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浸神」的「神學沙龍」

曹偉彤 院長

  去年9月3日,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在早會舉辦了本院首場的「神學沙龍」;我與鄧紹光教授打頭炮,一起談論潘霍華的倫理思想。之後,「浸神」陸陸續續在校內、校外,後來還在網上,舉行一連串形形色色的「神學沙龍」。有本院獨力主辦的,也有與校友會、教會或其他機構合辦或協辦的。主題內容廣泛,涵蓋聖經、教會歷史、神學、牧養、宣講等不同範圍(參附表)。

緣起及目的

  我起初有「神學沙龍」這個構思,乃源於去年4月13日的院長參議圑交流會。當時,我們討論學院如何可以協助教會面對當前社會的情況。我想到可以舉辦一些聚會,人數約一百人,藉此機會學院可與兩至三所不同的教會互動;由他們向本院提議一些專題,例如政教分離,我們便與他們一同分享。此外,教會邀請本院的條件是:這些題目必須對教會有幫助,以致本院能藉此合適地回應教會的需要;而且,我們的老師對那些題目已具備研究心得,不須作許多的準備工夫才能分享。誠然,本院老師的教學工作是艱巨的,因為第一,除了一般恆常的教學外,他們還必須參與所有與學生有關的活動,譬如早會、營會等等;這是我們關心學生、與他們一同成長的重要環節,也是老師的天職。第二,教學必須精益求精。第三,研究學問必須是持續的。若老師們要完成上述這三方面的工作,時間就已是滿滿的了。故此,若教會想探討的某些專題,不是老師們的專長,那我們將難以處理。盼望不久將來,本院將積極與教會及校友分享你們希望大家一同思想的題目。

「神學沙龍」的特色

  本院「神學沙龍」的特點是事前沒有太多預備。大家來參與,是基於對本人及老師們的信任,知道他們對某些專題和學術領域有研究和心得,所以一同來彼此分享,展開對談。進行的方式乃由本人向老師發問,藉此啟發思考,彼此交流。箇中的談話也許未經過深思熟慮,這有別於寫文章的方式,但這也是「神學沙龍」的特色。

  正如鄧紹光老師所說,在西方文化裏,「沙龍」是一個輕鬆討論問題的方式,源自十七、十八世紀的知識分子。他們一邊享用咖啡、飲品,一邊討論所關心的社會時事、政治議題等。他們不需有任何的結論,主要是互相刺激思想,著重交流。其實,信仰和神學也是一樣。過往,人們只想聽一聽,便要得到答案,一個永恆不變的答案,但按照神學的定義來說,神學不是提供一個永恆不變的答案,而只是對聖經的默想、思考,得出暫時的成果。所以,「神學沙龍」乃是讓牧者和信徒專注他們所關心的事情,並一同作出神學的思考。

  盼望學院日後與教會和牧者更多合作,一同分享,一同聆聽,一同面對改變中的社會和教會。這個過程是細水長流式教導工作(edification),是一個重要的理念,也是本院的氣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