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識與「尋求神的旨意」

盧允晞

新約助理教授

  香港目前正經歷一個動盪時期,尋求辨識顯得前所未有的迫切。在政局不明朗、社會不安、社會撕裂的困境下,香港基督徒所面對的挑戰,是在一個不穩定、互不信任,充斥著恐懼和錯誤信息的氣氛中,作出有根據而明智的決定。辨識是作出恰當決定的能力;而基督徒的辨識,是我們意識到在任何情況下,我們所能作的最佳決定,乃是那些緊貼神心意的決定。在這個叫人困惑的時代,能在混亂中聽見神的聲音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辨識的不同模式

  「尋求神的旨意」有兩種典型取向:藍圖模式(the blueprint model)和智慧模式(the wisdom model)。藍圖模式假定神所命定的路徑只有一條,而信徒的人生目標就是要找出那條路徑。接受這種辨識模式的人往往會尋求外在徵兆,包括夢、巧合、「敞開的門」及聖經經文,以證實他們所選的是正確之路。智慧模式則假定隨著信徒漸漸在基督裡成長,並對經文有更深領會,他的智慧也相應增長。信徒蒙受啟迪,自然傾向作正確的選擇,而不作錯誤之選。按這觀點,人變得愈有智慧,就愈能作合適的選擇。藍圖模式嘗試透過徵兆和印證來尋求神的旨意;智慧模式則假定我們能作的「最智慧之選」,也必然是神的決定。

  這兩個模式的缺點是,它們雖然都在乎神的旨意,卻忽略了這位永生神在抉擇時刻的臨在。或許使用「尋求神的旨意」這類言詞根本就有問題,因為它把重點放於神的計劃而不是神本身。彷彿我們在找一幅指示路向的地圖,而不是找一個熟悉道路的人陪我們前往。按照藍圖模式及智慧模式,人無須與神切實相交,亦可以發現神對某處境的計劃。若我們只是想知道神的計劃,神時刻的臨在就會變得次要,甚至變得毫不相干。

  在安布魯斯大學(Ambrose University)擔任校長的神學家史密思(Gordon Smith),提出以另一取向去理解基督徒的辨識。在《聽主微聲.明主旨意》(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一書中,史密思贊同我們要主動地尋求聆聽神的聲音,特別在作出艱難決定的時刻。1 史密思說:「神是臨在的;神誠然說話;若我們能夠,若我們願意,就可以聽見和回應祂的提示。」2 跟前兩種模式不同,史密思的取向認定這位永活神(the living God)的臨在,認定祂渴望向自己的子民說話。聖經所啟示的神,是一位愛顧祂子民的神,祂主動地投入,要帶領和引導祂的子民。3

  此外,由於神是一位永活神,我們必須看基督徒的辨識為一種有目的和動態的過程,當中包含持續地尋求,以聆聽神的聲音。我們並非預先收到地圖,有空才前進,而是必須在每個岔口停下來,向神求問方向。我們對神的看法或許曾被誤導,而史密思的辨識模式恰當地重新調校我們對神的看法,叫我們重新校準自己的生命,與神的旨意連成一線。最終掌控我們生命的並非我們自己;我們沒法選擇自己要去的地方。或許「神為我的生命定下甚麼旨意?」不是該問的問題;我們反該問:「我當怎樣叫自己的意願與神的旨意一致?」這種理解辨識的取向是革命性的,因它意味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在困境中怎樣做,而是確知神在當中。

  史密思認為,要在抉擇時刻領會神的旨意,關鍵在於培育與神的關係,在當中信徒習慣留心神的臨在,並刻意尋求祂的聲音。4 換言之,我們須慣於經常聆聽神的聲音,這樣到了抉擇時刻,也同樣可以聽見祂的聲音。在智慧模式中,信徒透過反思、默想和研經,使智慧增長,以致到抉擇時刻能作出明智的決定。同樣,按照史密思的模式,信徒也是在抉擇時刻來臨之前作好準備;但他並非著意智慧的增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操練自己認定神的臨在,並聆聽神的聲音,好使抉擇時刻來臨時,能駕輕就熟地作出決定。天主教學者拉金神父(Father Ernest E. Larkin)也指出:「人不可能知道如何辨識,假如那不過是偶一為之,跟他整體日常生活無干。」5 這跟勞倫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的見解相近:「我們只須明白神與我們親密同在,我們可隨時向祂說話,祈求祂幫助,既在困惑的事上明白祂的心意,又在那些清楚知道祂要我們作的事上妥當地完成,並在行事之前交託,在完成之後獻上感恩。」6 知所辨識的人常留心神的臨在,並著力尋求神的聲音。

如何留心神的臨在、專注於神的聲音?

  史密思的辨識取向看重在抉擇時刻著力尋求神的聲音。然而,神是動態的,即使在同一情況下,祂對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回應,因此沒有一種固定的方法來判斷神的旨意。不過,留心神的臨在、專注於神的聲音是可以透過三種途徑來培養和操練的:(一)敬拜;(二)禱告和默想;(三)群體生活。

  敬拜的目的是要我們留心神的臨在。敬拜提醒我們神是誰,並幫助我們重新調校與神的關係。每次敬拜,我們都在宣告神是聖潔的,祂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7 以研究敬拜著稱的美國神學家唐慕華(Marva Dawn)指出:「基督徒生命的目的,是每天都用多些時間以我們所想、所做、所說的榮耀神,每一刻都是對真神的敬拜,而不是敬拜我們自己所造的或屬於我們文化的各種偶像。」8 每當我們敬拜,我們都承認無論我們以為自己有多重要,我們都不是神,我們同樣只是受造物,沒有甚麼在我們操控之下。透過敬拜這行動,我們認定神的臨在,並揚棄我們的操控慾。

  禱告和默想是要主動親近神,並立意聆聽祂的聲音。美國哲學家兼神學家魏樂德(Dallas Willard)說基督徒本應「在生活中不斷與神對話,既說話也領受說話」。9 與神相交須要說話和聆聽。史密思也指出神與人的友誼是以禱告維繫的,並且「我們是在禱告中接觸到神的旨意和目的,並讓神對應我們的意願、動機、渴望和優先次序而說話」。主禱文就是一例,耶穌教導門徒要將神的名、神的國、神的旨意置於他們的需要之先。10 假如禱告是按照神的方式向神說話,那麼默想就是我們聆聽神的途徑。傅士德(Richard Foster)在《屬靈操練禮讚》(The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中指出,默想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醒我們「神不斷在現今說話,而且祂想對我們說話」。11 默想幫助人進入神的同在,為要聆聽神。因此,禱告和默想讓我們有機會操練,把心思轉向神的意旨,從而學習進入神的同在。勞倫斯弟兄努力操練自己的禱告和默想生活,甚至在巴黎加爾麥羅修會(Carmelite Order)的廚房幹著枯燥乏味的工作時,也能經歷神的同在。他寫道:「我們要在一種神臨在的意識中建立自己,方法是不斷與祂交談。」12 禱告和默想的目的,在於親近神和聆聽祂的聲音。勞倫斯弟兄是一個好例子,讓我們看見這是可以學習、操練和培育的。按照聖公會神學家韋爾斯(Samuel Wells)所說,禱告是「經歷神終極的心意,那就是祂的子民當敬拜祂並成為祂的朋友」。13 神為其子民所定的旨意是透過禱告和默想來揭示的。

  在辨識的過程中,信仰群體的角色亦十分重要。誠如史密思所指出:「我們決不可獨自去辨識,我們要在群體中辨識。」14 在新約中,信仰群體取代聖殿成了神的靈居住之所,15 因此對於聆聽神的聲音,信仰群體也十分重要。神不向子民單獨說話;神所啟示的真理,無論是透過聖經、教導,或是禱告和默想而得的,都是在那來到神面前的信仰群體中得到確認。在初期教會,方言必須有人翻譯,而先知的講道,也須由群體裡的其他人評定。16 一些重要的決定,如差派巴拿巴和保羅出去宣教,都要經過群體一起敬拜和禱告,由聖靈確認。17 教會是耶穌的聲音和聖靈的指引可以被信仰群體聽見、試驗和確定的地方,無論這些聲音和指引是透過聖經或個人啟示而得。透過信仰群體,神的臨在變得更真實,祂的聲音也更清晰。

結語

  雖然本文關注的主要是辨識,我們卻發現更寶貴的是我們與這位永活神的關係,基督徒的辨識其實只是這關係的一種副產物。魏樂德寫道:「聆聽神不過是一種豐富的互動關係的一部分,得著引導也不過是聆聽神的其中一面。」18 我們經歷神的同在時,確實領受了從祂而來的引導,但這引導已不再是我們的目標。史密思提倡的辨識模式,不是取決於某種作決定的方法,或是一套有系統的神學表述;它乃是一種屬靈辨識,是與神有一種奧秘的、源於經驗的相遇,而這樣的相遇得力於恆常的敬拜、禱告和默想,以及群體生活。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著意與神建立不間斷的關係,或許就沒有「尋求神的旨意」的需要,因我們已在聖靈的指示和引導下前行。19 在不同情況下,我們會作出具體的決定,留心神的臨在,也主動地尋求祂的聲音。魏樂德有相近看法,在其著作《上帝的聲音》(Hearing God)中,他強調人必須主動回應神的引導:「一般來說,只要我們按神的心意而活,我們就在神的旨意中。這留下很大空間,讓我們可以採取主動,而這點是必不可少的:對於祂為我們所定的旨意,我們個人的主動是關鍵的。」20

  箴言一章7節說:「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經文提醒我們:明白神在我們的抉擇時刻與我們同在,是作出明智決定的起點;它也是穩固的錨,確保我們的行動將符合神的性情和旨意。最終,知道神與我們同在,也帶給我們安慰與平安,因為最終掌權的是神,世界不會因我們作了一個錯誤決定而終結。神卻能使用我們的錯誤和限制來作工。史密思在另一本討論辨識的佳作The Voice of Jesus中有清晰的表達:「最後,我們的把握不在於我們作上好抉擇的能力,而在於神的愛顧和供應,是祂引導我們,我們也渴望聽祂。」21 史密思的辨識模式「沒有帶來絕對、無誤、駁不倒的答案,卻帶來了一份確定——確定我們以生活和工作來回應神」。22 我們作決定時能感到平安,不是因為我們肯定自己的決定絕對正確,而是因為知道我們已在神的臨在中盡力作最好的決定,並且我們的行動是源於一份渴望——渴望活出我們所能領會的神的旨意。

古志薇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Gordon T. Smith, 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 The Art of Discerning God’s Will (Grand Rapids: IVP Books, 1997);中譯本《聽主微聲‧明主旨意》,劉思潔譯(台北:雅歌,2002)。在就讀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時,我有幸修讀史密思一個關於辨識和呼召的課程,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這份材料。我要感激史密思博士的教導,他模塑了我對辨識和呼召的觀點。本文勾勒了史密思對辨識的想法的主要輪廓,但我極力鼓勵讀者親自閱讀史密思這部見解獨到的論著。
2 Smith, 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 17.
3 例如:聖經常以牧羊人及其羊群的意象來描述神對子民的關顧和引導(如:詩二十三;結三十四;約十4等);那些從神領受領導角色的人也被稱為牧人(如:詩七十八70-72;賽四十四28;耶三15,二十三4;結三十七22、24;亞十三7等)。
4 史密思把信徒與神的關係界定為一種「友誼」。Smith, 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 19-20.另見Samuel Wells, God’s Companions: Reimagining Christian Ethics (Malden: Blackwell, 2006), 1-2, 9-10, 26-28, 39-41;中譯本《上帝的同伴——基督教倫理再想像》,陳永財譯(香港:基道,2011)。亦見Dallas Willard, Hearing God: Developing a Conversa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God (Grand Rapids: IVP Books, 1999), 81, 86, 122;中譯本《上帝的聲音》,鄔錫芬譯(台北:校園,2005)。
5 Ernest Larkin, Silent Presence: Discernment as Process and Problem (Denville: Dimension, 1981), 28.
6 Brother Lawrence, 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ce of God the Best Rule of a Holy Life: Being Conversations and Letters of Nicholas Herman of Lorraine (New York: F. H. Revell, 1895), 15;中譯本《清修庖廚中》,劉巧玲譯(台北:光啟,1990)。
7 參利十九2;出三十四6。
8 Marva J. Dawn,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ion, Culture, and the Spiritual Life (Grand Rapids: IVP Books, 2009), 17;中譯本《創世記點燃敬拜之火》,張玫珊譯(台北:校園,2011)。
9 Willard, Hearing God, 252.
10 在記載於太六9-13的主禱文中,耶穌教導門徒先為神的名聲(名)、國度和旨意祈求,然後才祈求神滿足他們的需要。
11 Richard J. Foster, The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 The Path to Spiritual Growth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1998), 24;中譯本《屬靈操練禮讚》(增修本),周天和譯(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2013)。
12 Brother Lawrence, 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ce of God: the Best Rule of Holy Life, 8.
13 Wells, God’s Companions, 84.
14 Smith, 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 128.
15 參林前三16,六19;弗二21-22等。
16 林前十四27-29;參約四1。
17 如:徒十三1-3,另見徒一15-26,十四23。
18 Willard, Hearing God, 122.
19 如:加五16、18、25。
20 Willard, Hearing God, 132.
21 Gordon T. Smith, The Voice of Jesus: Discernment, Prayer, and the Witness of the Spirit (Grand Rapids: IVP Books, 2003), 260.
22 Smith, 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 23.

相關文章

學習辨識

  學院今學年以「辨識」(discernment)為學習重點,我們期望透過老師的教導和分享,讓同學在接受神學裝備時,有更多機會思考和經歷如何去「辨識」。老師團隊願意共同努力,培育學生成為懂得辨識的傳道者,以致他們在這混亂的世代中,能有神學智慧和生命的力量去辨識神的心意,能一生緊緊跟隨主,成為忠心服侍主的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