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人驚喜的《山道期刊》

黃福光

舊約教授

  這些年來我擔任《山道期刊》的編委,實感榮幸。身為期刊的編輯,我自然希望閱讀《山道》的人越來越多。但沒想到竟有位澳洲的聖經學者向我索取我兩三年前在《山道》發表的文章之英文版本,我十分驚喜。想必是他的一位學生(可能是從香港前往當地進修的華人學生)引述了我的文章,引起他的興趣。知悉遠至澳洲的同好也閱讀《山道》,實在叫人欣喜。這肯定了我們的努力!同時,這也讓我們醒覺,提醒我們必須繼續保持《山道》的水準。神學院的學生會讀《山道》,在功課中引述它;同樣,他們的老師和外國的同好也可能樂於讀它呢。

  近年,有個可喜的現象,就是我們有越來越多的神學碩士生撰寫書評。在西方,許多研究生出版著述以前,起初都是由撰寫書評開始的。寫書評是個很好的練習,因為做研究、寫著述也需要運用不少同樣的技巧:小心閱讀來源資料、如實反映作者觀點、作出中肯的評論、既要思路清晰又要行文流暢。因此,神學碩士生的參與是我們的期刊和研究課程的自然發展。

  同時,投稿《山道》也能給予學生一點鼓勵。猶記得我曾教導一位研究生,那時見他在學業上苦苦掙扎,為撰寫論文多番搏鬥,仍未見曙光,已經灰心喪氣。後來,他投稿的書評竟獲刊登在《山道》,叫他興奮不已,在臉書公告各方好友。這事雖然不能助他撰寫論文,卻給他適時的鼓勵和動力,讓他繼續前行。

  現代人非常忙碌;香港如是,世界各地也如是。要花時間閱讀比普通報章更有深度或更為複雜的東西,確實不容易。不過,我告訴你:這樣運用時間是值得的,因為實際上是為你節省了時間。作者撰寫《山道》內的文章,做研究所需的時間,遠比讀者閱讀的時間要長得很多。讀者不用自己費勁研究,就可短時間內獲取某方面的知識。而且,那些文章還結合了作者多年研究所累積的心得呢。

  最後,對於《山道期刊》,我必須向大家說一句:拿起來,讀它吧——不要等了!

相關文章

生之痛.生之樂

吳國傑 基督教思想(教會歷史)教授   出版猶如生產,初聞懷孕喜訊,總覺興奮雀躍。筆者於2001年初開始在浸神事奉,創刊於二十年前的《山道期刊》此時已有數期面世。任教不久,即有幸獲邀擔任2003年總第十一期的編輯,初嘗文稿邀約、審閱、校對的滋味,且首度於期刊加入「討論文章」部分,工作雖具挑戰,卻帶來喜樂。此後,續有機會為期刊擔任三期編輯,撰寫文稿十數篇,對期刊出版的參與看似從沒間斷。2010年,曹偉彤院長邀請筆者進一步擔任編輯委員之職,我既對學術研究素有負擔,遂欣然接受。...

《山道期刊》20週年

  《山道期刊》(下文簡稱《山道》)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學刊,自1998年創刊以來,半年一期,從未間斷,到了今年底出版第四十期,便進入二十週年。因此,我們特地邀請了《山道》的主編、編委會成員,以及讀者,談談他們對這期刊的感想和看法。...

深度反思,整合踐行

冼錦光 浸信宣道會駐澳門宣教士   《山道期刊》是多位神學專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傑作,內容豐富,為我面對牧養(1、12、15、24期)、宣講(10期)、教導(13、24期)、領導,甚或宣教(9、18、30期)等事奉,提供可供深度反思的最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