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反思,整合踐行

冼錦光

浸信宣道會駐澳門宣教士

  《山道期刊》是多位神學專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傑作,內容豐富,為我面對牧養(1、12、15、24期)、宣講(10期)、教導(13、24期)、領導,甚或宣教(9、18、30期)等事奉,提供可供深度反思的最佳素材。

  若以「使用者或消費者」角度來說,閱讀《山道期刊》是神學與科際整合再次詮釋給服侍對象的過程,而過程中我們是否接納或領受,是否適切合用,是否得到幫助、生命提升等,都取決於大家是否以「聆聽」為溝通的中心,正如福音傳播一樣(羅十14-15)。由傳者到受者,「聆聽」成為兩者的重點和中心。這也讓兩者回歸到核心,這也是兩者再上路的動力。單從「傳」與「受」的角度來說,兩者沒有輕重之分,也非要把兩者作出比較。用現代用語來說,我們皆是「持分者」,要謙卑地不斷向對方——甚或向祂——開放,這樣才會發生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的會遇,由 being 成為becoming,這樣才能發揮彼此的角色。

  《山道期刊》開拓我的視野。經整合的踐行,更能使自己及服侍對象活得精彩,生命轉化。一群神學文字專家,他們自己「聆聽」實況後,再作出謙卑的修正或改善,讓「傳」與「受」更完備地會遇,彼此提升,讓活著更加精彩。

相關文章

假如沒有《山道期刊》……

黃順成 本院神學碩士生   假如沒有了《山道期刊》,那就太可惜了。《山道》流露了「浸神」老師及學者們對學習的熱情,以及他們對華人教會的疼愛。各位老師及作者各有專精,有精通神學教義,有鑽研新舊約聖經,也有長於倫理思考。閱讀《山道》,讓我進入他們的視界,從他們的眼睛看見神學世界及教會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山道期刊》,繞道而行的服侍

鄧紹光 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山道期刊》是一本學術期刊,這是清楚明白的,但是學術期刊不一定就是「離地」不食人間煙火的,這卻是須要辨明的。就如沒有純粹數學像微積分的發明,恐怕科學、經濟學、工業工程學就不會有今日的發展。《山道》並非一本純粹為學術而學術的期刊,它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服侍教會群體,好能夠更廣更深認識並踐現信仰。...

生之痛.生之樂

吳國傑 基督教思想(教會歷史)教授   出版猶如生產,初聞懷孕喜訊,總覺興奮雀躍。筆者於2001年初開始在浸神事奉,創刊於二十年前的《山道期刊》此時已有數期面世。任教不久,即有幸獲邀擔任2003年總第十一期的編輯,初嘗文稿邀約、審閱、校對的滋味,且首度於期刊加入「討論文章」部分,工作雖具挑戰,卻帶來喜樂。此後,續有機會為期刊擔任三期編輯,撰寫文稿十數篇,對期刊出版的參與看似從沒間斷。2010年,曹偉彤院長邀請筆者進一步擔任編輯委員之職,我既對學術研究素有負擔,遂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