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勞學習所為何事?

黃順成

神學科同學

  我向來在其他宗派成長和服侍,而現今作為「浸神」的神學碩士生,我在這所強調浸信會傳統的學院裡有甚麼體驗呢?感謝神,與我一起學習的同學、「鞭撻」我們的老師,讓我得到美好而特殊的體驗,而這是主賜給我的禮物。我的得著既是由於課程的安排,也是出於不為人覺察的潛藏課程。

  神學碩士的課程內容,就我來說,是一種訓練——從基礎學習中再次學習。我們過往受訓多年、不斷學習,總以為功夫已不錯,能對討論內容得心應手。可是,我發覺那些神論、基督論及知識論並非困難所在,倒是自身的基礎功夫不足,而這往往在老師及同學既尖銳又溫柔的提問下暴露出來——我們能準確地了解作者的意思嗎?我們是否有節有理地作出回應?我們能清楚定下論題嗎?就在每次彼此對話中,我知道他們就是上主放在我身旁的禮物,要我面對自身的不足,再受操練。

  這也是一個踐行彼此分享的群體,因為我們並非獨自地學習。在過程中,為了幫助其他學習能力較遜的同學,同學主動組織學習小組、讀書小組,而老師也樂意在當中給予指導。小組既幫助澄清課堂內容,亦作其他課外閱讀,以期分享彼此的學習成果,令學習不再純粹是個體的努力,而同時是群體彼此分享、互相造就的結果。換言之,這與別不同的小圈子,讓我能在學術訓練中操練如何作主門徒,也學習在群體中踐行彼此分享,更重要的是讓我體會辛勞學習所為何事——榮耀上主。

相關文章

一個「老兵」看學院近年的發展

梅智理(Jerry Moye) 舊約及靈修學榮休教授 時光下的轉變   1973年,我開始任教於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當時,在老師團隊之中,還未有已取得博士學位的華人教授。現在卻不同了,我們擁有一隊數目可觀、學養深厚的華人教授,他們分別於英美一些享負盛名的學府取得博士學位。我在學院任教的前十年,班上的學生並不多。記得有一年,基礎神學課程只有兩名畢業生。時至今日,學院每年都有眾多畢業生修畢各種課程,而我們開設的基礎神學課程亦不只一個。...

得著

雷健生(2010年畢業)銅鑼灣浸信會署理主任牧師   我是在另一宗派的神學院修畢道學碩士課程的。牧會三年後,我再到「浸神」修讀神學碩士課程,並於2010年畢業。正式報讀之前,已向師兄打聽授課模式有何獨特之處,得知是以小班教學的模式進行指導閱讀學習(gui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