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三期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黃福光

  本期《山道期刊》的專題是「神學研究的跨學科整合」。如何用六篇文章的篇幅好好論述這個大題目,實在是一項挑戰。儘管如此,今期收錄的文章涵蓋了多個方面,可以讓讀者稍稍了解這個領域。

  第一篇文章〈跨學科的聖經研究:應用與濫用〉由筆者撰寫,討論聖經研究裏關於跨學科研究的一些應用和濫用。簡單地說,儘管研究聖經時可以借用其他學科的幫助,而這樣做也由來已久,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跨學科的聖經研究都必定是有用的、有意思的,甚或不一定做得恰當。此外,既同時運用兩個學科,就必須解決兩者孰輕孰重的優先順序問題。文章通過多個例子(諸如聖經研究如何結合考古學、科學、其他文本傳統等)來說明這些重點。

  謝品然的〈聖經神學、腦神經神學、人工生成智能:一個跨科際整合的聖經與神學研究探索〉向讀者簡述腦神經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學所帶來的衝擊和挑戰。文章主要介紹這些領域,並指出聖經神學該如何看待它們,該提出甚麼信息。這場討論才剛剛開始;對於將這些學科納入聖經及神學研究,作者持開放的態度,並且表示歡迎。

  張楷弦的〈天啟保羅觀與跨領域研究帶來的新發展:社會科學方法與認知語言學方法〉相對來說較為「傳統」,涉及整合聖經研究和認知語言學。作者採用認知語言學方法,分析保羅關於基督事件和復活的隱喻,從而展示這些隱喻如何有助於建立一個有別於當代社會的社群。

  洪亮的〈超人類主義的「形態自由」概念——從人類「脆弱性」的角度看〉又帶領讀者來到一般信徒比較陌生的領域,這次是探討超人類主義與神學的關係。文章的焦點是探討人類的「脆弱性」作為增強人類構造和能力的原因。作者認為,評估這類想法不應局限於創造論的角度,還應該包括基督中心的人論。正如謝品然一樣,洪亮對這個議題持謹慎而開放的態度。

  賴品超的〈超越與自我超越:從後現代哲學到儒耶對話〉也是一篇關於神學的文章,卻是相對比較「傳統」,因為是與東方和西方的哲學對話。這篇文章的焦點是超越和自我超越,作者精彩地列舉了學術界對這議題的各種觀點。他總結認為這類神學研究的跨科整合應該加以鼓勵,因為它可以豐富我們對有關課題的理解。

  最後一篇專題文章是佘枝鳳的〈克服障礙:對堂會領袖靈修的實踐神學省思〉。它與其他文章不同,涉及的是實踐問題,即個人靈修的實踐。作者先指出造成堂會領袖實踐靈修困難的一些原因(例如忙碌、錯誤的聖潔觀念),然後作出評估,最後提出一些建議來解決這些問題。

  除了專題文章,本期還有兩篇討論文章。第一篇是戴浩輝的〈舊約中的貧與富(二):先知文學、智慧傳統、詩篇〉,這是他上一期文章的續篇。作者延續對舊約中貧與富問題的研究,在先知文學、智慧傳統和詩篇中繼續探討這個問題。文章剖析這些資料所代表的信仰理念,以及從中給現代人帶來的規範性提醒。

  第二篇是彭昱森的〈恩典與人工:金口約翰論聖經默示〉,談論聖經默示過程中神和人的因素。據作者的分析,金口約翰既非常重視聖靈在聖經寫作中的工作,也強調人類作者在其中的角色,且表明人類作者期間並非處於迷狂狀態。然而,金口約翰對聖經默示機制的看法卻不明確,我們也無法從中得出明確的結論。

  最後,今期還有五篇書評,涉及門徒觀、天啟保羅觀、教會論、五旬節派神學、教會如何牧養自閉症人士等等,內容豐富,涉獵廣泛,讀者可從中獲益,拓寬視野。

評論被關閉,但引用和禁用Pingbacks是開放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