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2019年4月號 師生互動 火花四濺 鄧紹光 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除了「研究與寫作」及「畢業研討班」,我近年與其他老師合教的科目包括「教會敬拜學」、「教會神學觀」、「韋利蒙:崇拜、倫理、宣講」等。最容易的教學安排,是各老師各按自己的專業講解同一課題,但這樣的話,老師之間卻缺乏互動。雖然學生可以在同一科之內盡聽不同老師的專業知識,卻難以看見整全圖畫。因此,在課堂設計上必須花點心思。 至少,共同興趣是必須的起點。有分教授上述三科的老師都對相關課題有所涉獵、做過批判硏究,甚至曾發表學術文章;他們早已累積了基本知識,因爲教學的機會,就可以對有關課題加深了解,有所得益。這種共同興趣的培養,也得力於平時交流。那麼,敎學就不是「搬字過紙」了。 因為以共同興趣為起點,所以採用「協同教學」的科目有些是選修科。「教會神學觀」跟「韋利蒙:崇拜、倫理、宣講」,就是這樣的例子。教授後者的那三位老師,原來各自對韋利蒙的某一方面特別感興趣,且按照教會的實際處境對他的學說加以批判和吸納,而非不假思索地照單全收。這科目授課的要求不只是老師講解自己的部分,也要互相聽課,參與堂上討論。這樣,老師不單拓寬了自己的知識,也跟同學一起整合,得出融會貫通的了解,而非零碎的資料。 加強老師與同學的互動,也是「協同教學」的新嘗試。這主要是透過學生閲讀指定書籍或文章和老師的考問。指引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學生容易茫無頭緒,失去方向。負責的老師擬出幾道題目,指出須注意之面向、思考之重點,好幫助學生不致失焦,並且討論也要扣連學生自身的教會經驗,好活學活用。課堂上帶動全體的互動,對老師是考驗。這既要求老師自身的知識要通透,也要有了解學生問題的能力,還要有相當之應對能力,能提升及啟發思考。一位老師可能勉強應付,兩位老師則可以互相補足,三位老師很多時火花四濺。這是愉快的學習經驗。 wordpress_publish 6 月 05, 2024 評論已禁用
院訊2019年4月號 扶貧職事的亂與序 佘枝鳳 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 活在貧富懸殊的香港,不少堂會嘗試走進社區,接觸貧者,扶助經濟困難鄰舍。可是,亦有不少堂會淺嘗了助人之樂,便熱情不再,甚至失望離場。本文從實踐神學省思的進路,探討教會扶貧職事中容易出現的混亂和迷思,並以一個堂會個案作為說明例子,然後建議一個秩序有助理順教會職事的亂象。本文目的有二:除了希望讀者明白扶貧職事的亂與序外,亦想藉此介紹實踐神學可以怎樣有助於堂會的牧養領導。...
院訊2019年4月號 理論與實踐經驗並重 陳慧 基督教研究碩士同學 2018年春季,我修讀了由曹偉彤院長和林國彬牧師合教的「講道學」,當中四分之三課時由曹院長執教。這是我唯一修讀過採用「協同教學」的科目。...
院訊2019年4月號 「浸神」的「協同教學」 「協同教學」(team teaching)是指兩位或以上的老師合作教授同一科目。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有不少科目均採用「協同教學」的方式,所以今期《院訊》邀請曹偉彤院長談談「浸神」課程中的這個教學模式,並且邀請了那些曾參與「協同教學」的老師及同學,一同分享他們的經驗及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