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神」的成長:同學的成長

劉振鵬

實用神學(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

  過去五年,「浸神」是朝著「門徒群體」的目標與方向進發。「門徒群體」是指學院的全體教職員及同學;我們都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所以一起學習作主的門徒。這正是踐行耶穌基督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使人作主的門徒。對同學而言,若同學不先在學院的群體中學習、踐行,讓自己成為主的門徒,他們日後怎能在所事奉的教會踐行「使人作主門徒」的大使命呢?

  在這些日子裡,我體驗到同學在學習成為一個門徒群體的過程中,有兩方面的成長。首先,學院每週三次的早會由「不須點名」改為「須要點名」,意味同學必須出席。這是教務會經過詳細商討得出的共識,認為全院師生一起參加早會是靈命操練不可缺少的一環,師生一起敬拜上帝是門徒群體首要的踐行。感謝主,同學沒有因政策改變而感到困惑或不滿;相反,他們從中更能體會群體敬拜的重要,一起同心接受上帝話語的塑造和聖靈的引導。這委實是建立門徒群體的重要基石。

  其次,同學在功課的操練上也有令人欣慰的成長。「求學不是求分數」不單是教育署的宣傳口號,也是同學所要學習的。各人的恩賜與能力有差異,乃無可避免的事實,故保羅在以弗所書勉勵我們:肢體要彼此服侍。同學的能力必然有差距,若各人一心只為「求分數」,難免會在功課的「分組」上出現爭執,甚至一些同學會因能力稍遜而被排斥。感謝主讓我看見同學的成長,不少成績較好的同學都會很願意與能力較弱的同組;這是另類的學習,是作主門徒的一種操練與踐行。

  看見同學體現捨己精神,願意與有需要的肢體同行,令我想起盧雲(Henri Nouwen)在《耶穌就是福音》裡所說的:「我們可以不時去關注窮人,但是要降到貧窮的狀態、變得和窮人一樣,卻是我們不願做的。然而耶穌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認識上帝。」求主幫助同學繼續學習和成長,願榮耀歸予三一上帝!

相關文章

風雨後的彩虹

吳國傑 基督教思想(教會歷史)副教授   風雨過後,學院改由曹偉彤院長執舵;原來卡著的機輪,開始以屬靈辨識逐步維修調整。有問題的部件,有的打磨翻新,有的篩選更替;在暴風雨中遭破損的,也細心加以修補,並添上愛心作潤滑油。在天父恩典、基督救贖和聖靈能力的燃燒推動下,「年明號」借助神學智慧的導航,以宣講教導、靈性關顧作繩結,揚起殷切款待、宣教召命的風帆,奮力向前航行。...

跨科際整合與好僕人

黃福光 舊約聖經教授   我在「浸神」服侍已超過十五年了,看見學院經歷了不少轉變。整體上,學院近年的學術水平顯著地提升了,學術氛圍也更為濃厚。在聖經研究這一範疇,我們現時有四位全職老師,還有三位固定的特約老師。這是我在「浸神」十多年來所見最強盛的陣容。學術水平提升的其中兩個重要因素,是學院開辦了神學博士(ThD)課程,也加強了神學碩士(ThM)課程。因著這兩個課程的發展,老師要更努力投入研究和寫作;而老師團隊的茁壯形成一股推動力,使校內其他課程的水平也相應提升。我與學生開玩笑說,他們寫的論文不過數千字,而且只由一位(很富同情心的)老師來閱讀,他們已叫苦連天;我們作為老師的,卻要寫一本本超過十萬字的書,而且任何人都能閱讀我們的著作和作出批評哩!相比之下,學生應該感恩,不要像曠野中的以色列人那樣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