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瘟疫蔓延時……

劉振鵬

實用神學(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

  若非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我們就可以照常一起敬拜和聚會,人與人之間就不須保持距離,減少會面,學校也不需停課,群體成員就不會感到彼此被割斷(disconnected),市面也不會如此蕭條。「浸神」停了課堂教學,改為網上授課,至今已有一段時間。很多同學感到沒有團契生活,既不能三五成群地溫習、做功課、吃喝玩樂,又沒有面對面的相交,感覺彼此被割斷、靈命枯乾。

用愛戰勝黑暗

  今天,我們不能被看似黑暗的環境打敗,要用愛來面對挑戰!每當提及愛,大家都可能想起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這段經文譽為「愛的篇章」。事實上,這段經文常常成為婚禮或結婚週年紀念的訓勉材料;不過,保羅寫這段文字,本來不是旨在訓勉新人或做婚前輔導。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是保羅教導哥林多教會肢體相交之道和相愛之道,即教會肢體之間如何彼此相愛。當然,牧者挪用這段經文在婚禮中教導夫婦間的愛也是可以的,因為若夫婦二人連肢體間的愛也不懂,又如何愛另一半?不過,這段經文更應該用作訓勉肢體之間的愛。因為,倘若教會肢體之間沒有愛,試問這還是耶穌基督的身體嗎?

群體中的服侍

  英國循道會牧師禾頓博士(Dr. Roger L. Walton)對潘霍華在《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談論的「群體中的服侍」感到驚訝。禾頓牧師指出,潘霍華所講的主內肢體團契生活的服侍,不是講道、教導或牧養關顧,而是:第一,勒住舌頭的服侍(ministry of holding one’s tongue);第二,謙遜的服侍(ministry of meekness);第三,聆聽的服侍(ministry of listening);第四,助人的服侍(ministry of helpfulness);第五,承擔和容忍的服侍(ministry of bearing)。* 相信大家都察覺,這五項服侍並非甚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大發現,只是「作主門徒」的基本操練和踐行。

  今天瘟疫肆虐香港,第四點「助人的服侍」,對我們特別有意義。「助人的服侍」的意思,是願意接受別人打擾自己的生活――願意自己的生活和安排因肢體的需要而被搞亂。當個人的計劃和空間被他者打擾,要視之為上帝所賜的禮物。+ 這多個月以來,全港市民過著口罩和搓手液緊缺的日子;古人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今天卻是「瘟疫連三月,口罩抵萬金」!市民大眾擔心,一旦自己的衛生防護裝備「彈盡糧絕」之後,怎樣辦?這可能是我們人生第一次經歷「原來錢不是萬能」;有錢但買不到口罩和搓手液,感受是如此無奈、驚恐,甚至絕望!這是2003年「沙士」(SARS)期間也不曾出現的可怕經歷。看見市民(特別是長者)為買一兩盒口罩而通宵排隊,並且很多市民在超市搶購日用品,我們既心酸,又擔心,更是憤怒!

踐行「助人的服侍」

  今天,這些無助的市民有坐在我們身邊的嗎?過去一個月,我們的肢體有否因口罩不足而足不出戶,不敢上教會崇拜,甚至不能上班?這不正是上帝給予我們的機會和責任,踐行「助人的服侍」,關心身邊有需要的肢體,與他們分享口罩和防疫物資?我們甚至可以預期,百業蕭條必接踵而至。我們對肢體的支援,就是以具體的行動向他們述說上帝的愛;這正是為他們獻上祝福,滋潤他們的心靈。所以,在瘟疫蔓延時活出愛,正是門徒群體(教會)的本質和任務。然而,在此必須鄭重澄清,這絕非表示我們只照顧主內肢體,忽略那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他者。重點是,若有人連自己身邊的肢體和家人也不愛,反而去愛不認識的人,這是否有違常理?這也好像說,人沒興趣向家人和身邊的朋友傳福音,反而熱衷宣教,這同樣不合邏輯!

  過去數月,我們不能一起聚會,沒有團契生活,你是否有一種「被割斷」的感覺?聖經教導我們,日常肢體關係的建立是要踐行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的教導。若我們能夠視肢體為我們所愛的人,這個愛的關係就成為我們相交的能量和基礎。當一時的狂風巨浪沖擊我們的關係,使我們能夠撐下去的其中一股力量,就是這基督裏的愛!今天瘟疫蔓延時,讓我們一起用基督的愛消除那彌漫人心的恐懼和不安,用基督的愛活出福音和盼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oger L. Walton, Disciples Together: Discipleship, Formation and Small Groups (London: SCM, 2014), 35-36.
+ Walton, Disciples Together, 3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