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記的神在哪裏?

沒有神的書卷?

  以斯帖記沒有提及神,這是顯而易見的。無論信徒或學者,大都認為這只是作者的修辭技巧而已,因為他們推論:作者肯定是個猶太人;若是猶太人,他便肯定是個一神論者;因此,他可能只是採用了某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敍述方式去講故事,從而表達一種新穎的神學觀點。舊約聖經曾以七個名字指稱神,以英文音譯這七個希伯來名字,就分別是 YHWH(耶和華)、El(神)、Elohim(神)、El Shaddai(全能的神)、Elyon(至高者)、Tzevaot (萬軍)和 Yah(耶和華的簡稱);有時候兩個名字可合併使用,例如:YHWH-Elohim(耶和華神)、El-Elyon (至高的神)、YHWH-Tzevaot(萬軍之耶和華)。奇怪的是,神的這些名字竟沒有一個出現在以斯帖記!

  以斯帖記不單沒有提及神,作者也好像刻意不提及任何與宗教有關的事情,例如:作者記述以斯帖要求末底改呼籲猶太人為她禁食,似乎刻意不在「禁食」之後加上「祈禱」二字,以免暗示這是與「神」有關。不過,猶太遭受滅族厄運,原因顯然與「神」或猶太人的宗教信仰有關係。末底改違背王命,不肯跪拜哈曼(三2),可能是由於他認為除了神(和王?)之外,不可跪拜任何人或偶像,否則就觸犯律法中禁止跪拜偶像的誡命。又例如:哈曼說猶太人只遵守他們那些與眾不同的律例,不遵守波斯的律例(三8)。其中與眾不同的地方,顯然是與神的誡命有關,特別是與安息日和飲食的規定有關。

從機緣巧合的事件看見神?

  另一方面,作者又似乎多次暗示,猶太人得救免於滅族的整個故事,其中每一個關鍵細節,都好像不是偶然發生的,背後好似有策劃者在安排,使每個重要的機會適時出現:(一)以斯帖獲選入宮,不單是因為她的美貌,更重要的原因,是王后瓦實提違背王命,不願意向眾臣民展示她的美貌,因此被廢;(二)因而使以斯帖有機會獲選中入宮;(三)末底改無意之中得悉兩個太監想下手謀害亞哈隨魯王;(四)他救駕有功,卻沒有得到王的賞賜;(五)末底改不肯跪拜哈曼,促使哈曼計劃除滅他,這事更連累整個波斯帝國內的猶太族群,他們將要跟末底改一同滅絕;(六)以斯帖知道後,答應末底改冒死晉見王,向他懇求,為族人請命,但要求猶太人要先與她一起禁食三日三夜;(七)以斯帖蒙王恩准賜見,王也願意帶哈曼赴她為王預備的宴席;(八)亞哈隨魯睡不著覺,起來讀歷史,發現末底改救王有功,但竟沒有得賞賜;(九)哈曼剛好在御花園準備見王,想請王將末底改掛在特別為他而做的木架上,把他處死;(十)王徵詢哈曼意見,看看要如何賞賜末底改;(十一)末底改騎著御馬,由哈曼牽著,巡遊全城,以示王恩;(十二)王帶哈曼第二次赴以斯帖的宴席,席間王后揭露哈曼滅族的陰謀,王憤極離席出去御花園;(十三)王從御花園回到酒席廳,見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求情,以為他在凌辱王后;(十四)哈曼被處死,掛在他為末底改所造的木架上;(十五)王准以斯帖和末底改寫諭旨給猶太人,准許他們以武力對付那些準備要傷害他們的人。以上十五個環節中有七個情節(粗體字標示的部分), 事情發生都是機緣巧合,不是刻意計劃出來,且是缺一不可,缺少這其中一個,哈曼便不會被處死,局勢便不能扭轉。

  若萬事萬物皆由神主宰,「機緣巧合」自然也是出於神的手。因此,雖然以斯帖記的作者沒有直接提及神,但我們能否從其敍述就可以推論得知神無聲無息地在歷史中工作,拯救自己的百姓?可是,作者既然刻意避免在以上任何一個關鍵時刻談及神的作為,我們為甚麼反而要刻意在它們當中尋找神呢?對於機緣巧合,傳道書認為,在它們當中不單找不到神,找到的只有被死亡纏著的網羅:

凡臨到眾人的際遇都一樣:義人和惡人,好人,潔淨的人和不潔淨的人,獻祭的和不獻祭的,都一樣。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在日光之下發生的一切事中有一件禍患,就是眾人的際遇都一樣…… (傳九2-3上)

傳道者可以肯定的,是痛苦在人世間的共通性;人並不能藉道德或宗教去避免苦難。他也否定人能藉自己的努力或天分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轉而回顧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強壯的未必戰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聰明的未必得財富,有學問的未必得人喜悅,全在乎各人遇上的時候和機會人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險惡的網圈住,鳥被羅網捉住,禍患的時刻忽然臨到,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傳九11-12)

傳道者提出:無論是輸贏、勝敗、得糧食、財富或其他令人快樂的事情,都與我們的努力並無必然關係。不是由於人的努力或天分,而由於機會,我們才遇上這些令人開心雀躍的事物;也是由於機會,魚或鳥才遇上網羅,陷入死亡之中。

  若問傳道者「然則誰掌管機會?」,他並沒有答案,且不會認為人可以憑機會遇上神。他思索人生,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工作和死亡是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的事;既然死了便不能工作,我們就只好在工作中尋找神以及祂的恩賜:

難道一個人有吃有喝,且在勞碌中享福,不是福氣嗎?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傳二24)
總而言之,人能夠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是最好不過了,因為這是他應得的報償。他身後的事誰能領他回來看呢?(傳三22)
看哪,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應得的報償。而且,一個人蒙神賞賜財富與資產,又使他能享用,能獲取自己當有的報償,在他的勞碌中喜樂,這是神的賞賜。(傳五18-19)
我就稱讚快樂,原來人在日光之下,最大的福氣莫過於吃喝快樂;他在日光之下,神賜他一生的日子,要從勞碌中享受所得。(傳八15)
在你一生虛空的日子,就是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日子,當與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一生中在日光之下勞碌所得的報償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須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九9-10)

傳道者懷著「有今生、無來世」的人生觀,不斷重複「活在當下、努力工作、享受成果」的主題,卻不去探究今生不能經驗的永恆。永恆與現世重疊、「今生決定來世」這個視角或向度,要到耶穌的教導以後,才全面展開。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傳道書和以斯帖記都不會認為我們可以從機緣巧合的事情,看到神的作為。

從人物的表現,尋找神的標記?

  若神並不存在於偶然中,那就只會存在於必然裏。每個人一生不能避免必須做的事便是工作,而工作總會帶來可享受的成果;這是神賜給人類的普遍恩典,正如神使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太五45)。因此,若排除以斯帖記那些巧合的環節,不在其中尋找神,那就要在其他由故事人物刻意經營的事情中,看看是否有明確的指標,指向神存在的地方。其中最有可能的,是末底改對信念的堅持、以斯帖願意冒險救同胞的勇氣和承擔,以及猶太人為以斯帖禁食三日三夜的決心。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信念、勇氣或決心,都是故事沒有明確提及,卻是我們必須假設存在的,否則猶太人就不會遭難,也不會得救。

  看來我們不應從以斯帖記已說的事去尋找神,因為神不在那裏,否則作者早已告訴我們;那麼,我們只能從作者沒有說的事去感悟。難道神就在末底改的信念、以斯帖的承擔和猶太人三日三夜禁食的決心裏嗎?這個問題,是按我們對以斯帖記的分析,經過「除錯」(error elimination)的思考過程所得出的結果,但這仍是個問題,並不是答案。

耶穌比喻的啟迪

  因此, 我們要繼續問:聖經甚麽地方論及神,卻沒有提及「神」呢?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1至46節似乎就是這樣的一段經文。在耶穌「綿羊與山羊」這個比喻裏,王向那些要承受天國的義人,稱讚他們如何在祂有需要時伸出援手。他們卻很愕然,因為他們在世上從未遇見主,何時在祂有需要時善待祂呢?(太二十五37-40)當王斥責在左邊那些被詛咒的人,他們也如義人一樣感到愕然,因為他們在世上也從未遇見主,何時在祂有需要時視而不見呢?(太二十五44-46)。

   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1至46節 中的「綿羊」和「山羊」都從未見過神,這是他們共同的經驗。他們相異之處,在於有沒有對有不同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主乃按此判斷他們有沒有善待過祂自己,並且按此決定他們是承受天國,抑或下到地獄。因此,我們可以推論,主耶穌這個比喻的意思是:神是個靈而不是物,因此不能看見,卻無處不在;祂最希望的是獲我們接進心內,而我們遵守祂的命令時,祂便住在我們裏面:

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神也住在他裏面。(約壹四16下)

審判的主沒有說,那些「餓了、渴了、流浪在外、赤身露體、病了或在監獄裏」的人就是祂自己;祂只說,向他們表達愛,就等於向主自己表達。若用我們今天的講法來表達約翰的意思,那就是:神的存在,並非如我們存在於物理世界的時空中那樣子,祂不受時空限制;神存在於我們中間,天國也存在於我們中間。

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神的國來到,不是眼睛看得見的。人也不能說:『看哪,在這裏!』或說:『在那裏!』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心裏」或譯「中間」]。」(路十七20-21)

路加福音這個「在你們心裏 / 在你們中間」值得斟酌,其意思應該是指天國並非主觀地存在於信徒個人心裏,而是客觀地存在於人與人的關係之中,就如當義人向弟兄伸出援手,神(祂就是愛)就在他們中間,義人所做的就是做在主身上。按此推論,若以斯帖記是一個謎,是要我們苦思神存在的問題,那麼新約聖經告訴了我們,神就存在於書中所有出於愛的行動中:末底改對養女的栽培、對王的忠誠、對信念的堅持、對民族存亡的焦急,以斯帖為救同胞而敢於冒險的勇氣,以及猶太人禁食支持以斯帖的同心協力。使徒約翰說「神就是愛」,這應該就是以斯帖記的謎底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改寫自筆者於本院早會(2021年10月7日)之講道而成。經文均採用和合本修訂版,其中的粗體皆為筆者所加的強調。

相關文章

青年神學教育營

看見需要與時機   曹偉彤院長表示,這幾年來學院都在談論實踐神學,而青少年事工是實踐神學的重要一環。幾年前他開始會見校友,當時社會一片紛亂。青少年在其中參與積極,對時局也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需要人去回應。他深感當下局勢要為服侍青少年的校友作出指導,提供支援。...

青年神學教育的想像

培育「等候室」裏的青年牧者   老師們贊同青年人是社會和教會的重要資產,是學院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群體。曹院長和林牧師都期望學院未來能夠繼續舉辧針對青年人的營會,每年都舉行,甚或邀請他們參與「焦點小組」,進行具意義的信仰對話,延續這個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