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徒群體中生活和學習
林錫章
道學碩士學習過門徒群體的生活
在學院三年,我常聽到院長、老師強調「浸神」是一個門徒群體,我們要學習過門徒群體的生活。對我而言,這裡的門徒群體生活,就是背景與性格不同的神學生的磨合過程,是不易學習的。但神就是透過群體生活,讓我們發現各人的自我,生命得以改變。這樣的學習不單帶來靈命的更新,也能幫助我們日後在服侍的地方建立門徒群體。
「浸神」的群體生活很多樣化,我尤其珍惜其中每週三次的早會,它讓師生一起敬拜,學習安靜、聆聽聖言,也為社會和世界的需要祈禱。早會使我學習專心聆聽聖言,敏銳於聖靈的工作。這三年,我切實地體會到塑造門徒群體的重要性。雖然塑造過程是漫長的,不易看見即時果效,但我盼望日後在堂會裡,可以與弟兄姊妹在門徒群體的生活中彼此建立。
校園生活的種種
學院與學生會籌辦了不同的活動,校園群體生活的多樣元素,亦反映了福音信仰的整全性。當中包括同學的互相支援(如班聚、夫婦分享會、懇親日、聖經原文的溫習小組)、對社會與宣教需要的關懷(如午間講座、早會的專題)、屬靈生命的塑造(如靈建小組、屬靈導師的指導),當然亦有休閒時間(逢週四的師生籃球賽)。在早會、午間分享會中,我們談及本地弱勢社群、海外宣教的需要,又觸及香港社會的議題,如反國民教育事件、碼頭工人罷工等。這些讓我更肯定,牧者須具備一種以神國為念的眼光,去關懷社會(特別是弱勢社群的需要)、了解海外宣教的需要。縱然我不能事事參與,但這種眼光與關懷,讓我知道牧者既要關懷信徒的需要,亦要帶領信徒看見他們自身以外的需要。
學生會曾籌辦夫婦分享會,讓同學的另一半對修讀神學與全職事奉有更深了解,以致夫妻可並肩同行,分擔奉獻路上的掙扎。這不單對我和太太有幫助,亦讓我思想到在教會服侍時,要諒解傳道同工與弟兄姊妹的家庭需要,尤其是執事與一些兼顧很多服侍的弟兄姊妹。此外,我參與學生會的工作時,曾與同學一起出版學生會的刊物《靈風》。這工作讓我們更了解校內師生的生命經歷,如新生與畢業生所分享的見證、院長的閱讀歷程怎樣塑造他的神學思考、有同學怎樣在重病之中仍堅持繼續學習……。這些生命的經歷,讓我明白神在不同的人身上怎樣呼召、塑造、拆毁與建立。在前面服侍主的道路上,我提醒自己也要學習聆聽,要看見弟兄姊妹的生命歷程,也引導他們看見神的作為。
屬靈操練與屬靈導師
我喜歡學院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有很多討論空間,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另外,學院還編排院牧或老師作學生個人的屬靈導師,這種生命師傅的關顧對我有很大幫助。曾擔任青少年導師的我,今日也需要別人成為我的導師,若沒有別人的同行和指導,提醒我怎樣作主的門徒,我日後也難以學習成為別人的生命師傅,引導弟兄姊妹作主的門徒。
在一年級時,我參加了為新生而設的靈建小組;到二、三年級,則轉為每月約見擔任我屬靈導師的老師。與屬靈導師傾談的內容很多,包括對系統神學、靈修學、聖經研究的看法,也分享事奉的喜樂與掙扎。兩位老師的性格、生命故事、對事情的看法也開拓了我的眼界,從一位老師身上學到一種幽默、開放的心懷,從另一位老師身上又學到溫文、認真治學的態度。我感謝老師在日常忙碌的教學與服侍之中,仍樂意成為學生的生命師傅,這著實需要老師團隊的一份堅持。
神學的學習與反省
過去三年,我有兩方面的學習與反省是較深刻的。一方面是神學領域上的學習,我修讀了所有與系統神學、基督教倫理有關的選修科,每一次能在課堂聽課、閱讀神學家(如莫特曼、潘霍華、尤達、根頓)寫的作品,我既感到自己的渺小,亦感到興奮。從神學家對教義、教會傳統、社會處境的掌握,我看見寛廣的神學光譜,並學習分辨各神學家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以及他們如何受其神學傳統所影響。神學教育對我而言,不僅是事工技巧的訓練和課本內容的吸收,更是訓練我學習在神學、聖經研究、靈修傳統這些資源中,辨識當下與日後的信仰意義與教會角色。
另一方面,學習希伯來文、希臘文的片段也是深刻的。同學一起溫習時都是全情投入,尤其在每次交功課、測驗、考試前,我們都是彼此幫助,分享學習的心得。有好幾個晚上,有幾個同學留守到最後,嘗試一同解決功課上的難題。這些功課給我們不少操練,對掌握如何運用希伯來文、希臘文釋經非常有幫助。修讀這兩科聖經原文確實不易,我自覺語文能力不高,但原文的學習卻讓我對平日讀經、預備講章、預備主日學課堂更有要求。我重視與會眾分享神的話,所以希望多學習聖經原文,讓自己能細心研讀、聆聽神的話語。
最後,我要感謝老師們悉心教學,又感謝同工們預備了美好的學習環境。我也要感謝兩家實習教會,透過在教會的實習,我有機會接觸不同的群體,並且認識堂會的社區服侍。感謝神一路的看顧與教導,祈求祂引領我們這群畢業生,幫助我們作忠心的僕人、作跟隨主的門徒,在事奉崗位上繼續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