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神學教育的想像

培育「等候室」裏的青年牧者

  老師們贊同青年人是社會和教會的重要資產,是學院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群體。曹院長和林牧師都期望學院未來能夠繼續舉辧針對青年人的營會,每年都舉行,甚或邀請他們參與「焦點小組」,進行具意義的信仰對話,延續這個事工。

  同時,老師們也明白限於資源及定位,神學院未必能夠長期置身於等候室與青少年分享故事,作直接的生命交流,所以長遠來說,要致力培養守候在「等候室」的青年牧者。每一代的青少年文化也在快速更替,要明白了解青少年,需要長時間與他們相處,因此培育一眾青年牧者去作前線的青少年工作,更為實際可行。

  吳教授認為每個青少年團契群體都有其獨特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神學院和他們溝通需要一個「轉接器」(adapter),也就是一眾的青年牧者,才能將從神學院所領受的教導和神學轉化成青少年的語言,有效地傳遞到群羊當中。這才是長遠最可行的青年神學教育方式。黃教授表示認同,與其直接接觸及教育青少年,不如幫助青年牧者牧養,這才是我們更大的使命;藉著生命影響生命,將學院持守的神學和教導灌輸給年輕一代。

與青年牧者同行

  曹院長也指出,大手佈道、直接接觸青少年等形式未必符合神學院的定位和角色,神學院的使命是神學教育。學院會因應社會和教會的情況,繼續持守「細水長流、深耕細作」的教育方針,並藉著與校友緊密連繫,與他們同行,建立他們的生命去牧養群羊,從而協助教會的事工發展。曹院長近年開展「結網行動」及「院長教室」,目的之一就是要聯結牧者校友,與他們同行;其中不少也是青年牧者。曹院長表示學院接觸的校友群體由起初二十多個核心成員漸漸擴展至八十個,未來還要繼續發展;這讓學院可以收納更多意見,並結集更多資源作神學教育工作,以及安排相關的培育。

  黃教授則建議學院可以加強青少年牧養方面的教育工作,例如提供青少年事工相關的短期課程和訓練,邀請具相關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士來任教,更切實地協助牧者解決實際的牧養問題;又或考慮將相關課程納入選修科目。

創建青年牧者交流平台

  老師們建議,除了給予青年牧者指導,與他們同行,神學院的角色也可以是牽頭者,結集一群從事青少年工作的傳道牧者,主動創造一個平台給他們互動交流;並且藉交流了解他們的需要,察看有何資源可以支援他們。

  林牧師表示過往校友對「焦點小組」的反饋良好,認為小組裏有人帶領他們去傾談自己的服侍,並且可以在其中與其他傳道人交流,了解其他教會的經驗和做法,作為自己事工的參考。林牧師相信這類支援形式,長遠有助校友的牧養和服侍。因此,老師們建議,學院可繼續開設「焦點小組」,與校友交流分享,協助他們牧養青少年,與他們同行。

展望:擴展「等候室」

  另一方面,曹院長強調「等候室」實為一個多代人講述故事的空間,並非只用在青少年事工上;「等候室」包含不同年齡層的人,年輕人或成年人都可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浸神」作為推行「等候室」式教育的神學院,要作的是神學教育,而不獨是青少年事工。青少年神學教育只是實踐神學的一環,長遠更值得期待的是擴展這個「等候室」,支援那些服侍不同群體的校友,開展更廣闊自由的交流空間,讓他們更好地牧養不同世代的信徒。

  黃教授提出學院可以舉辦為校友而設的營會或聚會,聚集一群校友進行交流。曹院長對此提議表示欣喜,期望可以邀請老師在自己專業的範疇上與校友分享,給予指導。

  吳教授也深表同意,認為除了為牧養青少年的校友舉辦活動,也可為服侍其他群體(如家庭、夫婦、長者)的校友舉辦營會和小型會議。聚會可以針對校友的需要,由老師帶領討論,提供理論基礎,並且邀請校友分享具體的成功經驗。各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經歷及洞見,參加者可從中吸收不同人的經驗,集思廣益,融合智慧活用於自己牧養的群體和處境。曹院長亦認為分享成功經驗能替校友締造成功經歷,有助他們成長。

  面對幻變的世代,老師們都表示「浸神」定意與教會和校友並肩同行,支援並指導牧者從事不同群體的牧養及神學教育工作,並且竭力栽培在「等候室」裏的傳道牧者,成為面向世界、愛顧他者、有思考(thoughtful)又做實事的信徒領袖;「浸神」要一代接一代,作培訓神國忠僕的堅實基地,作不同時代牧者的強力後盾。

相關文章

等候室

再思青少年牧養   曹院長在上一期《院訊》「院長的話」多次提及路恩哲的青少年牧養思想,認為值得參考,可以放諸香...

青年神學教育營

看見需要與時機   曹偉彤院長表示,這幾年來學院都在談論實踐神學,而青少年事工是實踐神學的重要一環。幾年前他開...