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識,從「耶穌究竟是誰」開始

鄧紹光

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基督徒的辨識始於辨識「耶穌究竟是誰」

  我們在世生活,每天都無可避免地接收四方八面而來的聲音,教導我們怎樣做人、如何生活。但是,在這眾多聲音之中,應該如何辨識?我們作為基督徒,首要的辨識應從哪裡開始?

  基督徒,顧名思義,是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但是,我們作為基督的門徒,可知道所跟隨的耶穌基督究竟是誰?這是生死攸關的事情。因此,辨識要從「耶穌究竟是誰」開始。只是,若要辨識「耶穌究竟是誰」,恐怕又會遇上同樣的問題:可以從哪裡開始?簡單來說,我們最終只能回到聖經,從那見證耶穌基督的福音書開始,走上一趟辨識的旅程。就讓我們一起走上旅程,閱讀路加福音其中三段經文,學習辨識「耶穌究竟是誰」的功課。

辨識三段經文的整全融貫性

  路加福音在講述耶穌受浸(三21-22)、勝過魔鬼的試探之後(四1-13),就記載祂開始公開傳道(四14-21)。我們在閱讀這三段經文時,一般很容易把三個不同場景下出現的事件,獨立來閱讀和了解。我們可以深入研讀耶穌受浸的記載的深意是甚麼,譬如說那是耶穌被父上帝以聖靈膏立的場面。我們可以深入研讀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深意是甚麼,譬如說那是耶穌只順從上帝的話語而不跟隨魔鬼的說話的爭戰。我們可以深入解讀耶穌的第一篇講道,說它宣告了好消息:以賽亞先知昔日所作的終末應許,今日要實現而為「新出埃及」。

  固然,這些各別的解讀都是需要的,不可忽略。不過除此之外,我們仍須學習把這三段經文或這三件事連繫一起來思考和辨識其中的深意。我們都知道這樣做的理由,在於路加福音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關於耶穌的故事,而不是耶穌一些零碎又互不相關的資料。我們須辨識故事本身的整全融貫性,既要分別把握故事的不同片段,也要整合理解故事的所有片段。

耶穌不過是約瑟的兒子?

  在我們講道時,每講到耶穌出來傳道,講到祂的第一篇宣講,往往就集中在路加福音四章14至21這幾節經文上。當然,這是需要的。如果我們不仔細閱讀這段經文,就沒有可能明白耶穌來是為了甚麼,就沒有可能明白耶穌來跟以色列民有甚麼關係,就沒有可能明白耶穌來跟終末有甚麼關係。這些問題若要獲得解答,都要透過仔細解讀路加福音這段記載:耶穌在安息日進了會堂,翻開了七十士譯本的以賽亞書,讀出了有關經文(賽六十一1-2、五十八6),並作出宣講。可是,耶穌是誰?祂憑甚麼宣告「你們聽見的這段經文,今天已經應驗了」(路四21)?耶穌宣告昔日以賽亞先知的預言已經成全了。但事情就只是這樣子嗎?是否耶穌跟著就被無數掌聲包圍,大家高高興興地向耶穌發出讚美稱頌,然後散去?

  如果我們再細心閱讀下去,會同時碰到兩個問題:耶穌是誰?祂真的被群眾擁戴?對此我們必須辨識清楚。事實上,耶穌宣告今天已經應驗了先知以賽亞的預言後,眾人雖然都稱讚祂,但只是對祂那帶有權能的宣告感到驚奇,然後隨即引起一個很自然的疑問:「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四22)這是一種負面的追問,其後耶穌對這群人所作的負面回應,正正可以跟他們起初的負面提問關聯起來,從而證實那確是一個負面而非正面的問題。

  路加在眾人的反應之後,記載了耶穌接連兩次的回應,引起了非常不愉快的局面,就是「會堂裡的所有人都怒氣填胸,起來把他趕出城去,帶他到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他推下去」(四28-29)。這樣的記載,跟耶穌進到會堂誦讀以賽亞書,又宣告「你們聽見的這段經文,今天已經應驗了」,不是有很強烈的對比嗎?面對眾人負面的問題,質疑他不過是約瑟的兒子,耶穌的回應是不留情面,直接指出他們心底的說話正是要挑戰祂的權柄與能力:「醫生,你治好自己吧」(四23)就是這樣的一句說話,接著的「你在迦百農所做的事,你也要在你的家鄉這裡做啊」(四23),則完全是挑戰的說話,意思是:「你有權柄和能力嗎?也許你在迦百農是有權柄和能力的,但是在拿撒勒你的家鄉,我們都知道你不過是約瑟的兒子,你能作出甚麼來?」群眾尚未說出的,耶穌卻毫不留情、絕不委婉含蓄地揭示出來。究竟這個耶穌是誰?

  事情並沒有就此打住,耶穌好像得勢不饒人,繼續對他們發出嚴厲的審判預告:上帝的拯救要離開猶太人,臨到外邦人中間了。這是非常嚴厲的說話,拯救怎麼可以臨到外邦人中間?但是,群眾心裡豈不是早就表示:「耶穌,你在迦百農所做的事,休想在你的家鄉這裡可以成就。」耶穌不過是進一步指出:「既然你們心底裡拒絕我把上帝的拯救帶到你們中間,那麼我只好轉向外邦人了。」面對這樣的說話,群眾怎麼接受得了?群眾不接受是因為他們不相信耶穌,祂不過是約瑟的兒子,祂以為自己是誰。

  耶穌是誰?拿撒勒的猶太人認為祂只是約瑟的兒子,並不接受祂的宣告:以賽亞先知的預言今日已經成全了。如果我們跟昔日拿撒勒的猶太人一樣,只知道耶穌在安息日進了會堂,讀了以賽亞書一段經文,宣告書上的拯救應許今日已經實現了,我們又會以為耶穌是誰?我們會相信祂所宣告的嗎?我們會接納祂嗎?當我們並不停留在這一事件,進一步讀下去的時候,我們發現拿撒勒的猶太人對耶穌的態度固然負面,可是祂對這群體也不客氣,把人家沒有說出口的話毫不留情地揭露出來,更進一步指出以利亞在以色列饑荒的日子,奉上帝的差遣只到外邦西頓的撒勒法,在那裡幫助一個窮寡婦。耶穌引用以利亞的故事來回應猶太群眾,意味祂的救贖遭到猶太人拒絕,但卻被外邦人接受。我們讀到這裡,會怎樣看這樣對待猶太人的耶穌,祂究竟是誰?

從三重關係看耶穌是誰

  拿撒勒的猶太人認為耶穌不過是約瑟的兒子,但是我們作為今日閱讀這段經文的讀者,又有甚麼看法呢?路加福音的記載並非只提供這段經文,讓我們認識耶穌的身分,但為甚麼我們閱讀聖經時,往往不會瞻前顧後?為甚麼只是盯緊這段經文,而不同時回到經文之前的記載,像耶穌受試探,甚至耶穌受浸,作出連貫的閱讀?

  翻到這兩段經文的記載,我們仔細察看,馬上見到路加透過耶穌的三重關係來告訴我們耶穌是誰。耶穌受浸之後,「正禱告的時候,天開了,聖靈以可見的形體降在他身上,這形體像鴿子一樣;天上傳來聲音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三21-22)這裡說明耶穌是天父的愛子,但路加緊接著寫道:「耶穌開始傳道的時候,大約三十歲。人認為他是約瑟的兒子。」(三23)路加早已告訴我們:父神宣告耶穌是祂的愛子,但人卻認為祂是約瑟的兒子。耶穌是天父的愛子,這是第一重關係。這重關係決定了耶穌的第二重關係,就是祂跟魔鬼的關係。魔鬼試探的方式雖然有三種,包括把石頭變成食物、享有一切權勢和榮華、上帝必成全祂炫耀能力的舉動,但實質上,整個試探的目的只有一個:不再跟從天父作祂順服的兒子,或者說做一個不順服天父的上帝的兒子。在這個試探之中,我們看到順服是上帝兒子的表現。耶穌何以是上帝所愛的兒子?因為祂順服天父,抗拒魔鬼非常狡猾的試探,成了天父喜愛的兒子。

  耶穌是誰?我們看見路加福音是逐步向我們揭示耶穌的身分。這不是一個抽象的身分,這身分涉及祂跟天父的關係,也涉及祂跟魔鬼的關係,亦同時涉及祂跟聖靈的關係。這是第三重關係。耶穌受浸的時候,聖靈不是降臨在祂身上嗎?耶穌受試探的時候,不是滿有聖靈的能力嗎?我們可以說,耶穌是靠著聖靈的能力成為天父喜愛的兒子。隨著聖靈的臨在、天父的宣告,耶穌在曠野抵抗魔鬼的試探,在當中展示了何謂上帝的兒子。因此,「上帝的兒子」並非單單一個名號,而是有具體內容的,但這些具體內容要在具體事件之中彰顯出來,我們才會看見。耶穌靠著聖靈的能力勝過魔鬼的試探,展示了何謂上帝的兒子。當然,故事尚未終結。耶穌跟著透過祂的一生來展示何謂上帝的兒子。因此,路加繼續告訴我們:「耶穌帶著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四14)這一次涉及的是耶穌跟猶太人的關係,而在拿撒勒會堂之中的宣講事件與對峙事件,進一步顯示了耶穌作為上帝的兒子是甚麼意思。

辨識耶穌的身分是作門徒的首要工作

  這裡我們看見的是一個怎樣的上帝的兒子?祂在聖靈的能力伴同下,在安息日進了猶太人的會堂宣講。可是,耶穌卻因為猶太人認為祂不過是約瑟的兒子,揭穿了他們心底裡對祂的不信、不接納,更順著他們的不信、不接納,徹底表示:既然如此,拯救只好臨到外邦人了。上帝的兒子在上帝自己的子民當中遭受拒絕,這種拒絕更見於猶太群眾憤怒地把祂趕出城外,要殺害祂。上帝的兒子是誰?上帝的兒子耶穌在祂跟猶太人的關係之中,展示了祂是個遭迫害甚至要被除滅的人物。上帝的兒子不是一位向上帝子民傳遞好消息的人物嗎?路加起初不是讓我們看見耶穌是一位宣告拯救要實現的人物嗎?但是筆鋒一轉,因著猶太群眾認為耶穌不過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宣告拯救要臨到外邦人,祂成了向外邦人傳遞好消息的人物。但是也因為這原因,耶穌這個上帝的兒子,要被逼迫、排斥,甚至殺害。

  耶穌是誰?耶穌是一個怎樣的上帝?路加所寫的故事並沒有停在這裡,我們還要繼續閱讀下去。路加接續說:「他卻從他們中間穿過,逕自走了。」(四30)耶穌還要走下去,我們也只好跟著祂,繼續閱讀下去,方可以更全面地回答我們的問題:耶穌究竟是誰?

  辨識耶穌的身分,從來都是作門徒的首要工作,並且只有持續不斷、翻來覆去地閱讀聖經,才能恰當地辨識得了。昔日的猶太人,就因為錯誤地辨識耶穌的身分,結果殺害了祂,今天我們作為耶穌的門徒,在辨識的功課上又學習了甚麼呢?

*本文所引經文出自新漢語譯本

相關文章

學習辨識

  學院今學年以「辨識」(discernment)為學習重點,我們期望透過老師的教導和分享,讓同學在接受神學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