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一師徒制

鄺振華

實用神學(世界宗教)副教授

  學院在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就學生的靈性培育採用了「一對一師徒制」。這個轉變意義重大。回想三十年前,當我還是神學生時,學院主要是藉著早會、早禱會和晚禱會來培育學生的靈性,而靈性長進則被視為個人與神的關係。早會和祈禱會對靈性培育的幫助是毋庸置疑的。但聖經亦顯示師徒關係是靈性培育的重要管道,而耶穌與十二門徒的關係正是師徒的關係。所以透過師徒關係來培育靈性,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方法,其果效並不是其他方法可以取代的。

  1998年我從美國回港後成為學院的老師,那時學院已開始採用小組形式來培育學生的靈性,由一位老師帶領十至十五人的小組,其果效當然遠勝於單靠學院的聚會。這是學院在靈性培育上踏出的一大步,因為這個制度確認了靈性培育是神學教育課程的一部分。但小組形式仍然有其限制,例如一些靈性成長的難題不一定適合在小組內細談,而且老師面對著十多個學生,也難有機會逐一給學生個別的提點。

  學院在2009年往前多踏一大步,安排同學以一對一的師徒方式接受靈性培育。在這安排下,老師所面對的挑戰變得更大。因為當屬靈師傅不單要付出更多時間,還要將自己生命敞開,以生命來影響生命。

  在學院內,所有師生、同工構成一個門徒群體,一起學習跟隨耶穌,作祂的門徒。老師不過是在靈程上走先一步的前輩而已。但在一起學習的門徒群體中,作為前輩的老師也應肩負起引領學生成長的責任,為神培育更多無愧的工人。「一對一師徒制」的個人靈命指導,是學院在神學教育上的重要發展,因為在「浸神」所有課程中,只有靈性培育才會用上一對一的方式,可見學院對靈性培育的重視。

相關文章

風雨後的彩虹

吳國傑 基督教思想(教會歷史)副教授   風雨過後,學院改由曹偉彤院長執舵;原來卡著的機輪,開始以屬靈辨識逐步維修調整。有問題的部件,有的打磨翻新,有的篩選更替;在暴風雨中遭破損的,也細心加以修補,並添上愛心作潤滑油。在天父恩典、基督救贖和聖靈能力的燃燒推動下,「年明號」借助神學智慧的導航,以宣講教導、靈性關顧作繩結,揚起殷切款待、宣教召命的風帆,奮力向前航行。...

「浸神」的成長:同學的成長

劉振鵬 實用神學(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   過去五年,「浸神」是朝著「門徒群體」的目標與方向進發。「門徒群體」是指學院的全體教職員及同學;我們都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所以一起學習作主的門徒。這正是踐行耶穌基督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使人作主的門徒。對同學而言,若同學不先在學院的群體中學習、踐行,讓自己成為主的門徒,他們日後怎能在所事奉的教會踐行「使人作主門徒」的大使命呢?...

變化的源頭根本:門徒群體的確信與踐行

鄧紹光 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事物都在變化之中,問題只在怎樣的變化。「浸神」這五年來,也經歷著各種變化,逐漸讓人感到那種在耶穌基督裡總是不一樣的氣象。「浸神」這些日子以來的變化,並不止於一些外在可見的表現,也深入至這個群體的內在生命。表裡一致,是我這個局內人的體會,然而這是如何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