙召見證分享,又有老師的宣講,接續還有外來講員的專題信息;自春季起,又會讓畢業班同學有畢業講道、設計崇拜這些「小試牛刀」的演練機會。早會除了豐富的信息外,還不時有特備節目,好像感恩節的崇拜,就讓每班同學可以走到台前,細數上帝的恩典;還有畢業班的分享會,讓同學能夠以不同方式如話劇和獻詩等,分享他們過去在學習日子的心路歷程。早會也有一些加插項目,例如院長與老師的二人對談,以輕鬆親民的方式讓同學更加認識老師和他的動向。當然,早會還有週四的禱告時刻,讓我們為各樣需要同心祈求。早會所編排的內容,使我們能切身體會在我們信仰中那種真實的多元,並那真正的合一。
這個全院參與的早會,叫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各人都有機會在不同崗位上體驗服侍,在彼此身上體現生命。同學有機會逐一在早會擔任領詩、主席,有些也擔任司琴、領禱及傳譯的工作。我們學習服侍,與來自不同背景的肢體交流合作;我們也學習被服侍,讓上帝在不同人之中所譜寫的生命故事可以豐富會眾的生命,彼此造就,塑造成一個見證著上帝與眾人同在的群體。參加了早會兩年多,我體會到我們各有恩賜,而我們要學習在各崗位的事奉上,盡心盡力把在生命裡所學、所得著的,都一一盡性、盡情地獻上。
下次來到禮堂前,願你我能看見上帝在這裡所譜寫的故事、所塑造的群體,並珍重這同來崇拜的歡樂時光。願榮耀歸於天父。
學了很寶貴的功課
吳仲賢(道學碩士三年級)今年是我在神學院學習的第三年,我已修了不少學科,看了不少書本,還寫了洋洋萬字的功課,學習了一些釋經的理論和知識。這些都是未來的傳道者不可缺少的裝備,但校園裡的學習還有其他方面,而其中一面是早會——每週三次的早會雖然不佔任何學分,卻讓我在課堂以外學了很寶貴的功課。
早上十時開始的早會,讓所有師生都放下書本、停止討論,齊集大禮堂。當我們一同唱詩歌頌,我就被主提醒:在永生神面前,我的身分是一個敬拜者。當我聆聽神的道,我就被主提醒:神何等偉大,祂縱然超越一切,卻成為肉身活於罪人之中,祂的愛、豐盛與智慧是人測不透的。在早會的時刻,我也被主提醒:作為一個受造物、一個敬拜者,我絕不可以將這超越一切的永生神放在「試管」中研究;或者說,這位上帝不是我在電腦前按著鍵盤,用洋洋萬字可以盡述的。早會這時段提醒我:讀神學是要謙卑地跪在神面前尋求指教的。
早會也像上帝滋潤大地的春雨秋雨,叫我在心靈乾涸的時候,可以從新得力。當我翻看日記,回望修讀神學後的生活,發覺自己有好幾次在面對艱難與困境時,上帝正正藉著我在早會所聆聽的道,給我許多鼓勵與安慰!
早會讓我學了很寶貴的功課。一個又一個早會,讓學院眾師生聚集頌讚上帝,思想主道,也提醒我們要一起作主的門徒,成為一個敬拜上帝的群體。
既講道也聽道的神學院
鄧紹光(基督教思想科老師)
在神學院任教這麼多年,甚少禮拜天可以無須講道只須聽道。但是也因為在神學院任教,週間的日子甚多在早會聽道的機會。
這幾年在神學院聽道,聽著不同的老師講解上帝的道,聽著不同的畢業班同學講解上帝的道,就感到自己是在一個道的群體之中生活,彼此透過講解上帝的道而互相育養生命,一起成長。
這幾年在神學院聽道,發覺愈來愈多同學坐在那裡、不少同工坐在那裡,專注用心地聽著老師和同學忠心地講解上帝的道。這個由上帝的道所生成的群體,她的生命,總好像愈來愈與眾不同。
這幾年在神學院聽道,愈發感到這是一個聽道的群體,也是一個講道的群體。神學院必須首先是一個聽道的群體,然後她才可能成為一個講道的群體。謙卑地聽道,然後內化,然後感激講道的弟兄姊妹成了上帝的出口造就自己的生命,然後謙卑地講道。
這幾年在神學院聽道,愈來愈感到在這裡的一切學習,最後都匯集到講道的牧養上面。神學院培育、訓練牧養教會的工人,她自身首先就要得著培育、訓練。因此,神學院自身的講道與聽道的踐行,是讓上帝的道幫助老師與同學,一起被塑造成一個謙卑而為上帝所使用的門徒群體。
我珍惜的一段安靜時刻
岑紹麟(新約科老師)我很喜歡早會,它讓我可以有一段安靜的時刻。早會安排在第一、二節課堂中間,我尤其珍惜這個暫時停下來,一起到大禮堂聚集敬拜的時段。原因不是我需要歇息,而是我喜歡在兩節課堂中間有一段唱詩、祈禱、聆聽神話語的安靜時刻。
我向來喜歡聽道,在早會裡既可以聽每位老師講道,也有機會聽不少外來講員分享信息。近數年還有畢業同學的講道,他們的信息分享也是我所期待的。畢業同學的講道雖然仍有進步的空間,但我卻能感受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後面支撐著他們的宣講,叫台下的我總有一種共鳴感。
近數年亦加入新同學的蒙召見證,我與其他同學一樣,也很喜歡聽新同學的故事。新同學的故事未必很戲劇性,卻叫人看到他們的事奉心志是那麼真純;他們常會刺激我的回憶,叫我反思自己的事奉心志是否多年不變。數年前有一個新同學的分享尤其觸動我,他講述自己從孩童開始已立志當牧者,多年來矢志不渝,一路朝這方向走,要及早踏進神學院裝備自己。很多蒙召者都會有卻步、逃避的時刻,但這同學卻一直持守對神的承諾和心志!在他身上我看到神的揀選、神的作為,他的分享不單令我雀躍,更刺激起一股動力——那一刻我告訴自己:我要盡心教他,讓他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好牧者。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早會,是兩年前烏干達Watoto兒童合唱團的分享。合唱團由一群飽受困苦、甚至從父母遺傳了疾病的孤兒組成。當日我們有機會與這群兒童分組禱告,很直接地、親密地接觸他們,為他們的需要禱告。作為一個父親,我對這群脆弱、應受保護的孤兒尤其感受深刻,而叫我感恩的,是天上的父親進入了他們的生命之中,顯出祂的愛顧及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