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2019年4月號 當老師們成為「同學」 禤智偉 實用神學(社會倫理)助理教授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學記》 過去六年,我與其他老師合教的選修科目先後有「教會神學觀」(2015-16春季)和「韋利蒙:崇拜、倫理、宣講」(2017-18春季)。我在計劃中,希望將來有機會與鄧紹光教授一起開設一科「祈禱的神學」(Praying (as) Theology)。這些特設的選修科目之所以出現,大抵都是由於我對相關的課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通過教學來進深學習,但自知無法獨力肩負,便向鄧教授求教,由他邀請其他老師,按專長分工,敲定課程大綱。 這些科目明顯牽涉科際整合的課題,所以需要跨學科的教學團隊,同心協力方能應付。實際上,這也就是由眾老師來一起親身示範科際整合;「浸神」素來鼓勵同學要觸類旁通,並培育他們的學術能力,讓他們畢業後仍可持續自學,懂得整合經科、神學、倫理的內容,避免將信仰切割成互不相干的學術範疇——這也正是道學碩士「畢業研討班」的宗旨。因為整個神學牧養裝備的訓練和課程設計,都是為了幫助同學,將福音的故事整全地聽得更好,以致他們將來能夠把耶穌基督的救恩整全地講得更好,行得更好,活得更好。 於我而言,每次「協同教學」的經驗,就像參與完成一篇小組合作的「畢業研討班」論文:既要獨自負責研究、撰寫、講授,同時也要向其他老師學習、與其他老師一同學習,彼此配合互補,並一起克服教學上的困難,發揮臨場應變的創新能力。例如,當發現修讀的學生人數太少(或太多),以一般的分組口頭匯報方式作為評核和學習方法,不太適用,我們便想出改用堂上口試(viva),讓同學按老師提供的思考問題,去閱讀指定教材、組織筆記,然後在堂上與老師和同學們互相答問。實踐證明,這是很美好的一同學習的經驗。 wordpress_publish 6 月 05, 2024 評論已禁用
院訊2019年4月號 謙卑與人合一同工 何靜文 道學碩士同學 記得一年級時,分別有老師及師兄姐鼓勵我們除了修讀必修科目外,也要儘量選修其他老師的課堂,好從每位老師各自於聖經、神學思想、實用科目專精的研究領域中學習,希望除了能夠豐富知識之餘,也可藉著不同老師的經驗拓寬自己的信仰視界。過去兩年多,我除了修讀由單一老師教授其專門研究的科目外,也有機會上了一些採用「協同教學」的課堂,分別是「講道學」、「教牧關顧與輔導概論」及「教牧領袖學與事工」,三科同屬實用神學科的範疇。...
院訊2019年4月號 科際整合的即場示範 何敏超 (2018年畢業)馬鞍山崇真中學教師 我曾經修讀過兩個科目,是採用「協同教學」模式的。一科是「講道學」,由曹偉彤院長和林國彬牧師合教;另一科是「韋利蒙:崇拜、倫理、宣講」,由禤智偉博士、鄧紹光博士和林國彬牧師三位老師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