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的源頭根本:門徒群體的確信與踐行

鄧紹光

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事物都在變化之中,問題只在怎樣的變化。「浸神」這五年來,也經歷著各種變化,逐漸讓人感到那種在耶穌基督裡總是不一樣的氣象。「浸神」這些日子以來的變化,並不止於一些外在可見的表現,也深入至這個群體的內在生命。表裡一致,是我這個局內人的體會,然而這是如何可能的?

  這幾年新入學的學生或新入職的老師、同工,很快就會聽到「門徒群體」這個字眼,然後過不多時自己也以此來認定這個所屬的群體。「門徒群體」成了「浸神」自己的身分,指引著「浸神」的道路和方向,就是以耶穌為基督為主、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來從事神學教育或接受神學教育。

  神學教育是重大的事情。詩人說:「重大和測不透的事情,我也不敢行。」(詩一三一1)因此,「浸神」非常重視崇拜、祈禱、屬靈生命的操練。這些不屬於課堂之內的學與教的活動,成了「浸神」的標記。門徒群體首要一起學習的是跟隨耶穌基督,在這當中又以在上主面前謙卑、安靜、聆聽、等候並辨識祂的言說和帶領為首務。這是何等有福的踐行。這是何等平穩的經歷。

  「門徒群體」的成員,一個也不可少,但也沒有任何一個是獨大的。惟有因為跟隨耶穌,只看著祂而不是看著自己,我們才不會「心狂傲」、「眼高大」、只看自己、自以為是。「浸神」這些年間,走的是一條門徒的道路:謙卑自己、看別人比自己強、互相規勸、共同尋求和辨識三一上帝的心意。無論在課堂之內,在課堂之外,這是「浸神」這個門徒群體這些年間一起努力學習的功課。

  事物都在變化之中,問題只在怎樣的變化,而種種變化,總有其源頭根本,對「浸神」而言,則在於「門徒群體」這一身分的確信與踐行。

相關文章

風雨後的彩虹

吳國傑 基督教思想(教會歷史)副教授   風雨過後,學院改由曹偉彤院長執舵;原來卡著的機輪,開始以屬靈辨識逐步維修調整。有問題的部件,有的打磨翻新,有的篩選更替;在暴風雨中遭破損的,也細心加以修補,並添上愛心作潤滑油。在天父恩典、基督救贖和聖靈能力的燃燒推動下,「年明號」借助神學智慧的導航,以宣講教導、靈性關顧作繩結,揚起殷切款待、宣教召命的風帆,奮力向前航行。...

老師看學院近年的轉變

  2009年1月號《院訊》曾刊出新院長的分享文章〈未來的僕人領袖〉,那時曹院長剛上任,文章的末段記下了他的憧憬:「我相信朝陽在前:『浸神』得以邁向將來,是因為先賢的努力耕耘,是因為老師、同學、同工整個屬靈群體的同心,是因為眾教會和弟兄姊妹的同行,是因為神給予我們孕育新一代僕人領袖的召命和榮幸。願榮耀歸予獨一的真神。阿們。」...

跨科際整合與好僕人

黃福光 舊約聖經教授   我在「浸神」服侍已超過十五年了,看見學院經歷了不少轉變。整體上,學院近年的學術水平顯著地提升了,學術氛圍也更為濃厚。在聖經研究這一範疇,我們現時有四位全職老師,還有三位固定的特約老師。這是我在「浸神」十多年來所見最強盛的陣容。學術水平提升的其中兩個重要因素,是學院開辦了神學博士(ThD)課程,也加強了神學碩士(ThM)課程。因著這兩個課程的發展,老師要更努力投入研究和寫作;而老師團隊的茁壯形成一股推動力,使校內其他課程的水平也相應提升。我與學生開玩笑說,他們寫的論文不過數千字,而且只由一位(很富同情心的)老師來閱讀,他們已叫苦連天;我們作為老師的,卻要寫一本本超過十萬字的書,而且任何人都能閱讀我們的著作和作出批評哩!相比之下,學生應該感恩,不要像曠野中的以色列人那樣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