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瘟疫蔓延時……

劉振鵬

實用神學(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

  若非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我們就可以照常一起敬拜和聚會,人與人之間就不須保持距離,減少會面,學校也不需停課,群體成員就不會感到彼此被割斷(disconnected),市面也不會如此蕭條。「浸神」停了課堂教學,改為網上授課,至今已有一段時間。很多同學感到沒有團契生活,既不能三五成群地溫習、做功課、吃喝玩樂,又沒有面對面的相交,感覺彼此被割斷、靈命枯乾。

用愛戰勝黑暗

  今天,我們不能被看似黑暗的環境打敗,要用愛來面對挑戰!每當提及愛,大家都可能想起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這段經文譽為「愛的篇章」。事實上,這段經文常常成為婚禮或結婚週年紀念的訓勉材料;不過,保羅寫這段文字,本來不是旨在訓勉新人或做婚前輔導。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是保羅教導哥林多教會肢體相交之道和相愛之道,即教會肢體之間如何彼此相愛。當然,牧者挪用這段經文在婚禮中教導夫婦間的愛也是可以的,因為若夫婦二人連肢體間的愛也不懂,又如何愛另一半?不過,這段經文更應該用作訓勉肢體之間的愛。因為,倘若教會肢體之間沒有愛,試問這還是耶穌基督的身體嗎?

群體中的服侍

  英國循道會牧師禾頓博士(Dr. Roger L. Walton)對潘霍華在《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談論的「群體中的服侍」感到驚訝。禾頓牧師指出,潘霍華所講的主內肢體團契生活的服侍,不是講道、教導或牧養關顧,而是:第一,勒住舌頭的服侍(ministry of holding one’s tongue);第二,謙遜的服侍(ministry of meekness);第三,聆聽的服侍(ministry of listening);第四,助人的服侍(ministry of helpfulness);第五,承擔和容忍的服侍(ministry of bearing)。* 相信大家都察覺,這五項服侍並非甚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大發現,只是「作主門徒」的基本操練和踐行。

  今天瘟疫肆虐香港,第四點「助人的服侍」,對我們特別有意義。「助人的服侍」的意思,是願意接受別人打擾自己的生活――願意自己的生活和安排因肢體的需要而被搞亂。當個人的計劃和空間被他者打擾,要視之為上帝所賜的禮物。+ 這多個月以來,全港市民過著口罩和搓手液緊缺的日子;古人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今天卻是「瘟疫連三月,口罩抵萬金」!市民大眾擔心,一旦自己的衛生防護裝備「彈盡糧絕」之後,怎樣辦?這可能是我們人生第一次經歷「原來錢不是萬能」;有錢但買不到口罩和搓手液,感受是如此無奈、驚恐,甚至絕望!這是2003年「沙士」(SARS)期間也不曾出現的可怕經歷。看見市民(特別是長者)為買一兩盒口罩而通宵排隊,並且很多市民在超市搶購日用品,我們既心酸,又擔心,更是憤怒!

踐行「助人的服侍」

  今天,這些無助的市民有坐在我們身邊的嗎?過去一個月,我們的肢體有否因口罩不足而足不出戶,不敢上教會崇拜,甚至不能上班?這不正是上帝給予我們的機會和責任,踐行「助人的服侍」,關心身邊有需要的肢體,與他們分享口罩和防疫物資?我們甚至可以預期,百業蕭條必接踵而至。我們對肢體的支援,就是以具體的行動向他們述說上帝的愛;這正是為他們獻上祝福,滋潤他們的心靈。所以,在瘟疫蔓延時活出愛,正是門徒群體(教會)的本質和任務。然而,在此必須鄭重澄清,這絕非表示我們只照顧主內肢體,忽略那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他者。重點是,若有人連自己身邊的肢體和家人也不愛,反而去愛不認識的人,這是否有違常理?這也好像說,人沒興趣向家人和身邊的朋友傳福音,反而熱衷宣教,這同樣不合邏輯!

  過去數月,我們不能一起聚會,沒有團契生活,你是否有一種「被割斷」的感覺?聖經教導我們,日常肢體關係的建立是要踐行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的教導。若我們能夠視肢體為我們所愛的人,這個愛的關係就成為我們相交的能量和基礎。當一時的狂風巨浪沖擊我們的關係,使我們能夠撐下去的其中一股力量,就是這基督裏的愛!今天瘟疫蔓延時,讓我們一起用基督的愛消除那彌漫人心的恐懼和不安,用基督的愛活出福音和盼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oger L. Walton, Disciples Together: Discipleship, Formation and Small Groups (London: SCM, 2014), 35-36.
+ Walton, Disciples Together, 36.

相關文章

敬拜真諦:崇拜聚會最重要?

吳國傑 基督教思想(教會歷史)教授   近日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使許多群眾聚會都被迫取消。雖然許多地方堂會都因此暫停團契、主日學、專題講座等等各類聚會,但仍有堅持「惟獨主日崇拜不能停止」;即或有因疫情嚴峻而停止實體崇拜,也盡量改以網上形式進行。究其原因,是認為崇拜聚會是信徒群體敬拜神的神聖時刻,是教會最核心的活動。此外,香港華人教會越來越重視崇拜,對崇拜的教導與討論也越來越多。早年敬拜讚美的熱潮裏,領詩訓練幾乎成為教會年輕一代必備的事奉裝備。隨著教牧領袖批判現代詩歌內容貧乏,傳統聖詩和崇拜禮序又見重獲重視的跡象。在關注崇拜聚會的時代潮流中,有不少學者嘗試從音樂、禮儀、神學、牧養等不同角度進行反思,期望為公眾崇拜建構更切實的基礎,訂立更準確的方向。究竟古往今來,崇拜真正的意義為何?筆者要在此指出,現代教會對公眾崇拜的理解,在相當程度上偏離舊約、新約和教會的歷史傳統。...

心靈雞湯:從耶利米書第二十九章看如何面對新冠肺炎

黃福光 舊約教授 兩種自然反應   面對危險,人類總是傾向或戰或逃。這現象也切合我們現時的情況。恐慌性搶購、抗議鄰近地點成為隔離營,都是「戰鬥」反應的例子。醫護人員自願承擔危險的工作,照顧受感染的病人,是這種「戰鬥」模式中較為正向的一面。逃避隔離令,或乾脆逃往外地,則屬於「逃跑」模式。這些反應本身並沒有錯。不過,舉例說,假如有關舉措危及他人,或損害整體的福祉,就是錯誤的了。...

失去的技藝

佘枝鳳 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   我們這群向來可四處走動的人,農曆新年開始卻被疫症煞停了步伐:失去過往生活作息的流程,失去部分活動領域,失去大部分的社交機會,失去面對面的課堂學習,連參加教會聚會的機會也失去了。或許,此時我們可以向傷殘的朋友學習一種生活技藝,稱為「失去的技藝」(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