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論與實踐經驗並重

陳慧 基督教研究碩士同學

  2018年春季,我修讀了由曹偉彤院長和林國彬牧師合教的「講道學」,當中四分之三課時由曹院長執教。這是我唯一修讀過採用「協同教學」的科目。

  以往,「講道學」一向是由單一老師教授,而且長期都是那同一位老師;因此,同學大多從師兄姊口中,預知老師的教學方式、功課要求,甚至是評閱偏好。這種安排有利有弊。好處是:同學們較易獲取學科的參考資料,又可與師兄姊交流,互相幫助;弊處是:既然可以揣摩那單一老師的評分偏好,就有可能使同學抱持「以分數為主導」的學習心態,減低認真研讀的動力。當然,學習態度主要取決於同學本身的學習動機,甚至是生命光景。

  這次「講道學」採用「協同教學」模式之所以吸引,除了因為兩位老師有深厚的講道功力和豐富的經驗,亦因為這可讓同學同時吸收兩位老師的講道法。兩位老師的講道風格在我印象中是各有特色的,故此開課前,我預期他們的教學方式也將會迥異。

  教學過程中,曹院長擔當主導角色,主力教授課本上的要點。我們採用的課本是由美國著名講道學家朗基(Thomas Long)教授著述,曹院長對此書相當熟悉,反映出他事前充足的準備工夫。在院長教授的一半課時裏,林牧師不但列席,兩位老師還有相當程度的互動。例如,當院長提及某些講員的例子,林牧師就會在旁補充,為同學展現更整全的圖畫。林牧師對課本內容同樣相當熟悉,又有豐富的講道經驗,加上是院牧,對不同教會的講壇情況較為了解。因此,同學除了可以吸收院長教授的課本內容之餘,還有機會從林牧師口中聽到師兄姊在教會的實戰經驗;這是理論與實踐經驗並重的學習過程。

相關文章

輪流教授 五彩繽紛

陳宇恩 副院牧、教會音樂科講師   2014年,我跟聖經科及基督教思想科的老師,總共五人,一同合教「教會敬拜學」。由於這科目屬於跨科學習,所以需要整合各個範疇,理論和實踐並重。開課前,我們幾位老師一同開會,探討課程的目標、範疇、重點內容,以及功課要求,好幫助同學從聖經、神學、教會歷史、教會傳統及禮儀、教會崇拜事工及牧養、倫理實踐、現代文化處境等多個角度,去思考教會崇拜的職事。課堂是由各專科的老師輪流教授相應的課題;而我主要負責統籌,同場觀察每次上課情況,並且任教後半部分的課堂。我嘗試將聖經、神學、歷史等各範疇整合,然後套用在教會崇拜事工當中,看看如何應用和實踐。...

科際整合的即場示範

何敏超 (2018年畢業)馬鞍山崇真中學教師   我曾經修讀過兩個科目,是採用「協同教學」模式的。一科是「講道學」,由曹偉彤院長和林國彬牧師合教;另一科是「韋利蒙:崇拜、倫理、宣講」,由禤智偉博士、鄧紹光博士和林國彬牧師三位老師合教。...

「浸神」的「協同教學」

  「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是指兩位或以上的老師合作教授同一科目。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有不少科目均採用「協同教學」的方式,所以今期《院訊》邀請曹偉彤院長談談「浸神」課程中的這個教學模式,並且邀請了那些曾參與「協同教學」的老師及同學,一同分享他們的經驗及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