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街坊 愛全人

吳紀言

神學學士同學

第四組(大角咀)合照

  是次屬靈操練日讓我有機會參與大角咀新福事工協會舉辦的社區導賞。這所機構讓參與者以「落區體驗」的方式,親身學習認識貧窮人的需要,從而學習對他們的需要作出正確的回應。

  導賞員指出,很多教會只意識到坊眾靈魂得救的需要,但往往未能顧及其現實生活的需要,例如衣、食、住、行、工作等。導賞員說,關顧區內貧窮人時,他們以「街坊」稱呼對方,而非「貧窮人」。因為稱其為「貧窮人」,就已標籤他們,認定他們是社會的最下層,是需要接受施捨的對象。但稱他們為「街坊」,就是以同區鄰里的身分去接觸他們。要作一個鄰里,首要是認識及掌握社區的特色和文化,從而了解對象的所需。不然,「幫忙」隨時變成「幫倒忙」。

  猶記得當天導賞員帶我們參觀露宿者的住處時,指出在港露宿是合法的,但是「阻街」是非法的。政府人員往往就是以阻街為理由清理露宿者的帳篷。他們這樣做的時候,被清理的是阻街的物品,還是露宿街頭的人呢?

  導賞員希望藉著社區導賞,讓人明白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去幫助別人,而要從受助者的角度去幫助他們。真的,我想到在事奉上,很多時候都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服侍的對象。然而,自己所盡的努力原來可以不是對象所需要的。在貫徹愛的服侍上,不應該止於盡己力,更須要認識對象的背景,按其需要幫助他們;非從自己的角度,而是從對象的角度,這樣才可作出較為合宜的服侍。

  耶穌來,不單叫人靈魂得救,也同時要恢復人自己的「人的身分」。所以,我們要關顧人的整個生命。既要復和人神的關係,也要顧及他們的物質需要、靈性需要、個人尊嚴,好讓人的整個生命都經歷耶穌的更新轉化。可以做的應該不只是物質上的救濟,或救恩知識的傳遞,應該還有更多任重道遠的工作。

相關文章

維修.修復.復和

曾競聰 道學碩士同學 第三組(土瓜灣)合照   「土家」導賞員領我們一行二十人完成了在土瓜灣舊區的導賞後,給我們一個額外的行程,就是參觀一個殘舊的天台。這天台在區內一棟唐樓的屋頂。由於此處長期荒廢,加上該樓宇快將重建,左右四鄰的住客就索性視此地為垃圾收集站,把舊家具電器通通丟在這裡,省掉拿它們到街上垃圾站的氣力。有一日,有些居民忍無可忍,便決定清理那地方。但垃圾眾多,他們便聯絡那一直義務幫助他們維修電器的「維修香港」義工,一同清理。據說義工花了至少整整七天的工餘時間,以人鏈傳遞的方式搬運,才把大大小小的垃圾清理好。如今這處十分整潔,繪上了美麗的圖畫,成了觀看日落、兒童遊樂的地方。...

默默耕耘,跟隨基督

吳彬彬 道學碩士同學 第二組(土瓜灣)合照   屬靈操練日下午,我們往土瓜灣進行社區勘察。社區導賞員帶領我們來到「土家」(土瓜灣故事館)。這裡提供了一個地方,支援社區的居民,把街坊凝聚起來,並且透過簡單的家居維修,建立互助的關係網絡。她們在社區默默「深耕細作」,這豈不是昔日來華宣教士所作的事?...

社區重建下的深耕細作

曾煥琳 神學學士同學 第一組(油麻地)合照   我們第一組到訪的社區是油麻地。導賞員帶著同學們走進油麻地的大街小巷,讓我們認識這個面臨重建的舊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