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神」救了我的牧養生涯!

林天祐

基督教研究碩士

  本文題目看似誇張,好像老王賣瓜,但卻是千真萬確。

經科萬歲!神科無聊!

  2008年,我在美國一所聖經學院完成聖經研究學士課程,此後一直牧會。在學期間,我修讀了神學學士的一般課程科目(即「四條支柱」:聖經科、教會歷史、系統神學、實踐神學),當中特別多的是聖經科。當時我的感覺是「經科萬歲!神科無聊!」,即使讀了三個學期的系統神學,對神學的印象就只是一大堆無聊的討論。所以我畢業時,對神學的感覺是負面的。

  這樣,我成為了一位聖經科至上的牧者。2008至2012年間,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到底基督徒有甚麼特別?我們如何活出聖經?系統神學是否一堆確保「信徒不成為異端」的工具,與信徒生活有關嗎?特別是「高鐵事件」後,青少年常常問我教會與社會的關係。這一切都令我感到困惑。雖然我攻讀學士期間在課餘讀過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的著作,亦認同他的結論(「讓教會成為教會」),但總無法明白他的神學思想。

  總的來說,我面對兩個難題:一、沒有神學思想的指導下,我的應用不外乎是原則性 / 普遍性,我的倫理觀也是以人為中心的;二、我越來越認同教會的特殊性和侯活士的思想,但在沒有神學的支持下,聖經研究與倫理之間的鴻溝令我恍如人格分裂,因為我發現自己怎樣也跨不過這道鴻溝。

牧養生涯的轉捩點

  還記得幾年前報讀「浸神」,接受面試時,院長說:「以你的背景,經科應該不難。但神科你應該會有所學習。」當時我半信半疑。2012年開課,首先上聖經科,我當然非常興奮;事實上,「浸神」的聖經科老師使我在方法論上更加進步。但改變我的,是2013年春季的神學思想科。沒錯,在「浸神」令人聞風喪膽的faith thinking是我牧養生涯的轉捩點。神學思想科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脈」,我以前的問題通通解決了。我明白到基督信仰的特殊性、自己不知不覺受了康德(Immanuel Kant)的影響、追求百分百的確定性等。自此之後,我愛上了神學,並且希望將勤補拙,好填補牧養的缺口。

  「浸神」的神學科和倫理科的編排,也和Faith Thinking一書一脈相承,令我逐步從不同層面加深認識在三一上帝下之教會的特殊性。由此,我的牧養生涯和靈性也慢慢被改變,被滋養。在浸信會歷史科,我學會了浸信會不容從眾的精神;在系統神學科,我明白了三一論是最實際的教義,與信徒生活息息相關;在倫理科,我開始認識自己以往的所謂基督教倫理,是沒有上帝在其中的倫理,亦開始戒除牧者(特別是自己)的英雄主義;在韋爾斯(Samuel Wells)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身上,我學懂看見上帝豐盛的恩典、人的界限和罪性。特別是通過韋爾斯和潘霍華,我看見自己作為牧者的軟弱,包括:強調意志多於聖靈工作;空有因信稱義的教導,沒有因信稱義的牧養(缺少恩典);操控性的愛(自己比上帝更緊張)等。

  這些都讓我明白到在牧養上,我才是首先需要拯救和悔改的那位。這些改變使我更加明白上帝的愛,更能活出祂的愛。同時,由於逐漸學懂讓上帝成為上帝,自己近乎沒有耗盡(burnout)的跡象,真正明白到牧者是世界第一的「筍工」!家人和弟兄姊妹都看見我的改變。

  「浸神」救了我的牧養生涯,誰說「浸神」的神學「離地」?

相關文章

浸神奇異恩典之旅

  神呼召弟兄姊妹進入「浸神」,經歷奇異恩典之旅。除了學習神學知識,鍛鍊牧養技巧,培育品格,同學們在學期間還經歷了神的愛和醫治、門徒群體的團契關係,學習種種「隱蔽課程」,生命得到啟悟,靈命再次更新。跟隨基督的道路確實是一條恩典之路!

夢想成真

韓玉芳 道學碩士 韓玉芳(左二)與同學合照   進入「浸神」之前,對於在內地牧會多年的我,離開教會脫產讀書是一個不敢奢望的夢想。然而,也許是神查看了我的苦情,知道我的缺乏,顧念我的渴望;有一天,我竟意外得到了參加出國考試的名額。於是我迫切向神禱告,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儘管過程中仍有坎坷,但出於神的保守,我的夢想終於實現。...

恩典的痕跡

楊家駿 道學碩士 楊家駿與劉振鵬老師   三年的神學生生涯轉眼即逝,當中有艱苦的時間,亦有無數歡樂難忘的片段。緊湊的課堂學習、各式各樣的學院活動、實習、學業、家庭,互相拉鋸,當中承受的壓力固然是三年神學生生涯的寫照,再加上各人生命經歷的不同挑戰,例如結婚、生育、病患、失去至親等,我們竟能夠跨過眾多難關,回頭看來,一切都是神恩典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