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2019年4月號 跨科探索新領域 黃福光 舊約教授 教授團隊每年都合教「研究與寫作」及「畢業研討班」,2014-15學年秋季的「教會敬拜學」也是採用「協同教學」方式。一般來說,這些科目有一位老師負責統籌,監察整個課堂的設計及流程;另一(些)老師則負責批改功課,評估學生表現。 這種課堂設計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讓最熟悉某範疇的老師教導相關的課題。例如,在「教會敬拜學」一科,我身為舊約老師就負責教導舊約崇拜,另一位新約老師則教導新約崇拜。如果課程的目的是拓寬視野,了解不同觀點,「協同教學」無疑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如果課程內容的深度和一致性較為重要(例如,原文釋經),那麼由單一老師教授,就較為理想。 「協同教學」能為老師及學生提供機會去探索一些本來不會探索的課題。舉例說,近年聖經科目一般以聖經書卷為主(例如,撒母耳記、哥林多前書),較少以主題為主。這樣的課程讓學生學習從書卷宏觀的處境去詮釋經文,而不是把經文當作獨立存在的文字。可是,聖經整體對某個題目的觀點是怎樣,就容易被忽略了。而「協同教學」一般是以專題為主導,就能夠讓學生探討聖經整體,以至不同神學學科怎樣討論某個主題(例如,崇拜、倫理議題)。這也給予老師機會去研究某個他們或許本來不會探索的聖經課題。 「協同教學」當然也有弊端:學生可能不能把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知識融會整合。不過,融會貫通本是學生必須經常學習的功課。而且,只要統籌的老師協助學生把各樣知識和觀點貫串起來,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協同教學」科目,只是由兩位老師教授;在這類例子,我認為要融會貫通就不太困難,因為兩位老師可以在教導的時候,同時替學生把所教所學的融會整合。 我認為「協同教學」對於跨科際的科目(如上述所提及的例子)有一定的價值;只要做得合理妥當,就能為學生帶來美好的學習經驗。 wordpress_publish 6 月 05, 2024 評論已禁用
院訊2019年4月號 扶貧職事的亂與序 佘枝鳳 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 活在貧富懸殊的香港,不少堂會嘗試走進社區,接觸貧者,扶助經濟困難鄰舍。可是,亦有不少堂會淺嘗了助人之樂,便熱情不再,甚至失望離場。本文從實踐神學省思的進路,探討教會扶貧職事中容易出現的混亂和迷思,並以一個堂會個案作為說明例子,然後建議一個秩序有助理順教會職事的亂象。本文目的有二:除了希望讀者明白扶貧職事的亂與序外,亦想藉此介紹實踐神學可以怎樣有助於堂會的牧養領導。...
院訊2019年4月號 「浸神」的「協同教學」 「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是指兩位或以上的老師合作教授同一科目。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有不少科目均採用「協同教學」的方式,所以今期《院訊》邀請曹偉彤院長談談「浸神」課程中的這個教學模式,並且邀請了那些曾參與「協同教學」的老師及同學,一同分享他們的經驗及感想。
院訊2019年4月號 具「浸神」特色的「協同教學」 林國彬 院牧、實習主任、實用神學科講師 我最早與老師合教的科目,是2008年春季與孫寶玲老師一起教授的「基本講道法」。孫老師負責碩士班,我負責學士班。首四堂,兩班一起上課。孫老師負責第一和第二堂的講課,我負責第三和第四堂。在課堂上,我們兩人有很多互動,同學也反映說得益很大。四堂過去,學士班和碩士班分開上課,同學開始在課堂上實習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