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2019年4月號 深入互動對話 梁耀明 (2016年畢業) 九龍城浸信會傳道 筆者曾修讀「教牧領袖學與事工」。這科目採用「協同教學」模式,由兩位老師教授,透過不同的觀點探討有關作牧者的課題。雖然這種模式的教學可能對同學有不同的要求,或會加重同學某方面的負擔,但卻同時創造了獨特的學習環境,是利遠多於弊。 首先,「協同教學」能刺激同學建立深思熟慮的神學思想。「協同教學」容讓同學體驗不同的授課老師如何透過不同的詮釋框架回應同一課題。老師的講解各有異同,為課堂勾畫出一個活生生的多元空間,刺激同學對課堂所學的,進行分析、比較及整合,整個過程促使同學深思所學之神學。 其次,同學藉此建立的神學思想是一種富有對話性的神學思想。正如上文所述,「協同教學」活生生地將同一課題的不同詮釋放在同學眼前,同學不難發現當中的異同。有別於做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同學可以即時與授課老師們互動對話。香港的同學習慣單向教育,少作對話及發問,但老師們的解說呈現顯而易見的異同,就讓同學們更有信心及更容易向老師發問。並且,透過授課老師的回應,同學可從中學習如何回應其他不同的詮釋。因此,同學是在多元互動的對話中建構自己的神學。 當然,要有良好的互動氛圍,老師的態度、視野、胸襟,以及他們之間的協調和配搭,是十分重要的。他們的互動能促進課堂的教學成效,使老師和同學均可從中得益,教學相長。 總而言之,「協同教學」能帶來豐富的教學體驗,讓師生深入地互動對話,有助彼此的神學知識及生命持續成長。 wordpress_publish 6 月 05, 2024 評論已禁用
院訊2019年4月號 跨科探索新領域 黃福光 舊約教授 教授團隊每年都合教「研究與寫作」及「畢業研討班」,2014-15學年秋季的「教會敬拜學」也是採用「協同教學」方式。一般來說,這些科目有一位老師負責統籌,監察整個課堂的設計及流程;另一(些)老師則負責批改功課,評估學生表現。...
院訊2019年4月號 扶貧職事的亂與序 佘枝鳳 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 活在貧富懸殊的香港,不少堂會嘗試走進社區,接觸貧者,扶助經濟困難鄰舍。可是,亦有不少堂會淺嘗了助人之樂,便熱情不再,甚至失望離場。本文從實踐神學省思的進路,探討教會扶貧職事中容易出現的混亂和迷思,並以一個堂會個案作為說明例子,然後建議一個秩序有助理順教會職事的亂象。本文目的有二:除了希望讀者明白扶貧職事的亂與序外,亦想藉此介紹實踐神學可以怎樣有助於堂會的牧養領導。...
院訊2019年4月號 具「浸神」特色的「協同教學」 林國彬 院牧、實習主任、實用神學科講師 我最早與老師合教的科目,是2008年春季與孫寶玲老師一起教授的「基本講道法」。孫老師負責碩士班,我負責學士班。首四堂,兩班一起上課。孫老師負責第一和第二堂的講課,我負責第三和第四堂。在課堂上,我們兩人有很多互動,同學也反映說得益很大。四堂過去,學士班和碩士班分開上課,同學開始在課堂上實習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