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

吳國傑

基督教思想(教會歷史)教授

  繼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SARS)之後,近期又有「2019冠狀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簡稱COVID-19)在世界各地肆虐。疫情不受控制,病毒到處散播。許多受影響地區的民眾都心感不安,包括香港市民。在搶購口罩、消毒液、漂白水、白米、紙巾的人群中,不乏信主多年的基督徒。面對此情此景,牧者領袖除了調整堂會聚會的安排之外,還得積極思考如何在災病威脅、隔離防疫的環境下,給廣大信眾提供適切的牧養關懷。事實上,回顧二千年的教會歷史,教會群體曾多次遭受瘟疫侵襲;前人的經驗、見證和教誨,實可成為今日寶貴的提醒。

亞歷山太城大瘟疫

  筆者嘗試在此列舉兩個實例。公元263年,亞歷山太城(Alexandria)爆發嚴重瘟疫。教會史家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aesarea)所著的《教會歷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保存了當地主教狄尼修(Dionysius of Alexandria)的見證陳述。當中記載,大瘟疫期間,由於當時沒有現代的醫療隔離設施,異教徒只有忍痛撇下開始發病的人,連至親好友也被迫離棄。他們將半死的人抬到街上,死去的人也無人敢埋葬。相反,基督徒的表現卻截然不同。狄尼修稱讚說:「我們當中大部分弟兄在愛心實踐和相親友愛方面,均顯出毫無保留的態度。他們互相激勵,無畏無懼地探望病患者,不斷照顧他們,在基督裏服侍他們。他們以喜樂的心分擔他人的苦難,甘願染上鄰舍的疫病,受他們所受的痛楚;許多弟兄甚至因照顧和堅固病者而自己染病離世。」這些為服侍鄰舍而病死的,其中還包括了德高望重的長老和執事。他們以此展現敬虔和信心,狄尼修稱揚他們的行動無異於「為主殉道」

威登堡的黑死病

  另一個實例,發生於公元1527年威登堡(Wittenberg)爆發黑死病疫症期間。為確保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一眾威登堡大學教授的安全,選侯堅定者約翰(John the Steadfast)下令,所有大學教職員南下九十英里外的耶拿(Jena)暫避,並且在那裏復課。然而,馬丁路德和同工布根哈根(John Bugenhagen)卻堅持留下,繼續牧養並照顧那些患病及陷於恐懼中的信眾。在一封給同工友人的書信《人可否逃避致命瘟疫》,路德指出,對一般信徒而言,為保全性命而逃離疫區,是自然的反應,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傳道牧者卻不應逃走,因為「好牧人為羊捨命」,面對致命疾病威脅的信眾是最需要牧養關懷。同理,任何擔任公職的,如市長、法官、醫生、警察等,也要留下來,繼續以良好的管治來保護市民大眾;只有當相關公職已有妥善安排,有他人代理執行,他們才可離開疫區。

使命與性命

  初期的亞歷山太教會和馬丁路德等人,在瘟疫期間堅持留下,照顧那些陷於驚懼、病患中的人,並非出於無知,不了解疫症的傳染性、殺傷力,也非由於過分樂觀,以為神必然保守,不會患病;而是認定實踐基督徒的信仰使命,比肉身的生命更重要;正如聖經所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太十28)他們的榜樣可成為今日許多基督徒的寶貴提醒。面對駭人的疫症,究竟我們如異教徒一樣,只為自身需要而搶購種種物資,還是依然堅守基督教的信仰原則,甘願為他人而犧牲付出?

  進一步細心思想,其實這世界早已散播著種種屬靈的疫症,就如「教會俗化」的疫症、「追求名利」的疫症、「虛假偽善」的疫症;還有去年香港社會運動期間,許多群眾,包括信主多年的基督徒,也不自覺地染上「欠缺憐恤」、「彼此仇恨」的疫症。這些疫症能使人偏離聖經真道,變得是非不分,比「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病毒更可怕。我們小心翼翼「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以防疫症傳播」的同時,有否以同樣謹慎的態度來應對屬靈的疫症?求主啟迪並幫助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