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旱之地流淚撒種

劉思恩

道學碩士三年級

經文:詩一二六1-6(和合本修訂版)

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

  在近期的早會,我們有機會聽到不少新同學分享蒙召見證。他們大部分都提到自己從沒想過修讀神學,或從沒想過當牧者。對於走上全職事奉的路,許多同學當初都有掙扎,或不太情願。我認識一位初出茅廬的傳道人,他的情況卻不一樣。他在大學二年級蒙召,畢業後已很想立即接受神學裝備,結果卻沒有如願。他開始在社會工作,一直等待有一天可以進入神學院。五年過去,八年也過去,他還在等待,等待上帝的時間。他心中不禁想:上帝是否真的呼召我?還要等多久?

  詩篇一百二十六篇所記述的回歸者,是那些在猶大國滅亡後被擄到外邦、其後得以返回故土的以色列人。他們亡國數十年後,聖殿得以重建,他們一直期盼回歸,而詩篇一百二十六篇所敍述的,正正是這群回歸者的心聲。亡國後,不同的先知都預言以色列人終有一天會歸回故土。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們是何其痛苦,生活在艱苦的歲月,回歸似乎仍遙遙無期。因此,詩人說:「當耶和華使錫安被擄的人歸回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詩人形容自己被擄歸回的時候,就好像做夢一樣,是夢想成真!今天他們終於回歸在望,已經開始辦理「入境手續」。對於以色列人來說,多年的夢想快要實現了。

  八年後的一天,上述的弟兄終於有機會參加「浸神」的神學生生活體驗營。在營會裡,一位老師對他說:「希望今年八月見到你!」聽到此話,弟兄領會到是時候了,跟著就起來行動:填寫申請表、考入學試、參加面試……最後收到神學院取錄的通知。還記得收到通知的那一刻,他就像做夢一樣,即時打電話給妻子。後來辦理入學手續、搬入宿舍、參加屬靈操練營、開課,接著站在講台上分享自己的蒙召見證,就好像夢想成真一樣。多年的夢想今天竟然實現,夢想終於成真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這位弟兄就如詩人所說的:「那時,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那時,列國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夢想成真時,我們確是極其開心,渴望第一時間與其他人分享,甚至走在街上也會不自覺地笑出來。我們是這樣容光煥發,別人從我們的言行都能看出我們不再悶悶不樂,而是歡天喜地。這正是詩人所述說的景象。

  還記得這位弟兄在確定入學後,就立即在臉書上更新自己的狀態:「下一個恩典站: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立即有許多朋友讚好,又有朋友留言:「感謝主!非常好!」這幾年間,他有機會在不同場合分享自己的蒙召見證,大部分人的回應都是:「感謝主,願上帝大大使用你!」他深深明白這是「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

  弟兄姊妹,你可以想像一下,這弟兄只是等了八年,等到夢想成真已經如此興奮,何況當年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呢?在回歸之日,他們怎會不比這位弟兄興奮百倍呢?被擄歸回是一件何等艱難的事,詩人說上帝在他們中間行了大事,真的行了大事!

在乾旱之地發出信心的禱告

  到這裡,經文所展現的一切看來都是美好的。這篇詩如果就在第3節結束,即我們深深知道「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那會是多麼美好。然而,詩篇一百二十六篇並沒有在這裡結束。詩人回到錫安,卻看到地土一片荒涼,四周的境況讓他明白日後將要面對不少艱難。於是,他在第4節向耶和華呼求:「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這些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尼革夫的河水復流。」尼革夫是一片荒地,位於希伯崙以南,是乾旱無水之地。因此,詩人向上帝發出信心的禱告。被擄歸回確是喜樂無比,但現實的處境仍然必須面對。

  在這幾年的神學學習中,我們都歷盡艱辛。畢業班的同學,你們都明白個中難處。上述的弟兄於神學院學習期間,也要處理實際生活的問題。例如他要面對經濟上的困難,積蓄差不多耗盡了,卻沒有開源的能力。他亦要到不同的教會實習,要在課堂上學習聖經和神學知識,也要面對知識對信仰可能帶來的衝擊。他好像進入了一個奇異新世界,要應對不同的處境、不同的挑戰。

  詩人教導我們只管向上帝發出信心的禱告,就是向那位為我們行了大事的耶和華呼求。我們要對上帝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正如詩人相信,上帝既然應許帶領他們從被擄之地歸回,今天同樣可以在艱難的處境中為他們行大事!就是憑著這樣的信心,弟兄完成了三年的神學裝備,進入事奉工場。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進入教會,成為牧者新丁,談何容易!所面對的處境豈是一帆風順,難道就如撒種在好土那樣,只須做基本的料理,種子就自然發芽生長嗎?詩人在第5節提到「流淚撒種」,在第6節再次提到「那帶種流淚出去的」。我們可有想過撒種會是流淚的?你有見過農夫撒種時流淚嗎?農夫流淚的時刻,往往是莊稼失收的時候。我們從螢光幕見到的這類情景,是那些受天災影響的農民因收成盡毀而傷心落淚。

  因此,在這裡詩人要給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要流淚撒種,撒種是要流淚的!這反映了撒種的實際環境並不理想,就如第4節所述,他們很可能是在旱地上撒種。弟兄姊妹,我們要知道,種子不是隨時隨地可以獲得,而是必須付出——可能要購買,或要由前一季的收成儲存下來,總之就不是「從天而降」。從經文可見,農夫是忍痛地撒種。弟兄姊妹,在這樣的境況下,如果你是農夫,你還會撒種嗎?詩人於經文中一再表明心跡,他選擇撒種;他更要提醒我們:要流淚撒種。

  感謝主,詩人的話沒有只停留在「流淚」。他肯定地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歡呼地帶禾捆回來!」「流淚」與「歡呼」形成了極大的對比,詩人表明他對上帝的信心。既然被擄歸回這不可能的事也能成就,何況是撒種收割?詩人相信上帝是在我們當中行大事的上帝。眼前的困難叫我們流淚,這誠然是真實的處境。然而,詩人提醒我們,我們所信靠的主是大能的主,是豐盛而充滿恩典的主。沒有撒種,何來收割?更準確地說,沒有經歷流淚撒種,沒有經歷有血有肉的付出,到收割的時候,豈會歡呼呢?誠然,我們不知道何時可以收割,正如以色列人當初也不知道何時可以回歸,但詩人提醒我們此刻要撒種。

  近來我有機會閱讀一本有關教導及牧養的書,當中記載了一位牧者的自白,大意如下:

  我牧會六年,起初從神學院畢業,帶著理想進入教會服侍,胸懷大志。現實是堂會的服侍令我筋疲力盡。有關牧養的書本描繪了牧者遇到的許多困境,幫助我明白自身的處境。我真的相信,只要真心愛會眾,向他們明確地表達福音的信息,教導又符合真理,就能夠讓信徒得救和成長。然而,這個想法太天真!當信徒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靈性,不在乎其鄰舍的靈性,我做的一切又有何用呢?牧者、教會及福音於這個時代算是甚麼呢?這令我十分掙扎。
  當然我知道上帝要祂的僕人忠誠及撒種,但現實是十分困難。我站在十字路口,我認真地考慮放棄牧會,而去攻讀工商管理碩士,轉投一份可以見到成果的工作。但最後,我還是選擇繼續我的牧養工作,因為我仍然愛基督,愛祂的教會,我仍然相信人是需要福音,我仍然相信教會的使命。

  迪特斯(James E. Dittes)說,事奉是「哀傷的工作」(ministry as grief work)!

  弟兄姊妹,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願意我們一同帶淚撒種,一起經歷上帝在我們當中所行的大事。

相關文章

傳道者的特質

蔡禮遜 道學碩士三年級 經文:徒八26-40 前言   今天我會與大家看腓利向埃提阿伯太監傳福音的事蹟,一起從中學習。從使行傳八章5至6節,我們知道腓利既會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又能行神蹟,並且他在撒瑪利亞的福音工作有相當好的果效。第6節說:「眾人聽見了,又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地聽從他的話。」第8節更說:「在那城裡就大有歡喜。」這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我相信大家一定期望自己的福音工作有這種果效,我們都憧憬自己的福音對象「同心合意地聽從」我們的話,並且「大有歡喜」。只是,我們也明白,福音工作的果效如何,並不是我們能夠完全掌握的。因為這是聖靈工作的範疇,就正如保羅給哥林多教會的教導一樣,他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作為傳道者,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栽種和澆灌,並且思考如何做好我們的本分。因此,今天藉著腓利向埃提阿伯太監傳福音的事蹟,讓我們一同思考:一個傳道者應有哪些特質?甚麼特質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準傳道者的宣講

  宣講是傳道者一個極其重要的職事,他們要一生忠於召命,盡心講解神的話,承擔宣講的職事。學院在七年多之前恢復的「畢業講道」,就是要讓一群快將畢業的準傳道者可以在宣講的服侍上有所操練,在當中經歷神的恩典,也得著學院整個群體的勉勵、提醒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